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新检测标准将使6成眼镜企业被淘汰

2010-05-10    《中国质量万里行》    《中国质量万里行》    点击:

  中国的眼镜行业也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生产规模巨大——占全球市场的70%以上,仅国内市场就有8亿消费者;利润率低下——仅为国际市场利润的15%。这个中国人眼中曾经的暴利行业,由于多年来一直靠“量”取胜,如今面对国际品牌竞争以及消费升级,倍受其自身低端形象的困扰,不仅是因为多年来一直为跨国公司“打工”,迟迟未能“出头”建立自己的品牌,而且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国际化标准组织正在谋求与中国政府相关方面协商,将国际新标准移植到中国,国内新的眼镜业标准因此正在加紧制订之中,而新标准一旦与国际接轨,将成为中国企业的“生死门”:一半以上的眼镜企业有可能因为技术门槛导致成本增加而无法维持生存,这不仅关系着我们的民族眼镜业,甚至还将影响整个世界眼镜业的格局。
  与此同时,随着原材料的不断攀升,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眼镜行业多年赖以生存的低成本策略,已经没有了可持续性。在目前国内产品还没有培育出知名品牌的境况下,中低端眼镜生产企业的出路,令人堪忧,而实际上,我们已别无选择。
  中国眼镜业正面临着什么样的市场形势?危机有哪些?出路在何方?从本期开始,《中国质量万里行》将带着这些问题,对我国眼镜市场进行深入、系统的新闻调查,请跟随我们一起,开始“眼镜质量万里行”。
                                     ——编者

  眼镜架的镍析出量超标,会导致人体健康受损。国际标准化组织和欧盟标准化组织对此有着严格的管理措施,而中国目前尚没有写入国家标准。
  一旦将镍析出量的要求写入国家标准,国内六成以上工艺简单、设备落后、质量低端的生产企业将可能面临消亡。

\

中国眼镜企业的两难选择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文/ 本刊记者 陈晓伟

  中国制造的眼镜架产品广泛采用镀镍工艺,这种工艺成本低廉。但镍是一种容易导致皮肤接触性过敏的重金属元素。医学观察证明了长期接触含镍物品,会引起皮肤过敏甚至致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欧盟标准化组织(CEN),就在标准中对金属眼镜架的镍析出量及检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中国目前与眼镜产品有关的各项标准,尤其是国家标准《GB/T14214眼镜架通用要求和试验方法》,对此尚未涉足。
  近期,欧盟标准化组织与中国方面的专家进行了数次友好而含蓄的沟通,希望中国方面认真考虑镍析出量标准的问题。这对中国眼镜行业发出了一个信号:一旦欧盟将眼镜架的镍析出量列入强制管理的范畴,中国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生死挑战。

