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中国乳业在沉浮跌宕中发展壮大

2018-07-31 11:56:27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本刊首席记者 刘回春    点击:

  “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里,中国乳业所取得的成绩在中国食品行业是最辉煌的,乳制品行业的市场和产量都增加了几十倍,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能力等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原理事长宋昆冈在谈到中国乳业发展成果时表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乳品企业仅有部分收归国有的外资乳品企业和公私合营后的一些小型民族奶品企业。奶牛种类、奶牛饲养量和鲜奶的供应、加工、销售等都由国家统一安排。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奶业呈现出生产力水平低,基础投入不足,奶产量增长慢,奶制品品种单一的特点。

  直到1978年,北京、上海生产的消毒牛奶(鲜奶、低温奶)分别大约在80吨、130吨左右。

  新华社的报道称,40年前我国乳品还是妇孺、病人购买的保健奢侈品。

  40年来中国乳制品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6年,中国奶类的产量从97.1万吨增长至3712万吨。其中,牛奶产量从88.3万吨增长至3602万吨。

  固体乳制品(主要包括奶粉、炼乳、奶油、干酪及干酪素)产量4.65万吨增长至256万吨。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65%,2021年产量将达到3,811万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报道,1978年中国收奶量最大的企业一年收奶2万吨,而目前我国最大的乳企收购牛奶可达到400多万吨。

  包括国内生产加进口在内,中国的乳制品的消费量从1978年增长了将近40倍。

  宋昆冈把中国乳制行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快速增长期(1978年-1999年)、稳定发展期(2000年-2008年)、新时期(2008年-至今)。

  回顾中国乳业的发展,根据发展特征及重要事件,基本经历了四个历程。改革开放前为满足“供给”,乳业恢复生产;改革开放后20年,中国乳业快速发展;1998年到2008年中国乳业进入发展的“黄金十年”;2008年到2018年是中国乳业重塑消费信任、高质量发展的十年。

 \ 

改革开放前:恢复生产满足“供给”

  建国初期到1978年为起步阶段,利用资源,发展乳畜,恢复生产,改造扩建和新建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加生产能力等为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中国奶业经历了合作化、公私合营以及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等历程,实现了奶业公私合营的国有化过渡以及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国营奶业的发展。

  建国之初,全国仅有奶牛12万头,1957年全国奶牛存栏发展到15.98万头,奶类总产量28.71万吨,其中牛奶25.34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33.17%、32.3%、26.7%,年均递增分别为3.6%、3.56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等历程,实现了奶业公私合营的国有化过渡以及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国营奶业的发展。

  %、3%。乳制品加工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也得到提高。1957年,全国有大小乳品企业70余家,其中采用喷雾干燥设备的12家、滚筒干燥设备的14家、平锅干燥设备的44家。乳制品产量1.09万吨,是1952年的17.4倍。乳制品年平均增长率为77%。1978年达到48万头,年递增4.9%;产奶量1949年为20万吨,1978年达到97万吨,年递增5.3%;乳制品1949年为0.1万吨,1978年为47万吨。花色品种,主要生产奶粉、消毒奶、炼乳、干酪、奶油等。

  1951年政府接收了英商怡和洋行和美商海宁洋行合并成立海河洋行,并改造扩建旧有的小乳品企业,使其恢复生产,其后在上海、浙江、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新建一批乳品加工企业。60年代安达新建了我国第一个乳品机械厂,为发展乳品工业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由于底子薄、起点低,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

  这个阶段,由于底子薄起点低,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加上体制的困扰,政策上的失误,经历了3年经济困难和十年动乱,天灾人祸,使刚刚兴起的乳业,遭受挫折,生产几经跌落和徘徊,但总的趋势仍是向前发展势头。

  这就是新中国奶业发展的起点,也是后来改革开放和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乳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改革开放后20年为乳业的高速发展期,在现代化进程中,迎来了乳业的春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引导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乳业插上飞跃的翅膀,投资多元化,经营专业化、产业化,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乳畜业、乳品加工业、乳品机械制造业及乳品科教事业全方位推进,产出总量高速增长。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机制,引进外资、设备和管理经验,使乳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走向现代化道路。

  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提倡农业经营的多样化。首先允许和积极支持私人饲养奶牛,因而个体饲养奶牛的头数快速增长。

