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5月10日 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中国品牌日

2018-05-10 10:00:29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本刊首席记者 刘回春    点击:

  5月10日,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中国品牌日”。

  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请示,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定为“中国品牌日”。同时,把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写入了《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国家品牌战略开始深入实施。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的提出,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指明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廓清了建设质量强国的宏大目标和具体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中国品牌培优孵化工作的行动纲领和重要遵循。

  国家的强盛与民族的复兴源于每一个个体的独立与强健,拥有无数世界级的品牌,是国力强盛的重要体现,这既是企业的追求,更是最务实的国家战略。

  20世纪80年代,中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名牌理论权威专家艾丰提出: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肯定会有一大批名牌产品或名牌企业;也就是说一个拥有很多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国家会被认为是伟大的国家,企业名牌可以说是企业形象、实力、信誉的象征;品牌如同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这个民族迟早会被消融掉;同样,一个民族如果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自己的品牌,迟早会被别人消融掉。

  中国品牌的成长离不开中国的质量管理。中国的质量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就了中国企业。没有好的产品质量其品牌是没有出路的,而没有品牌,企业也就谈不到发展与壮大。

  今天国家品牌战略的实施,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启了自主品牌发展的新时代,使我国的品牌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发展之路,中国品牌经过了曲折的历程,从贴牌大国迈向品牌大国,可以说是砥砺前行。

中国品牌的历史和发展之路

\

  中国国际名牌协会会长解艾兰把中国品牌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国内品牌启蒙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二阶段,国内品牌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第三阶段,品牌国际化酝酿时期(2000年至今);第四阶段,品牌国际化的融入时期。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竞争加剧,中国品牌必将融入到世界品牌竞争的潮流中。

  解艾兰先生对中国品牌发展阶段的划分关注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多研究中国品牌发展史的学者认为,品牌并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经济现象,远古时期,中国的品牌雏形已现。

远古时代品牌的萌芽

  有学者指出,中国品牌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如同最初的商品来源于劳动产品一样,在远古时期的一些产品上,曾有过区别器物的标记符号,如在一些产品上刻上铭文、年号等。在我国“三皇”时期,即伏羲氏教人们结网渔猎、饲养家禽,神农氏教人们种田时期,人们就已经在使用的陶器上绘图作画,使用各种标记符号,例如,在陶器底部印着精致的席纹、麻布纹或同心圆线条的割痕。这些标记符号可看作是品牌的历史源头。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

  战国末年的韩非子在《外储说右上》中这样描写,表现出当时有固定营业场所的商人为了明确自己的身份,宜传自己的产品,最常用的广告形式就是招牌和幌子;山东寿光县出土的西周“乙侯”貌钟,铭文刻有“乙侯作宝钟”五字;而“良季鼎”的铭文上有“良季作宝鼎”的字样,这些都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早期商标和品牌的萌芽。

古代品牌的雏形

  在河南登封告成镇发掘出土的大约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上刻有篆体的字迹“阳城”,被认为是我国品牌的雏形,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广告,标志着品牌的传播逐步开始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和商业化。

  《乐府诗集·羽林郎》曾这样描写卖酒的女子:“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研究者认为,“当垆”已经是一个专门指代酒的专有名词,而“蓝田玉”、“大秦珠””显然是当时公认的品牌首饰。

  以品牌来衬托文学作品的主人公,表现出当时的品牌意识已经相当普遍、相当清晰。但是,明确的品牌意识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出现。

  史书《三辅决录》记载:“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这些品牌都是以能工巧匠的名字命名,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用具有鲜明特征的品牌来体现商品的卓越价值。

初具现代品牌外貌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到东晋时期南方各地纸业已经相当发达。隋朝时期,国内已经出现雕版印刷了。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具有近代广告特点的印刷广告也出现了,使品牌雏形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宋朝时期,山东济南有一家专造功夫细针的刘家针铺,铺前有尊石兔,制造者就以“白兔”作为其商品的标记。

  在针的包装纸上用铜版印有白兔图案,刻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字样,其中“细针”是商品属名,“白兔”是品牌,“刘家针铺”