\

\

\


  国际标准压力下的两难选择
  国际上对金属眼镜架的镍析出量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检测标准,镍析出量不合格的产品,不允许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早在1994年6月,欧盟就颁布了94/27/EC 指令,规定了产品相关镍析出量的标准。1997年7月,欧盟又发布了3个协调标准,明确了对镍析出量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ISO/TS24348《眼镜架—对金属和合金镜架的模拟佩带以及镍析出量的检测方法》国际标准于2007年正式颁布,其中明确规定:眼镜架与佩带者的皮肤直接和长时间接触的金属和合金部分的镍析出量,不得超出0.5μg/cm2/每周。即将颁布的ISO12312-1《太阳镜》国际标准直接引用了这个规定,并要求:太阳镜的设计和制造不得危及佩带者的健康或安全,应把由镜片或镜架材料析出的可能伤害佩带者皮肤的危险降至最低。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光学工程研究室主任王莉茹研究员介绍说,近年来,欧盟标准化组织正在重新制定眼镜产品的标准,考虑到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眼镜产品的制造和出口大国,该组织的官员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国标准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日前,ISO/TC172/SC7眼科光学和仪器技术委员会的秘书长亲自致信王莉茹,极力邀请她在方便的时候去欧洲参加关于眼镜架镍析出量标准方面的沟通工作。她在信中指出:虽然是欧盟标准化组织在出面组织关于眼镜架的镍析出量的国际比对和标准修订,但并非与中国毫无关联,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眼镜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欧洲市场上大量的中低端眼镜架来自中国;而且,中国自己也有几亿的消费者。SC7秘书长代表欧盟CEN170诚挚地希望中国同行能够早日介入、并在这个领域做出相应的贡献。
  从多次沟通的情况看,欧盟和国际ISO组织是在极为认真地考虑这个事情,关于眼镜架镍析出量的标准,中国是绕不过去的。
  王莉茹研究员说,SC7秘书长善意而含蓄的表达流露出一个潜台词:中国应尽快考虑制定关于眼镜架镍析出量的检测标准问题。中国的眼镜产品,无论是面对国际市场还是国内消费者,如果镍析出量不合格,那结局就只有一个:被淘汰出局。
作为新《太阳镜》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和ISO国际专家,王莉茹研究员在为是否将镍析出量的要求写入标准费尽了脑汁,她左右为难。
  一方面,中国眼镜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行业,且一直以生产和出口中低端产品为主,一旦将镍析出量的要求写入国家标准,六成以上的工艺简单、设备落后、质量低端的生产企业将可能面临消亡。这对于刚刚起步并占据国际绝大多数市场的中国眼镜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
  另一方面,眼镜架的镍析出量与人们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如果不写入国家标准,并强制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保证消费安全,这对国内近8亿的消费者是不公平的,同时,也将直接影响中国眼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
  所以,写,还是不写,都是一个重大的两难抉择,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标准的问题。
  王莉茹表示,制定与消费者健康有关的标准,始终要面对许多挑战,一个行业的发展就应该随着产业的技术进步不断自然淘汰一批落后的工艺和落后的生产企业,如果政府仅仅出于呵护企业的目的,不倒逼企业进行技术与设备升级,到头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不说,也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标准的强制性与选择性
  王莉茹还透露,她个人认为,必须对眼镜架的镍析出量提出要求并进行检测,无论是《太阳镜》、还是《眼镜架》国家标准,都不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个技术内容。需要斟酌的是,是将其作为强制性内容写入标准,还是作为选择性内容写入国家标准的附录。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在业内展开广泛的讨论。她接到SC7秘书长的亲笔信后,已经在第一时间内将有关信息传递给了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眼镜生产基地。
  王莉茹还指出:一旦在眼镜产品的国家标准中出现了关于镍析出量的概念和要求,即使暂时不做强制性测试,也使标准的用户和广大消费者对镍析出量这项安全性指标有了知情权和选择权。也就是说,生产企业可以不检测,但是消费者有权选择镍析出量检测合格的产品。
  镍析出量:消费者不能忽视的安全指标
  普通消费者在验配眼镜时,对选择什么样的眼镜架通常知识匮乏,即使是准备充分的消费者,也仅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眼镜架的光泽与弹性、镜片的透光性、配装眼镜的屈光度上面,而对于金属镜架的镍析出量这个关系到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却知之甚少,或完全不知情。
  镍析出量,是欧盟标准化组织(CEN)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关于眼镜架安全性的一项重要检测指标。迄今为止,中国的国家标准尚未引用上述规定和要求。
  所以,尽管一些眼镜专业验配店在出售产品时都会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检测合格证书,但这些检测合格的指标通常基于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而对根本未写入国家标准的内容,例如对产品镍析出量的要求,眼镜专业验配店与消费者一样,都无法得到进一步的信息。眼镜产品生产企业,对国家标准没有规定的指标,要么是不了解,要么是为了追求低廉的成本而不去主动检测。金属类或合金类的眼镜架,或者塑胶镜架带有金属装饰的产品,一旦镍析出量超标,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显而易见,甚至可能致癌。检测镍析出量的意义就在于,它构筑了一道金属类产品损害人体健康的防火墙,把不合格的产品排除在市场之外,把可能的损害降到最低。
  那么,为什么眼镜产品中会有重金属成份?它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健康危害呢?
  一般中低端的金属镜架以铜合金、镍铜合金为主,中高端的镜架产品则主要采用钛合金、纯钛或贵金属材料制成。贵金属产品相对安全,但价格较高,只针对社会中少数的高端消费群体。普通大众多以中低端的铜合金、镍铜合金或钛合金制成品为主。镍元素释放量,主要产生于中低端的金属类眼镜架产品中。
  金属镜架的制造一般都是以某种金属为底材,然后对其表面进行电镀处理,电镀工艺能够使产品耐磨、防腐、美观。中低端的眼镜架多采用镀铬与镀镍工艺,这种工艺成本低,光泽度好,无须精磨就可达到使用要求。但铬和镍容易释放出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的重金属元素,尤其是眼镜架,长期与皮肤接触,再遇上汗液侵蚀,活跃度更高,容易引发皮肤过敏,重则致癌。生活中经常有一些消费者在佩戴金属类镜架时,会发生皮肤红肿甚至溃烂的现象,大多与重金属释放量超标有关。
  眼镜产品作为一个大众消费商品,低价低质的产品在消费大众中有着巨大的市场,因为普通的消费人群对眼镜产品缺乏科学的消费知识,故而促使低端生产企业采用成本相对低廉的工艺和材质,以降低产品价格,提高销售量获得生存。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浙江义乌眼镜批发市场,一些金属类眼镜架的批发价仅为3.5元左右,材质与工艺低劣,产品安全隐患很大。
  中国有近4亿屈光不正消费者、1.5亿老花镜消费者、加上太阳镜的使用人群,眼镜产品覆盖了约8亿人。产品质量问题,实质上已经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镍析出量,不得不成为一个产品质量领域令人关注的话题。