  奶业生产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发展方针,有力地激活了劳动要素,解放了生产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饲料价格放开,取消了“以奶换料”的平价饲料供应政策,但牛奶销售价格改革却不同步,仍由物价局监督,出现了“一头活一头死”的现象,致使牛奶生产成本提高,养牛效益开始下降,奶类总产量第一次出现负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奶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放开了牛奶购销价格,取消牛奶补贴,实行市场竞争,开放乳制品市场。国外乳制品纷纷进入我国市场,组建奶业集团,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取得了成效,奶业生产逐步走出低谷。同时,乳品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我国乳制品的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末,个体奶牛养殖的比例超过了95%,同时,国家降低了外资进入奶业市场的门槛,国外乳品企业纷纷进入我国乳制品行业,促进了奶业快速发展。

  1978-1992年间,我国奶类总产量和奶牛存栏数年均递增率分别达到13.4%和13.9%,干乳制品产量年均递增率达到16.9%。1997年全国乳品排行前10名的企业集团,其乳制品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7%。

  1999年全国大中型乳品企业有378家,工业总产值1478764万元,利润总额36巧7万元,其中国有企业213家,总产值675885万元,利润25897万元;集体企业51家,总产值巧18%万元,利润4095万元;外资企业45家,总产值476374万元,利润2676万元。著名的三资企业有瑞士雀巢、法国达能、日本森永、美国卡夫等。全国年产乳制品2万吨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有上海光明集团、内蒙古伊利集团、河北三鹿集团、黑龙江完达山集团、黑龙江乳业集团公司、山东鹏程集团、陕西银桥集团、四川重庆天友乳业有限公司、山西古城集团、福建长富集团等。伊利、光明、三鹿、金星、森永等47家定点企业已经通过了1509002质量体系认证。

  1999年乳制品产量达69.08万吨,同比增长23.5%,液体奶产量达95万吨,同比增长39.7%,产品销售率达97.27%。2000年上半年液体奶同比增长52.6%。乳品行业成为食品行业增幅最快的行业,而液体奶是乳产品中增长最快的品种,成为乳品行业新的增长点。

  这一时期,整个行业的容量相对较小,由于技术的限制,市场上以低温杀菌的巴氏奶为主,不易保存,销售半径有限,难以规模化,市场上绝大部分都是区域性企业,尚未出现全国性品牌。

中国乳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1993年,包装企业瑞典利乐正式开始拓展其在华业务。四年后,1997年,伊利引入利乐包装生产线,伊利盒装常温牛奶由此诞生。

  1999年,被伊利扫地出门的牛根生成立蒙牛,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三无”困境下开启一段传奇的创业故事。稍后,利乐将价值千万的设备以极为优惠的价格半卖半送给了蒙牛,蒙牛推出常温牛奶。利乐包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乳业的格局,鲜牛奶沦落,常温奶、复原乳和调制奶盛行。

  伊利和蒙牛推出了的常温奶,改变了低温杀菌的巴氏奶不易保存、销售半径有限的制约,开始把牛奶卖向全国市场,带动了整个牛奶行业的发展,迅速扩大了整个乳业市场的体量,同时为中国乳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伊利从2006年开始不断推进织网计划,蒙牛在大经销商制+营销配合以火箭速度增长,而坚守低温层级的乳业巨头光明,逐渐被伊利和蒙牛拉开差距,从而奠定了现在常温奶统治天下局面的基础。

  自此之后,在2003年已经让出行业老大的光明为首,新希望、燕塘、三元等四家以低温奶为主的企业,再也无法遏制常温奶占领全国市场,伊利、蒙牛奠定霸主地位。

  2005年2月2日下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该委会议室召开了液体乳“鲜”字标识专家研讨会,与会人员约40人,其中包括卫生部、农业部、国标委、中国奶业协会、中国乳品工业协会、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三元、蒙牛、伊利、黑龙江乳业集团等有关专家或负责人。

  此后,主打“新鲜营养”的低温鲜奶被迫更名。低温鲜奶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而只能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

  直到2008年1月1日,“禁鲜令”才被解除,巴氏奶能叫回鲜奶了,但是低温鲜奶已经丢了大半江山,回天无力,以“纯牛奶”、“早餐奶”等命名的常温奶、调制奶大获全胜,几乎垄断了液态奶市场。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显著增加,由1992年的9.23kg增加至2007年的24.87kg,增长了179%。有研究表明,城镇居民奶类消费的需求弹性系数(Em)为0.6192,说明对于大多数城镇居民来说,牛奶已经从奢侈品转变成了生活必需品。农村居民乳制品消费从无到有,1992年农村居民乳和乳制品消费量为1.16kg,随后逐年增长,2007年达到了3.52kg,比1992年增长了203%。奶业已经成为一个惠及全国13亿人口的产业。