  是厂牌,这个印刷铜板基本上具备了现代品牌的全部外貌,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它是我国商标与广告的珍贵历史文物,也是世界商标史上极为珍贵的文物。

品牌保护意识的形成

  1530年,京城酱菜铺的老板请当朝宰相严离为其品牌“六必居”题名,以此防止自家酱菜被他人假冒,自此“六必居”扬名天下,至今昌盛不衰。这被认为是品牌现象出现后,我国第一个有明显品牌保护意识的注册防伪行为。虽然此时的注册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具有法律效应的注册,但是无论是从品牌保护意识还是市场竞争意识来看,“六必居”无疑开了一代风气之先。

  稍后,还涌现了“都一处”(1752)、“全聚德”(1844)、“内联陛”(1853)、“桂发祥”等百年老牌。

  创于1844年的“全聚德”烤鸭店,原来是一家干鲜果店的招牌字号“德聚全”,意思是“以德聚全,以德取财”。公元1862年商店易主,接受商店的老板杨全仁见招牌字号中的“全”字与自己的名字暗合,于是把牌号倒过来以“全聚德”为自己的招牌字号,取其“全仁聚德,财源茂生”的意思。

中国品牌大规模发展始于改革开放

  品牌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在我国的发展却十分缓慢。解放前,由于连年战争,经济凋敝,品牌的发展受到限制。解放初期,一大批品牌重获新生;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刚刚兴起的品牌发展又陷入停顿。

  研究中国品牌发展史的学者认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品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

商标制度在中国逐步建立

  中国自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颁布第一部商标法以来,后经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又制定了若干个商标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颁布了《商标注册暂行条例》;1963年公布了《商标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993年对商标法进行修改并重新公布,从而使商标制度在中国逐步建立并走向正轨,品牌的注册和管理也日臻完善。

国产品牌“初食螃蟹”

  1979年初,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恢复广告业务。“参祀补酒”成为第一个做电视广告的国产品牌。

  1979年,当时的河北冀县暖气片厂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央视投放广告的企业,开创了中国品牌建设的一个时代。冀县暖气片厂破天荒地花3万元,在中央广播电台做了第一个产品广告。这一广告收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求订货的信函、电报雪片般飞来,有时一天多达上百件,当年该厂产品销售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1980年又在中央电视台做了“冀县暖气片,电话128”的广告,成为全国第一家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企业。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该厂不惜代价买下头条广告,而首钢则排其后。为此,曾使一位日本来华游客发出“首钢大还是冀暖大”的疑问。

  冀州最早的国优产品是冀县暖气片厂生产的640型稀土铸铁高压散热器,注册商标为“春风牌”。

  再往后,通过广告轰炸,燕舞收录机、秦池酒、爱多VCD等成为中国最早家喻户晓的品牌产品。然而好景不长,中国早期的品牌往往在通过广告获得知名度后,却由于缺乏系统的品牌运营规划和完善的质量管理而后继乏力,从而造成品牌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局面。直到联想和海尔等公司在90年代后期进入人们视野,中国品牌才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第一批国产品牌走出国门

  改革开放后,大量品牌焕发生机,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产品牌诞生。北京饮食业著名的品牌“全聚德”、“东来顺”、“年糕张”等,重新焕发了生机。许多新生的品牌逐渐占领市场。像“蜜蜂”缝纫机、“大宝”护肤品等。“海尔”、“康佳”、“联想”、“全聚德”等一批国产品牌己经发展成熟,他们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海尔在23年的发展中,为把“Haier”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倾注了大量心血。

  海尔集团公司是在1984年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等领域于一体的综合国有特大型企业。在创“海尔世界知名品牌”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备和国际化战备三个阶段的战略转变,从负债147万元的亏损企业迅速成长为国内全行业的领头企业。2000年海尔的全球营业额达到4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利税30亿元,产品出口到162个国家和地区。从1996年12月海尔印尼有限公司成立,海尔首次实现跨国经营,到2002年1月海尔与日本三洋结成竟合关系,海尔正在构筑全球框架,争取早日进入全球500强,建成大型跨国公司。

