实时滚动新闻

中国车市继续增长没问题

    临近岁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负责人董扬最近经常被媒体问到:“对明年的中国车市怎么看?是否还像今年这样增速缓慢?”据中汽协最新数据统计,前11月中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速仍在5%左右徘徊。这与前两年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速相比,令业内对未来中国车市的走向谨慎乐观。

    “我们还没到微增长期!”12月10日,刚刚做完最新一期数据发布的董扬,在北京三里河的中汽协办公室内,向记者疑惑地问道,“为什么媒体现在总用微增长来形容中国车市?在刺激性政策退市、限购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多重打击下,我们还在保持着增长态势,这说明中国车市的内在需求仍很旺盛。”

    在董扬看来,在一、二线城市经历了第一次购车浪潮后,第二次购车浪潮已经开始在三、四线城市显现,这正是未来十年中国车市发展的源动力。“对于明年车市增速的具体数字我还在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十年中国车市继续向上增长没有问题,我们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期。”

    “下一轮发展,车市增速约在10%”

    记者:在自主品牌增长乏力,第二轮合资周期即将到来,中日领土摩擦导致的日系车销量下滑三重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的下一轮发展趋势会呈现怎样的特征?

    董扬:平稳和更加和谐将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征。平稳就是汽车市场增速会保持在10%左右。和谐就是消费会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汽车使用和维修将更加专业,道路交通和规划建设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记者:也就是说,未来十年中国汽车市场会进入平稳发展期?

    董扬: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美元,建成了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公路网,部分汽车价格比国际市场还便宜,部分汽车价格与国际市场相当,只有高档汽车比国际市场贵,所有这些条件都预示着,中国汽车市场未来会相对高速增长。

    不要看这两年的发展状况,这两年是因为刺激政策撤销,加上限购政策等各种坏消息,才出现低增长的状况,但中国车市依然挺住了、没有出现下滑,所以我认为未来我们继续向上增长应该没有问题。

    记者:与十年前相比,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会不会再出台一个纲领性的政策指导文件?

    董扬:如果说前十年的政策以鼓励发展为主,今后十年将更多关注汽车产业发展质量,关注汽车与资源、环境和交通等协调发展。在政策制定上,将引导汽车消费向节能、环保的方向改变,引导汽车市场发展向平稳的方向过渡。

    汽车产业一直在酝酿出台新的产业政策。政府对汽车产业应该再出全局性、指导性政策,汽车这么大一个产业,现在政出多门、政令不一、互相矛盾,这样的状况是不合理的。

    “限购政策不应该长久存在”

    记者:未来的汽车消费政策是趋紧还是放松?

    董扬:不需要趋紧也不需要放松,我希望是中性的消费政策,而且保持稳定,让市场自由发展。

    记者:在政策制定上会不会有限制汽车消费的趋势?

    董扬:我不认为未来中央政府会出台限制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因为如果要保证全国经济每年7%~8%的增速,单靠穿衣吃饭肯定不行,还是要靠汽车这类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倒是地方政府可能还会有跟进出台汽车限购政策的,我希望他们出台的政策要合理。

    记者:您认为限购政策会不会被更多城市采纳,特别是成为一、二线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主要手段,而三、四线城市有可能出台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

    董扬:我不认为三、四线城市会出台刺激汽车消费政策,因为三、四线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很快就会像二线城市看齐。我希望各地的汽车产业政策要稳定,而不是来回“拉抽屉”。

    记者:目前北京、广州实行的汽车限购会否成为一种常态政策?

    董扬:我希望不会。因为限购政策会带来很多问题,我们不能用一种负作用很大的办法来治理交通问题。限购政策对后买车的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他们想买车买不到,通过其他途径买要多花很多钱,这对汽车消费来说是一种扭曲。

    所以我不认为,这种限购政策会永远存在下去,因为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事情。不过凡事都是“开头容易善后难”。比如上海拍牌,不愿意撤销的理由之一就是已经实施这么多年了,如果不拍牌了,能把之前拍牌的钱退给消费者吗?不退的话,对之前拍牌买车的消费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现在北京实施的摇号政策,对买车人来说也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突然放松也要考虑各方利益。

    记者:您认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合理的政策设计是什么?

    董扬:首先要做好城市规划,道路面积要占城市面积的20%~25%;其次是交通管理、停车场的规划、停车管理等问题都做好后,交通拥堵问题就能解决好。这方面,东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记者:未来10年中国车市的增长引擎在哪儿?