\

  新国标将成为行业洗牌导火索
  长期以来,中国眼镜生产企业有一个理不清、走不出的怪圈。
  在中国传统中,有一条“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古训,这当然是一种乐观的态度。然而,在眼镜架产品质量标准上,我们面对镍析出量的问题,无法过于乐观。关于镍析出量的话题,将成为眼镜产品安全领域的一个导火索,它会不断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持续地思考关于眼镜产品与健康安全的问题。而在国际市场上关于对眼镜架的镍析出量进行检测的贸易壁垒,又让原先已经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产品,转个圈回到原地去叩自家的大门。可是,自家的门内,早已经“狼来了”。
  国内的高端眼镜消费市场早就被依视路、尼康等国际眼镜巨头垄断着,占据着绝大部分份额。留给中国眼镜产品的仍然是低利润率、低附加值的低端市场。而与此同时,中国的眼镜产品还要不断地通过降低成本、用一贯不变的低质低价的产品形象往国际市场上挤。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外市场消费萎缩,出口受到大幅挤压,再加上镍析出量这样的贸易壁垒,国内中低端眼镜生产企业的路在何方?
  是怪圈,也是制约中国眼镜行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国内眼镜企业品牌意识落伍,大部分眼镜生产企业满足于贴牌和代工生产,不思进取,没有通过发展打造自有品牌。国内一些较为先进的生产企业,虽然有做品牌的意识,但品牌运作乏力,标识混乱,在国内市场上,虽然质量与工艺与国际品牌相差无几,但消费认知度极低,甚至连进入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消费市场,都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依赖单一的微薄利润,缺乏创新与研发的投入,久而久之,既没有培养出自己的人才队伍,也缺乏创新的环境,在高端产品的设计、技术研发方面受制于人。从国内生产环节看,虽然最终的产品质量与国际品牌相比,差距并不大,但是其原材料、加工设备、模具技术等还是要从国外购买,国内企业只能靠低廉的人工费用去赚取一点点加工费。
  中国早已是世界著名的眼镜王国,但距离实现眼镜强国之梦还很遥远。低质、低价和低端的消费群,一直制约着中国眼镜行业做强做大。从中国眼镜行业的现状来看,中国眼镜产量占到世界眼镜总量的70%以上,但利润却仅占国际眼镜市场的15%左右。中国眼镜产品60%用于出口,并占据了国际低端市场80%的份额,但大多数生产企业一直停留在低成本、低效率、低附加值的行业链末端,普遍存在生产技术落后、设计力量欠缺的问题,大量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不具备研发能力,仅为国外眼镜厂商代工生产,加工制造设备、甚至连测量设备都要依赖进口。这种状况导致中国眼镜行业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更遑论塑造国际品牌。
  随着原材料的不断攀升,国内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中国眼镜行业多年赖以生存的低成本策略,已经没有了可持续性。在目前国内产品还没有培育出知名品牌的境况下,中低端眼镜生产企业的出路,令人堪忧。
  据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本平说,如果将镍析出量的指标写入国家标准,国内大部分中低端生产企业都要面临设备和工艺的改造和升级的挑战,生产成本将有一定幅度的上扬。一度以低成本优势占领低端消费市场的企业,既无法割舍固有低成本逐利心态,也没有能力去搞升级换代,这一类企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链接

