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微波炉市场需顺应智能化潮流

2019-09-16 15:34:37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本刊记者 李颖    点击:

  木木家装修,这两天一家人为了一件厨房电器——微波炉打起了“口水官司”。

  木木家的第一台微波炉是在木木高二那年买的,那时的早餐基本上都是微波炉主厨。在这17年中,木木家更换了5台微波炉。

  最近,木木的老妈不知道从哪儿看到一篇文章,说微波加热的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食物的营养价值会流失、微波辐射损伤大脑等等,新家不装微波炉了。但木木说,微波炉有辐射,工作时门缝处辐射最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据一项对微波炉的辐射测试,距离微波炉20厘米之外,微波泄露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答案究竟为何?

  微波炉加热原理微波炉有核辐射,做出来的食物致癌?我们姑且不说这个说法是对是错误,先来看看微波炉的工作原理吧。

  让我们从水说起。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氧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很强,所以水分子中的电子比较集中在氧原子那一头,相应的氢原子那头就少一些。整体来看,水分子就有一头带着正电,另一头带着负电。在化学上,这样的分子就被叫做“极性分子”。

  在通常的水里,水分子是杂乱无章地排列的,正电负电冲哪个方向的都有。当水处在电场中的时候,正电的那头就会转向电场的负极,而带负电那头会转向电场的正极——所谓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

  如果是一个静止的电场,水分子们排好队也就安静下来了。如果电场在不停地转,那么水分子就会跟着转,试图和电场保持一顺儿的队型。如果电场转得很快,那么水分子们也就转得很快——类似摩擦生热,水的温度就升高了。

  电磁波就相当于这样一种旋转的电场。用在微波炉上的电磁波每秒钟要转二十几亿圈,水分子们以这样的速度跟着转,自然也就“浑身发热”,温度在短时间内就急剧升高了。一旦微波停止,旋转电场消失了,水分子们也就安静下来,它们的世界也就回复清净了。

  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并没有被微波改变。

  不仅是水,其它极性分子也都可以被微波加热。通常的食物中都含有水和其它极性分子,所以在微波作用下可以被迅速加热。

  而非极性的分子,比如空气,以及某些容器,就不会被加热。我们平常热完食物后觉得容器也热了,往往是被高温的食物给“烫”热的。

  微波加热会致癌?

  首先,无论是不是用微波炉加热的,只要是被过度加热的食物都会造成致癌物质,比如把菜炒糊,有生活常识的都知道炒焦糊的食物是不能吃的。所以用微波炉过度加热食物导致焦糊产生有害物质,不是微波炉的错。

  当微波辐射到食品上时,食品中总是含有一定量的水分,由于食品中水的极性分子的这种运动。

  以及相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类似摩擦的现象,使水温升高,因此食品的温度也就上升了。用微波加热的食品,因其内部也同时被加热,使整个物体受热均匀,升温速度也快。由此可见,微波炉加热其实是水分子的摩擦起热。

  因为微波是一种辐射,所以许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会致癌。

  微波炉加热后的食品,不会有辐射残留在食物上。这跟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外泄所引起的辐射不同。核放射性物质外泄会导致核电站附近的蔬菜、水果、水稻、肉类、鱼类等各种食物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但微波炉不是核反应堆。

  其实,微波炉和无线电波、可见光以及核辐射都是电磁波,但性质是不一样的,核辐射可以使生物体产生一些化学变化。微波和核辐射是两种不同的感念,核辐射是化学变化,会引起机体变异,容易导致癌变。而微波和红外线一样,跟可见光差不多,对食物的照射,就像阳光对食物的照射一样,并不会产生所谓的辐射残留。所以,用微波炉做出的食物会致癌,这个说法不攻自破。

  微波炉做出的食物会营养流失?

  那么,微波炉做出的食物会营养严重流失吗?

  事实上,任何形式的烹饪都会一定程度上的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流失多少与烹饪中所用水、烹饪时间、以及温度有关。

  我们来看一组报告——微波炉VS传统烹饪方式:

  蔬菜加热后维生素C的损耗率:经微波炉烹饪为4.76%;经传统烹饪方法为19.04%,微波炉占优。

  食品中氨基酸的存有率:八种必需氨基酸为微波加热前的98.6%,远超传统烹饪方法。微波炉占优。

  其他:如用微波炉烹饪蹄膀,腌肉、腊肉、咸鱼和熏鸭等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亚硝胺;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它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也会生成亚硝胺,而亚硝胺能引起细胞癌变。美国药理学家研究发现,将腌肉放在微波炉内烤45分钟,取出来时既香又脆、味美可口,而且用化学方法分析,找不到一点亚硝胺的痕迹。

  正常的微波烹饪由于时间短,避免了传统烹饪中食物表面温度过高的弊端,油烟更少,所以产生的致癌物也更少。而且,在烹饪方法中,微波炉加热对食品营养成分的保护反而是属于比较好的,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营养及原有的色香味。