  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质变到飞跃的四个阶段。同时,这四个阶段也是海尔从创中国名牌到创世界名牌的过程。海尔实施的名牌战略有以下的做法和特点:第一,坚持质量和技术的高起点。第二,强化产品质量管理。第三,坚持技术进步与创新。

  早在1990年,海尔就开始向国外出口产品。目前,海尔已经在海外发展了近百个经销商,销售网络达四万多个,产品出口到16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国家占60%,日本占20%,东南亚占16%,其它地区4%。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产品以冰箱、空调为主,从1995年起,海尔以本土化生产、本土化设计和本土化销售为目标,着手在海外投资建厂,构筑全球框架,努力争取成为世界跨国公司。在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建设了十多个生产厂。在中东的迪拜和德国分别建立了国际物流中心。

  同时,己在美国洛杉矶、硅谷、法国里昂、荷兰阿姆斯特丹、加拿大蒙特利尔、日本东京设立6个设计分部,在韩国汉城、澳大利亚悉尼、中国台湾、香港设立了10个信息中心。

  美国《家电》杂志2001年第三期公布了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家电制造企业,海尔入选第九位。

  这标志着中国的家电企业实现了质的飞跃,跨入了世界家电企业的第一集团。排行榜首8名的是惠而浦、伊莱克斯、通用电器、松下、西门子、美泰克、夏普和东芝,海尔已能够与这些百年巨子并肩而立。

中华老字号品牌重现风采

\

  中华老字号历史悠久,口碑甚佳,北京曾有一首民谣: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足以证明人们对老字号的热爱和当时老字号的辉煌。

老字号品牌的起落沉浮

  据统计,解放初期全国有一万余家老字号,比较驰名的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天津、西安、福州等中心城市,集中在零售、餐饮、居民服务、食品加工制作、医药、烟草制售、文玩收藏销售等行业。

  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内贸易部倡导下,由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操作,通过编辑出版老字号丛书,挂牌认定了1600家。然而由于经营手法陈旧,管理落后,这些老字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度黯然失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字号经营者们转变观念,借鉴国外市场经济的运作经验,运用现代营销管理理论重新打造老字号,重现昔日风采。例如,“同仁堂”、“全聚德”

  运用丰富多样的营销策略塑造了一个个强势的现代医药、餐饮服务品牌,使历史积淀下来的品牌资产得到激活。“全聚德”开始注重统一品牌的形象设计,它率先在国内饮食业建立了以《全聚德特许经营管理手册》为核心内容的新型企业管理系统,对所有特许经营店实行统一管理。

  手册明确规定全聚德特许经营店要达到质量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员工着装统一、建筑风格统一、餐具用具统一、企业标识统一这六个统一标准。

同仁堂体制的重大变革

  2010年7月,北京市政府授权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

  这标志着同仁堂实现了规范化的公司制的转变,也是体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同仁堂作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品牌优势得天独厚。参加了马德里协约国和巴黎公约国的注册,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也是第一个在台湾注册的大陆商标。

  创始人乐显扬的三子乐凤鸣子承父业,1702年在同仁堂药室的基础上开设了同仁堂药店,他不惜五易寒暑之功,苦钻医术,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型配方,分门汇集成书。并提出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乐凤鸣在该书的序言中提出“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规范,代代相传,培育了同仁堂良好的商誉。

  三百多年来,同仁堂为了保证药品质量,坚持严把选料关。在过去,北京同仁堂为了供奉御药,也为了取信于顾客,建立了严格选料用药的制作传统,保持了良好的药效和信誉;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除严格按照国家明确规定的上乘质量用药标准外,对特殊药材还采用特殊办法以保证其上乘的品质。