  王莉茹
  硕士生导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 ISO/TC94/SC6中国注册专家,ISO9342-2国际标准主笔人,若干国家标准及计量检定规程的主笔人。
  专业领域:眼科光学标准化和计量,光学和光学仪器测量。
  主要科研成果:研究并建立顶焦度国家计量基准;研究并建立验光仪顶焦度工作基准;研究并建立角膜接触镜顶焦度工作基准;研究并建立眼镜片中心透射比标准测量装置;研究并建立瞳距测量仪的研制及标准测量装置。有多项发明专利成果。

  #p#副标题#e#

\

拨开眼镜市场的迷雾
——拥有自主品牌是中国眼镜产业的未来之路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文/本刊记者  汪仲元

  80元和1600元,两个镜片摆在你的眼前,你会选择哪一个?
  100元和2800元,两幅镜架摆在你面前,你又会选择哪一个?
  前者是国货,后者贴着国际知名品牌的标签。在几乎看不出分别的外形下,价钱却相差20倍之多。但这还不是国产眼镜和国际知名品牌的最大价格差。
  在国内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里,走在闹市区总会发现一些装修精致,门面整洁的眼镜店,店里的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国际知名品牌眼镜产品。走进店里,你能看到服务人员态度和善,同时,在一副看似平常的眼镜镜架上,小小的标签标出的是一个四位数的价格。镜片的价格也同样令人“眼热”;而另一类眼镜店门口的价格牌却写着:200元,配全副眼镜。国产优质镜架,只要300元,送镜片。
  很多消费者亲身感受过两种眼镜的价格差。最后选择的往往还是价格较低的国货。笔者也是眼镜的多年使用者,同样以选择国产品牌为主。其实并不是没有拼死一搏的消费能力,而是和所有人一样,在心里有一个疑问,国际知名品牌和国产品牌,差距果真如此巨大?差距究竟在哪里呢?国产品牌究竟该如何自强,缩小差距?
  中国产品为什么卖不出好价钱
  我们先要搞清,眼镜的价格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
抛开验配店,也就是直接和消费者发生接触的销售终端这个因素,因为其对最终的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致使销售价格不能准确反映国际知名品牌和国产品牌的差距。我们将从了解眼镜生产企业开始,从一副眼镜的诞生到成为商品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我们其实并不比那些国际大牌差,至少,没有人们想象中差得那么多。”这是记者在“中国眼镜生产基地”江苏丹阳采访时,一家颇具规模的眼镜生产企业的负责人稍显委屈的话语。
  丹阳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眼镜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丹阳眼镜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整合,现已形成了从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整齐的产业链及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衔接的产业体系,成为丹阳的“第一产业”。目前,全市从事眼镜行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共有1153家,眼镜生产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2007年,年产眼镜架近1亿副,占全国1/3强,光学玻璃及树脂镜片2.5亿副,占全国生产总量80%以上,合金架、全钛架、玻璃镜片、树脂镜片、隐形眼镜已形成系列化,近一半的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近2亿美元。近年来,丹阳眼镜产业一直保持着20%左右的增长幅度持续发展。
  选取丹阳这个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眼镜生产基地作为例证,是因为目前当地拥有几家国内眼镜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他们的产品都是自主研发,有自创品牌,但是价格却一直徘徊在较低的层面,尤其是产品知名度——这个对价格影响的重要因素,更是低到了一个让人不可理解的程度。
  遍览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几样日用品,大到家电;小到肥皂,一般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个较为知名的品牌。但是说到眼镜,相当一部分人脑海中的品牌可能寥寥可数,大部分还是一些国际知名奢侈品的衍生产品。甚至真正的国际知名光学企业也没有几个人知道,更不要提国产品牌了。
  是推广力度不够还是国产品牌自身确实缺少宣传点?上述那位企业负责人的解释颇有几分怒其不争的意味:“丹阳,包括深圳、广州的很多企业都是为国外大牌做嫁衣,从事着利润很低的生产、制造和代加工的低水平劳动,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不仅如此,为了取得国外的订单,甚至争相压低价格,互相打压,造成了恶性竞争的局面,而最后获益的只是国外商人。少数坚持做自主品牌,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由于受到或真或假的进口品牌的压制,纷纷转行做了同样的代加工。将已有的自主品牌放弃,也是一种无奈的举措。”
  笔者在当地走访得知,一副普通的镜架或者镜片,出厂价不过几元到几十元,但是由经销商倒手在香港转过一圈,贴上国际大牌的标签,再回到中国销售,其价格动辄上千元。当然,这并不是真正的国外进口眼镜,无法代表进口国际大牌眼镜的真实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揭示了国产品牌的受困原因。