    董扬: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形态的转型升级都会推动中国车市进一步发展,因为私人拥有汽车对人的自由、机动性改变,是其他任何一种交通工具都无法代替的。三、四线城市肯定会成为车市下一轮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这是一个由少变多的过程。事实上,一线、二线、三线、四线都是按照销售量来划分的。

    “合资自主仍是非主流”

    记者:随着日系车销量下滑而自主增长乏力,未来十年的汽车品牌阵营竞争对比会呈现怎样的格局?

    董扬:未来恐怕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部分自主品牌被淘汰,某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退出也是有可能发生的,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合资企业都能做成功,不管是自主还是合资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要看各方的发展条件。

    记者:混合动力技术会不会令日系车在中国市场重新崛起?

    董扬:混动技术会有利于日系车的发展,但还达不到“翻身、逆转”这样的实质性作用。因为混动技术日系车的前期积累确实比较强,但这并不等于该技术归日系车所专有,如果油耗法规变严、油价提高,使得混动市场需求增大的话,其他国别车企也会推出自己的混动汽车。

    记者:对待外资的政策上是会收紧还是放松?

    董扬:维持50对50的股比现状可能性较大,因为有的人想放开、有的人想把外资赶走,最后博弈的结果也就是维持现状最好。

    记者:合资自主品牌在未来十年的中国市场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董扬:合资自主的生命力会小于合资和自主,在市场排位上,它仍然属于非主流,现在还不到这样的趋势,即合资双方发展合资自主品牌比发展自己的品牌更加重视。

    记者:合资与自主之间的竞争关系会呈现怎样的态势?

    董扬:我只能说今后竞争会更加激烈,最后也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自主品牌提高开发能力要靠自己”

    记者:在后合资时代,自主品牌车企会不会完成技术积累?

    董扬:中国市场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资源短缺的市场,所以企业就要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即如何充分利用中国资源进行开发,如何立足中国市场进军海外,这些事情都该做了。

    在后合资时代,自主车企提高车型开发能力不能靠合资,而是靠自己,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在这一时期做如下四件事:第一,提高中方在合资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提高加工深度;第三,进一步拓展市场,不仅立足中国还要面向海外;第四,完善自身的产业链。

    记者:对自主品牌来说,哪一种模式会更适合自身的发展,是海外收购还是正向研发,联合开发模式会不会成为主流?

    董扬:事实上,两种模式都有利于自主品牌的成长。而广汽和奇瑞的合作才刚刚开始,把这种合作称为一种模式,我认为还不太充分。他们在资本上怎么合作,在技术上如何共享,我还没看明白。不过,这种合作肯定有利于自主品牌的成长,毕竟现在自主之间势单力薄,资源互享可以壮大实力。

赞助商链接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 闻

推荐排行热点
  1. 1丰田延迟召回隐患汽车 被美国重罚1735万美元
  2. 2奔驰召回近5000辆缺陷汽车
  3. 3北京交通专项整治动真格 19名行人闯灯被罚
  4. 4公安部要求各地不得擅自违反规定清道封路
  5. 5新车多库存大 价格厮杀上演“越级”之战
  6. 615种违法抓拍处罚出细则 打电话罚100元
  7. 7善待你的车 冬季用车:全面检查很重要
  8. 8新十年全新胜达启新境 北京现代全系车型出击
  9. 9质检总局:东风召回逾两万辆缺陷汽车
  10. 10服务升级客户有奖 神州租车力推“尽心服务”
  1. 1通用等11款车车内空气污染被疑存致癌风险
  2. 2律师申请铁道部公开12306购票网站招标信息
  3. 3中国的奔驰生病了 甲醛超标/涡轮增压器漏油
  4. 411款车型曝存致癌风险 车企不认可第三方检测
  5. 5车主掀起退车潮 汉兰达爬坡门事件后续
  6. 6自主品牌节能压力大 平均燃料消耗有多远
  7. 7汽车体检增加三成 不良商家趁机推销已淘汰导
  8. 8汽车:90%自动变速器故障系维护不当
  9. 9“贷”动消费 汽车金融能否破解微增长迷局
  10. 10昌河汽车为保生产资质 总经理李黎已被免职
  1. 1盘点2012年度全国十大消费热点投诉
  2. 2家电、电信业投诉成2012年度消费者投诉重灾区
  3. 3锐志刹车失灵出车祸 厂家称刹车没问题
  4. 4东风悦达起亚智跑新车导航黑屏
  5. 511月投诉报告:软件问题成为产品质量“软肋”
  6. 6雅阁变速箱异响 煎熬两年终得更换
  7. 7美素佳儿2段金装奶粉里有红色异物
  8. 8进口辉腾两千公里即“趴窝”车主怒称“还不如
  9. 9联想E420“主板门”仍未解决
  10. 102012年前三季度旅游网站投诉分析报告
中国质量万里行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2 - 2012 京ICP备12004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