  中国微波功率应用及测量技术专家、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张兆镗也曾表示,微波加热完全是物理加热,与常规的明火加热原理基本相同,从烹饪对食物分子影响的角度来说,影响效果是相同的。

  微波炉温热血液的梗使用微波炉加热经常出现的一个小问题就是食物加热不完全,比如不同食物放在一起加热,由于含水量不一样,根据上面介绍的原理,自然加热程度也不一样,就会造成食物局部过热的现象。如果食用了不完全加热的食品,可能会带来消化不良,食物中毒等现象。像牛奶这类液体,建议还是用水浴加热,避免受热不均,影响肠胃。

  至于医院用微波炉加热血液这个梗,还要从几年前说起。在医院中输血,需将从冰箱拿出的血加以温热才可输入人体,曾有护士为了急救患者节省时间,使用微波炉加温血液,血液输入体后患者立即死亡。自此,医院中严格规定,绝不可用微波炉去温热血液。

  但是实际上,这个案件的庭审记录已经公开了,我们可以查到,记录中明确提到病人的死因是因为血浆出现了融血。现在医学界禁止用普通微波炉融化冰冻的血浆,原因在于普通微波炉在加热时,由于受热不均匀,容易出现局部过热,而血液一旦温度升高到40摄氏度以上,就会出现溶血。实际上,目前医学界专用的血液加温器,有许多就是用微波加热的,并没有因此出现医疗事故。

  如果以后再证明微波炉有害时用这个例子,就可以去欣赏一下医生或护士们鄙视的目光了。

  微波安全事故从何而来?

  煎炒烹炸涮,这些传统的加热方式安不安全?至少,因为做饭,有人被烫了,有地方着火了……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说,接到了许多因为使用微波炉而“受伤”的报告。不过,这些“事故”都跟微波炉本身无关,而是不当使用造成的。只要了解并避免错误使用微波炉,就不会有事故发生了。以下是最常见的两类事故:

  1.液体过热。传统烧水的时候水会流动,到了沸点就“开”了。而微波加热水不流动,只是温度升高,有可能超过了沸点还“不开”。

  但是这个时候的水温度已经非常高了,只要有一点扰动,就会猛烈沸腾。如果这个扰动是你去拿水的时候产生的,那么就会被烫得比开水还厉害。越干净的容器,越干净的水,就越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故。所以,为了安全,最好不要“以身试法”,去体验过热水的“过热”。其它的液体,比如牛奶、汤等,因为其中有别的成分不容易过热,但是长时间加热也很容易“爆沸”而冲出容器。不是不能用微波炉来加热这些东西,而是要算好加热时间。

  2.鸡蛋爆炸。微波炉不能加热鸡蛋,大概是一个常识了。鸡蛋爆炸的原因有点类似于水的“暴沸”。鸡蛋内部过热,压力很大,受到到外界干扰,压力释放,于是鸡蛋就暴了。如果爆炸发生在鸡蛋进嘴的时候,大概就相当于在嘴里放鞭炮了。

  3.油炸食品。微波炉不宜加热油炸食品,因高温油会发生飞溅导致火灾。如万一不慎引起炉内起火时,切忌开门,而应先关闭电源,待火熄灭后再开门降温。

  微波炉市场进入沉睡期说了这么多,虽然微波炉不像木木妈说的“加热的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食物的营养价值会流失、微波辐射损伤大脑……”,但从现阶段看,微波炉的市场销量已经进入饱和下滑通道。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微波炉风险投资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微波炉市场规模为75亿元,增幅仅为1%,微波炉市场增长动力不足。2018年春节期间(1~2月),我国微波炉整体市场零售额同比下跌4%,微波炉市场似乎已进入饱和阶段。而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不符合我国居民的烹饪习惯。我国厨房小家电行业经过不断发展,开始深耕细分市场,例如电烤箱可以满足消费者对西式餐点的烹饪需求,蒸箱更符合中式烹饪观念。而微波炉的功能几乎没有变化,并未在某一领域深挖,我国大部分消费者使用微波炉主要用来加热食物,微波炉缺乏符合我国居民烹饪习惯的新颖功能。

  二是产品功能单一。在我国微波炉快速发展阶段,为抢占市场,低价成为竞争的主要途径。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各小家电行业在功能集成和智能化方面不断进步,而微波炉的产品功能仍然单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并未作出改变,忽略了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三是创新能力不足。相较于其它厨卫小家电,我国微波炉市场集中度高,呈现美的与格兰仕两家独大的局面,这两家企业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高导致进入壁垒提升,市场上能够维持正常运营的企业数量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微波炉产品的创新与升级速度。

  四是城镇市场饱和。在我国微波炉市场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现阶段城镇市场普及率已达到55%以上。作为主要的消费市场,城镇微波炉市场接近饱和,导致微波炉产品销量增速极其缓慢。

  在这些因素的限制下,我国微波炉市场需求开始下降。微波炉行业如果未来仍要保持市场不断增长,需要针对这些弊端一一解决。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微波炉行业如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需顺应市场需求,向智能化、功能集成化方向发展。

标 签:     

相关新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