\

\

  国产眼镜企业的几个“短板”
  “差距在哪里?差距是有的,我们承认”。这位负责人介绍,国内眼镜和国际大牌眼镜的差距,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设备,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产品质量以及品牌附加值。
  国内眼镜企业一般分为两类,一类规模较大,历史较长,拥有固定自主品牌;另一类则规模小,成立时间短,没有自主品牌。后者在现阶段还不具备与国际大牌竞争的实力,而有希望与之一搏的多为前者,其主要生产设备多为韩国进口,但这本身就同现今世界领先水平的欧洲设备有差距。国内大企业聘请的国外技术人才多为韩国工程师,自身的造血能力又比较弱,造成了技术水平受韩国制约的局面,这直接导致了与最为领先的日本和欧洲企业间的差距。
  设备和人才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技术的差异。举例来说,很多患有近视的老年人同时受到近视和老花的困扰,需要准备两副眼镜。这在很长时间以来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国外的最新技术抢先解决了这一难题,具体做法是采用最新的渐近多焦点技术,一片镜片分为上下两个区域,需要看清远处就将视线上移,看近处则下移。类似的技术在国外正被不断地研发出来,而国内只能亦步亦趋地跟进改良,无法得到最新技术的专利,也就无法创制有吸引力和卖点的新产品。
  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新的款式研发上,国外的知名品牌一般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的研发团队,仅仅在样式这一个方面就做了巨大的投入,研发团队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学历和素质很高,保证每年每季度甚至每个月都有源源不断的新款式投入市场,不断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而国内企业由于缺少类似的团队或者不愿意投入过多开发成本,造成新款式的匮乏和由此产生的无奈仿造。
  新是一方面,保证已有产品的质量同样重要,眼镜生产企业在产品生产环节,一般都有内控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在国家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抽查之前,企业内部先进行一个质量抽测。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质量抽测标准都要高于国家标准。而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的内控要求相对国内更严,内控手段也更加先进,能保证产品的瑕疵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由此导致的质量差别也就不言自明,比如同样材质的树脂镜片,同样需要经过镀膜这个环节,国内厂家的镀膜层一般只能维持一年,而国际大牌厂家的镀膜层可以维持两年甚至更长。质量的差别显而易见。
  既然有这么多方面存在差距,那么上文中那位企业负责人的一番话道理何在?
  最终问题还是性价比,以上所说的工艺设计等诸多方面,在消费者实际使用当中,感受到的差别其实并不大。诚然,新的款式,新的技术,更高的质量自然意味着更好的使用体验,但是在价格上,并不应该反映得如此夸张。大多数人应该情愿花200元买一个质量没有问题,款式普通,功能基本具备的眼镜,也很少会去花10倍的价钱追求极致的功能和设计。在目前的中国,大多数人的消费理念还是,不求最好,但求最合适。
  何况在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国际知名品牌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国内生产,贴牌卖出高价的产品,这些产品的质量与国产品牌基本无二,却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标签,得到了品牌附加值,价格也由此提升10倍。充斥于市场的甚至还有仿冒、假冒国际大牌的劣质品,基本上除了款式之外一无是处,但它们的价格有的也同样虚高。试问,消费者是否一定要将10倍的金钱花在那个小小的标签上呢?
  技术差距在缩小  品牌差距还很大
  民族品牌要做大做强,这早已经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但是就在一个个不同行业的民族品牌日渐为国人甚至世界熟知的同时,眼镜行业却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提到眼镜品牌,很多人想到只是满街的验配店,各种各样的的眼镜镜片镜架中,也绝少有人去关注究竟是谁生产了它们。与此同时,或真或假的国际大牌仍在继续着他们的高价战略,一再打压国产品牌的生存空间。在这种形势下,国产品牌究竟该如何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眼镜行业内诸多专家和生产企业同样在纠结于这个问题,技术上的差距其实已经在慢慢缩小,一些大的企业近年来在人才设备投入和核心产品研发方面不断加大力气,取经欧洲,取经日本。在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的同时,努力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和设计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的情况是没有人愿意授你以渔,甚至连鱼也没有。好在国内的企业已经能够意识到了这一点,没有设备和技术就从人才上着手,大批的眼镜设计和科研人才被派往国外学习,最新的技术和设计也在通过他们慢慢的传入国内,通过软环境的改变最终达到硬件的升级。
  与此同时,提高自己的品牌效应却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对国际上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眼镜巨鳄,最多不过几十年历史的国内企业想要在品牌效应上与之硬拼,显然不太现实。可行之道,只有缓步积累自己的品牌效应,定位自己的消费人群,采用品牌推广战略,甚至可以如一些有想法有实力的生产厂家所计划,建立自己的品牌销售终端,不经过验配店的步骤,直接将自己的品牌推到消费者的面前。通过这些举措,使消费者认识到国产品牌的优越性,以及较高的性价比,改变之前盲目迷信一切带有国际大牌标志眼镜的思想。或许有一天,消费者也能像对中国家用电器一般数出中国眼镜的品牌。
  品牌,这个让中国眼镜企业纠结困惑的名词,究竟是发展之路上的拦路虎,还是走向自主自立之路的铺路石?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链接:

  世界十大眼镜品牌

  1、艾伦·米可利。旗下有三大品牌:斯塔克、米可利、米米。5000元以上;4000元以上;1800元左右。
  2。LESS THAN HUMAN。市场价在5000元以上。
  3.时尚教父DIOR迪奥。售价在1000〜3500元左右。
  4.运动奢侈第一品牌——OAKLEY欧克莱。售价一般在3500〜5000元左右。
  5.绅士休闲顶级品牌——TAG HUERE豪雅。直腿高弹性设计,史无前例,售价一般在4500元左右。
  6.最简洁的华丽——ARMANI阿玛尼。作为时尚品牌,其眼镜,也委托霞飞诺集团制造,在中国设有工厂车间,售价2000〜4000元左右。
  7.永恒的经典——古奇GUCCI。2007年蜻蜓款太阳镜的推出,一卷颓势,风潮独领,大有当年竹节手袋的气势。
  8.光学巨人——RODENSTOCK罗敦司德。德国品牌,层次从1000〜4000元不等。
  9.奥地利“诗乐”。世界最轻的眼镜,0.8克,就出自诗乐,售价一般在2800元左右。
  10.太阳镜之父——雷朋RAYBAN。作为世界第一太阳镜品牌,当然也该是十大品牌之一,虽然其价格定位非常大众化,但凭着泪滴型蛤蟆镜风靡全球70年,就足可胜任。

#p#副标题#e#

  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于2006年,但其前身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参与眼镜市场的规范和调控,时至今日,中心已经成为一个集检测、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性机构。在对眼镜市场的继续规范和引导方面,扮演着自己应有的角色。

 \

引领眼镜业规范

——访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文/本刊记者  汪仲元

  当这座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开发区,位置稍显偏僻的建筑映入眼帘的时候,简单方正的建筑,略显冷清的大院都没有让人感觉到这是一座国家级的产品监督检验中心。而中心工作人员给人的印象,则是与建筑物外观迥异的另一种感觉:专业却不刻板,无论是中心领导还是普通工作人员。与我们印象中的质量监督部门不同,这里更像是一个现代科研机构。而这个中心的发展史,也正折射出丹阳乃至中国眼镜市场的发展史。

