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互联网金融撬动传统金融业

2013-07-11 13:19    中国质量万里行    宿希强    

  国内小贷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已获得里程碑式的进展。日前,首单基于小额贷款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近日获批,而“日赚百万”的阿里小贷成为首个吃螃蟹的小贷公司。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最后一块制度红利的沃土。中国证监会同意阿里小贷资产证券化先行先试,拉开了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帷幕,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又一破冰之举。

  互联网金融产品崛起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正在以“看的见”的速度逐步改变中国传统金融业的格局。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阿里巴巴的小额信贷业务,已累计为超过32万家电商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累计投放贷款超过一千亿,户均贷款4万元。

  而综观中国的互联网世界,除了腾讯、百度等纯互联网公司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在接“地气”,更多的公司加入到O2O阵营中来。(O2O即Online To Offline,也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 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还有成交可以在线结算,很快达到规模)“与其说这是互联网的成绩,不如说这是中国制度带给互联网的红利。” 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许建文对此评论。

  以电商为例,中国流通体制和美国流通体制的区别决定了中国绝大多数传统的零售公司可能最终要倒下去。

  如美国十大电商中,仅有一席是纯互联网公司,其他都是传统的零售巨头转型做电商,包括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巨头。究其根本,美国的零售业竞争非常充分,渠道已经非常扁平化,从厂家到零售巨头再到家庭,已经将中间环节的成本压缩到最低,零售业的本质没有变,依然是供应链管理、物流仓储、技术支持、现金流和品牌,只不过互联网只是个另外的一种渠道而已。这些巨头顺势切入互联网的销售渠道,很快追上来了。

  反观中国,零售的市场越发的被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和苏宁易购等电商巨头蚕食。其根源于中国的流通体制。中国地域分割严重,产品流动难;零售体系多级代理,层层盘剥;物流成本高企;房地产泡沫带动了商业地产价格居高不下,最后导致终端消费者面对的零售价居高不下。

  在凤凰卫视的一期陈鲁豫采访马云的节目中,就曾提到老百姓以前经常在商场买上千块钱的衣服,后来发现淘宝上卖的一样的产品,价格只有十分之一,大家都以为是假货,不相信,后来有人尝试买了以后发现竟然是真货--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流通成本由此可见一斑。而这就给了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崛起的机会,也就顺势将传统的零售商推向了悬崖。

  许建文认为,中国金融业比照美国金融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垄断,美国有上万家银行,大的有全国性的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地域性的银行更是数不胜数,因为都是私有制的企业,所以不论是存款客户端还是贷款客户端都有激烈的竞争过程,任何有金融需求的人或者企业,只要辅之以匹配的风险定价,都会被银行满足。

  伴随互联网金融崛起,美国最大的两家P2P机构Lending club和Prosper很大的一块业务来自于信用卡还款,也就是客户信用卡账单已经难以偿付了,为避免信用卡出现逾期,从P2P平台上借款还信用卡,然后再通过其他手段还P2P平台上的借款。貌似这么差的客户群金融需求依然能被满足,可想而知在美国的金融行业竞争多么激烈。

  反观中国的金融业,受制于国家牌照垄断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是由国家或者国有企业控制的(除去民生银行),国家也赋予了银行天然的存贷差,享受政府赋予的特权和特权带来的相关垄断利益。

  由此带来了两个结果,一个是国内金融机构创新和服务意识弱。在国内金融业竞争不激烈的现状下,银行依靠对金融资源的垄断更多压低存款人的回报率,另外使用各种名目提高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依靠自己的垄断地位对金融资源强势定价,所以这些年国内的银行赚的盆满钵满,却没有任何动力去创新,去为客户设计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

  其次,银行是不愿去服务更多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在服务大客户与选择小微企业和个人中,银行毫不犹豫站在了大企业一边。小微金融是脏活累活,一则嫌脏没人愿意干,二则干了也不容易出成绩,做一单大企业的业务比辛苦做小微企业上百单都赚得多。同时,银行天然的将信贷资源倾向于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风控部门的人员考核以逾期坏账为核心,也会受到政府部门或者领导层的压力,如果给私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放贷,最后出现逾期坏账的话容易惹来“麻烦”。

  传统银行业变革艰难

  现实中,互联网小额贷款的迅猛发展对传统银行业构成的冲击不言而喻。金融是国家管制行业,是中农工建交及其他股份制银行寡头控制的行业,在面临新模式颠覆性危机的时候,其本能地产生扼杀创新的冲动,当然这些金融巨头也可能最终并购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抱变革创新。

  在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许建文看来,银行也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难题。他认为,银行需要从三个方面下手。

  第一,必须大幅上调贷款利率。借款金额越小,借款人承受的利息必须越高,因为资金存在规模效应。业务成本、风控成本这些都是人力密集型的工作。一个业务员做的业务带来的收入至少要保证他的生活,否则这个就只能沦为慈善了。以目前小微企业借款单笔平均8万元的情况为例,一个业务员平均一个月做不到2单,如果提成低于2%,一个月的提成不到2000元,这在一线城市是非常难生存的。风控人员亦然。连阿里小贷在庞大的数据库及高效的审批流程下,他们小微企业的借款利息年化都接近20%,更何况没有掌握如此多信息,依靠地面的业务和风控人员的金融机构呢。

  第二,必须大幅下降职员薪酬。金融机构的业务伴随着规模的增长,相关人员的薪酬也是水涨船高。中石油这类的央企如果融资的话一般需要专业的投行人员,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来实现,一笔业务可能给投行带来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收入,而成本不过是几个投行人员而已。大项目大资金的规模效应突出,相应的投行人员的薪酬也是最高的;如果一般的企业在银行融资几千万,一年给银行创造息差收入上百万,银行的客户经理和风控人员的薪酬必不可能高于他们创造的效益;如果是做小微金融,一个客户借款几万块,就算业务和风控效率非常高,一年能做的项目总量和创造的效益总量也是有限的,薪酬自然不会很高。而银行员工目前的薪酬比较高,做小微金融必须匹配相应的人员来做。

  第三,必须容忍较高的逾期坏账率。大企业的项目依靠的是规模优势,中间息差小,必然可容忍的逾期坏账率会低。而小微金融单笔金额小,数量多,更多依靠大数定理,单笔坏账对整体影响很小,且放款的利息也比大企业高不少,可以根据业务规模和坏账比例做适度放大,可以容忍较高的逾期坏账率,这样可以支持更多的小微企业。但问题是,银行业是否愿意低下多年高昂的头颅?这么做又能否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同支持?

  困难重重。近些年民间借贷之所以越发兴盛就源于此。以目前国内专注于小微贷和个人贷款的中安信业和平安易贷为例,单笔平均借款不到10万块,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在30%左右,如果按照年化成本的话会更高。

  在借款人成本如此高之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这些年在金融垄断的红利下赚的亦是不少。他们在没有杠杆的情况下,资产回报率在20%以上。在没有阳光化的融资渠道时,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集资,从而提升杠杆率,实现更高的回报。也正是因为这种借贷形式的不透明和不阳光带来了诸多问题,这两年担保公司出了很多风险,基本上都源于民间集资行为。

  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但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却难以实现规模化和杠杆率的有效提升,基本都采用资本金经营的模式,一些机构通过民间融资提升杠杆,但也因成本太高融资规模也难以持续增加。

标 签: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    

相关新闻:

    赞助商链接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 闻

    推荐排行热点
    中国质量万里行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2 - 2013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