  “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乳业陷入信任危机

  常温奶摆脱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中国乳业市场格局,进入乳业市场为王的时代。

  随着常温奶在全国市场的布局,各乳企对原奶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开始了奶源争夺战。伊利帅先推出“牧场+农户”的养殖模式,纷纷被全国乳业效仿和复制。一时间,在广大农村,养殖奶牛成了致富的新途径。

  这一切,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戛然而止。

  当时中国的奶牛规模化养殖程度一直不高,2008年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例只有19.5%,散户在自家后院养牛,通过设在当地的奶站交给乳制品公司作为原料,整个过程缺乏有效完善的质量监控。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创造的“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发展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乳业对市场的盲目追求与扩大。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

  三鹿集团接到“因食用三鹿奶粉导致结石婴儿”的投诉突然增加并开始排查原因;7月三鹿悄然回收已销售的三鹿奶粉;直到9月11日,三鹿集团发布声明,确认经自检发现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6天之后,董事长、总经理田文华被刑事拘留;1年后,北京三元股份并购三鹿并接受该集团资产。

  在当时,中国对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测定使用的是“凯氏测氮法”,以蛋白氮的数值间接推算蛋白质含量。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区别奶制品中有无违规化学物质。三聚氰胺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含氮量高达66.6%,当它和水一起被添加到牛奶中时,就能骗过“凯氏定氮法”获得虚假的蛋白质含量。

  这场原奶污染事件,波及面远不止三鹿一家:“三聚氰胺事件”

  的受害者不仅限于儿童,但对儿童的伤害最大,一共造成了30万中国儿童受到不同程度的健康损害,长期食用添加了三聚氰胺奶粉的孩子,由于摄入蛋白质不足而导致营养不良,还会造成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蒙牛、伊利、雅士利、圣元、施恩等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几乎所有中国主流的婴儿奶粉品牌都在列。

  “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造成中国消费者对中国乳业的信任降到冰点。中国乳业从此进入长期持久的信任危机中。

  重塑消费信任国产乳品与国际无差距

  “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乳业主管部门和生产企业开始了一场持久的恢复消费信任过程。

  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对乳制品安全监管明显升级,加工企业纷纷进行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相关监管部门制订的一系列政策也使乳业质量提升和飞跃。

  《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生产许可证、婴幼儿配方奶粉配方的注册……相关管理法规标准不胜枚举。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表示,我国制定的标准是全球最严标准之一。

  “从产品的质量来看,我们和国外没有差距,至少应该是同等的。以婴配奶粉为例,我们和国外应该说至少是同等的”,“虽然仍有继续修改的余地,但中国现在对乳制品的管理法规标准是完善的。同时,我国对乳制品的生产销售的管理也非常严,例如售卖乳制品,尤其婴配奶粉必须要取得工商部门核发的经销许可证。更值得一提的是追溯制度,我们要求所有的乳制品必须建立追溯体系,做到原料来源可追溯,产品质量问题可追责,销售去向可溯源”,宋昆冈说。

  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成为主流,也保证了奶源质量安全。2008年之后,我国在奶源建设方面积极提倡发展规模饲养,用现代科学技术喂牛,目前奶牛场规模在逐渐增大。据统计,现在我国百头以上的奶牛场占到奶牛总数的50%以上,散户饲养奶牛的方式已不复存在。奶牛饲养水平的提升,直接带动了牛奶质量的提升。2017年,我国生鲜乳检测合格率99.8%,生鲜乳中乳蛋白、乳脂肪抽检合格率99.2%,在食品行业中位居首位。

  2009年至今,农业部对生鲜奶坚持持续监测三聚氰胺指标,每年组织全国42家质检中心对全国奶站进行两次全覆盖监测,累计达19万批次,连续9年抽检合格率100%。

  2017年下半年,集合了13个垦区、19家全国性或区域性乳品企业的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也开展了“中国农垦标杆牧场”创建工作,他们制定了自己的生鲜乳标准,并组织专家从牛场设计与设施、良种繁育、投入品使用等方面对标杆牧场进行认证,为乳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2017年6月,第八届中国奶业大会上,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称,“中国奶业被三聚氰胺困扰的阶段已经结束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乳业不再存在质量安全问题,而是发展问题。

  2018年6月26日,国际知名品牌价值及战略咨询公司BrandFinance正式揭晓榜单。2018年度全球最具价值食品品牌50强榜单,伊利一举跃升全球食品品牌第三,成为前十名中唯一的亚洲乳企。

  2018年度全球最具价值乳制品品牌排行榜,伊利蝉联全球乳制品品牌价值第二,同时,斩获全球乳品品牌潜力第一名。

  中国乳业已经走向世界,与国际知名乳企并驾齐驱。

标 签:     

相关新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8 中国质量万里行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