\

\

   从市场中诞生
  “中国眼镜在南方,南方眼镜在丹阳。”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已经具有30多年眼镜生产历史的丹阳,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期:大大小小的眼镜生产和验配企业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繁荣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产品和市场的亟待规范。1996年,丹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成立了专门管理眼镜产品的眼镜室,针对市场上眼镜产品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合格率低下,市场比较混乱的局面,进行管理和调整。同时为政府整顿眼镜市场提供理论和数据报告。
  当时的眼镜室工作人员只有两名,而办公地点也只是在眼镜市场中租用的一间小门面房。中国最大的眼镜市场监管机构,就从这里开始了。由于之前眼镜市场基本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各个企业和商家对于这个新成立的部门不甚了解,很多企业和商家甚至认为,这个部门只是一个走过场的,自己该怎么干还怎么干。面对这种情况,眼镜室的工作人员走入市场,从让企业和商家认识自己开始,一步步开展工作。
  当时的国家眼镜检测标准还是80年代的国标10810,但就是这么一个早期的标准,仍然有很多企业和商家无法达到。甚至有些企业和商家不知道检验报告和标准的区别。谈到这里,亲身参与了初期创业阶段的中心分管质量监控的许副主任,颇为感慨地谈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检查和交流过程中,有的企业面对他们出示检验报告的要求,不慌不忙地拿出了国家颁布的眼镜产品合格标准,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国标10810。并且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有,你们不就是要这个吗?工作人员花费时间向他解释标准和检验报告之间的区别,并且最终按照规定进行相应处罚。
  概念不清是一个方面,更多的企业和商家甚至根本就不打算接受检查,经常是看到检查人员远远过来,马上关门歇业,拒绝检查。而吃了闭门羹的检查人员只好绕到后面的仓库,直接对库存产品进行抽查。渐渐地,企业和商家认识到了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眼镜室的工作范围和目的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开始有企业和商家主动送来自己的产品要求检验,检查规范工作开始初见成效。
  由于工作需要,2001年,眼镜室规模扩大,搬出了眼镜市场的门面房,单独租用一个楼层办公,设备和人员也得到了增加。经过5年的努力,丹阳眼镜市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各种标注和证书比较齐全,假冒伪劣现象基本杜绝,经营行为大为规范。镜架镜片的合格率从当年的20〜30%提升到了90%以上。为了检验工作成果,丹阳质检所请来全国打假办和稽查大队的代表进入眼镜市场,对市场进行一个总的验收,验收结果令人满意。
  伴随市场发展而壮大
  成绩有了,但是当时的眼镜中心还只是一个县级的检验中心,面对中国最大的眼镜市场,他们萌生了申请更高级别检验中心的想法。从2001年开始,当时丹阳市质监局朱局长就开始为申请省中心乃至国家中心展开工作。经过3年时间,从省中心到国家中心,2004年底,丹阳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成立计划基本得到通过,丹阳市政府的1200万用于购买设备和筹备成立的专款也同时到位。
  2006年6月,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挂牌,时任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的李传卿和江苏省副省长张九汉都参加了中心的启动典礼。中心拥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素质优良,集检验分析、标准研究、科研开发于一体的人才队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6名,其中教授3名,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7名,助理工程师12名。
  实验室面积4700平方米,恒温恒湿实验室60间,拥有国产仪器设备40台(套),进口设备35台(套),包括几台百万美元级的设备,而中心自己研发的专利产品:光致变色性能测试仪即将研制完成,设备资产总值2400万元,设备配置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水平,开展的项目均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授权和实验室认可,是国内、国际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实验室。被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授权为全国眼镜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机构,同时也是CE、E-mark等产品认证指定实验室。
  中心下设总工室、标准信息研究室、业务部、技术部、检验部、市场发展部、研发中心,检测范围包括眼镜检测项目覆盖了所有眼镜产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ISO、EN、ANSI、BS、DIN等相关标准,完全具备对眼镜架、光学玻璃眼镜片毛坯、眼镜镜片、光学树脂镜片、老视镜、配装眼镜、光致变色眼镜片毛坯、太阳镜、软性亲水接触镜、硬性角膜接触镜、机动车驾驶员专用眼镜、个人眼睛和面部防护装置等眼镜产品的检验能力。主要开展的业务:质量检验、仲裁检验、标准研究、技术交流、科研开发、培训与咨询等工作。
  中心的各个实验室和检测室的检测工种分工很多,针对镜片和镜架的各个部位,各个工序,各种参数,都有相应的检测手段和标准。其中镜片就有厚度、耐磨性、镀层磨损性、紫外线透过性、压力检测等细化的检验标准。而镜架产品也分得很细。
  中心工作人员基本都拥有硕士乃至博士学历。可以说,这是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其中已经年届70的褚仁远教授,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眼科学会眼科视光学组副组长、上海市眼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眼科学会常委,在中心很有影响力。
  如今,十几年前的逃检拒检已经不见,大多数企业都认可了中心,而中心也适当地调整了自身的定位,从单一的监管部门向管理和服务部门转变。如今的丹阳眼镜生产企业,对自己企业产品的要求已经大大提高,企业内部有内控体系,在出厂之前更要送到中心来做最后的检测。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当天是节假日,但一些工作人员仍然在整理企业的送检样品,以保证周一及时检测。
  而对于广大的消费者,中心也在进行相应的工作:传播眼镜知识,提供免费检测服务。面对普通消费者不了解中心,更不了解眼镜的一些基本知识的现实,中心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社区和市场开展眼镜知识普及,免费眼镜检测以及送眼镜活动,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
  现在的丹阳,眼镜已经成了支柱产业,每到周末,临近省市都有大批前来选购眼镜的消费者。而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提供着自己的服务,引导规范着眼镜市场。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