  例如,制作乌鸡白凤丸的纯种乌鸡由北京市药材公司在无污染的北京郊区专门饲养,饲料、饮水都严格把关,一旦发现乌鸡的羽毛骨肉稍有变种蜕化即予以淘汰。

  这种精心喂养的纯种乌鸡质地纯正、气味醇鲜,其所含多种氨基酸的质量始终如一,保证了乌鸡白凤丸的质量标准。

  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仁堂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目前,同仁堂已经形成了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配套形成十大公司、二大基地、二个院、二个中心的“1032”工程,其中拥有境内、境外两家上市公司,零售门店800余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8家,遍布15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品牌酝酿并融入国际化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经过原始资本积累、技术水平的提升、市场环境的磨练,逐步地成熟起来,再加上国际知名品牌的全面进入,中国企业和中国的企业家们开始认识到国际竞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国家在政策上也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进程的热情。

  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科技转化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登上国际舞台,开始走上中国品牌国际化道路。中国入围世界品牌500强企业增加到36个。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大国,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伊利品牌强度指数全球第一

\

  伊利积极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国际化是集团三大战略之一。以“国际化”的手段,克服在国内加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客观条件和自然环境制约,使国产品牌加速融入国际舞台,在更高层级的竞争中实现企业自身的“强身健体”,练好内功,提高自身品质。

  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伊利逐步培育出全球领先的技术、管理、营销、服务、产品优势等能力,通过走“国际化”的路子,伊利把国际一流的生产技术、经营模式、新型产品、优势品牌甚至优秀人才引进来,实现从国产知名品牌到国际有一定影响力品牌的转身。

  在国际品牌价值评估权威机构BrandFinance公布的“2017年度全球乳制品品牌价值排行榜”

  中,伊利取得了亚洲第一的优异排名,其品牌强度指数,更是位居全球第一,创造了亚洲乳制品企业迄今为止的最好成绩。目前成为唯一一家蝉联全球乳业8强及亚洲乳业第一的中国乳企。

华为成中国品牌典范

  作为优质中国企业的代表,华为同样已经逐渐成长为不少中国企业的榜样。在中国众多企业看来,华为无疑成为“中国品牌”的典范。

  在BrandZ发布的2017年“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榜单中,华为以203.83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荣膺排行榜第6位,同时成为“全球化最快中国品牌”。在世界品牌百强中,中国仅仅只有两个品牌入围,其中就包括华为。

  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国内企业、消费者的心中,还是世界眼中,华为都早已成为不折不扣的中国品牌“代言人”。

  创新精神是一个企业长盛不衰的灵魂,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企业才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最新的惊喜。在全球领域里,华为的授权专利也达到了“巨头级”的梯队。

  根据欧洲专利局(EPO)发布的2016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华为在欧洲的专利申请量达到2390件,跃升至第二位,专利授权量达到924件,排名第七位。在数字通信领域,排名超越爱立信、高通。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办公室主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我国的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不强,75%以上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创新研发,企业整体的研发投入还占不到GDP的1%,以至于经济发展没有坚实的后盾,难以实现健康良性发展。

  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首先要加强技术领域的投入,通过强化硬实力,进一步促进品牌软实力的成长。产品是一个企业的第一品牌力,在这方面,华为视质量如同企业的自尊和生命。

  以“工匠精神”来衡量产品,追求产品的“零缺陷”。正源于对品质的苛求,华为手机产品收获了国家质量领域最高政府性荣誉“中国质量奖”,该奖项制造领域第一名的殊荣,这是对华为长期坚持为用户打造良好产品体验的一次肯定和褒奖。

  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我国企业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像华为这样以产品品质为品牌“名片”,才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品牌不是冷冰冰的产品生产商,而是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情感“纽带”,满足消费者需求,使消费者产生品牌认同,是品牌建设的重要一步。

  在中国品牌中,华为可谓是国内企业最早重视,也是较早实施品牌塑造的企业之一。尤其是在智能手机领域,在许多企业还在手机产品硬件性能层次竞争的时候,华为已经在品牌形象层面开始深入探索。

  2016年,华为聚焦世界顶级水平的全球营销,涉足消费者喜爱的设计、时尚、娱乐和体育等领域,相继邀请著名足球运动员梅西担任华为Mate8全球形象大使,好莱坞娱乐明星亨利·卡维尔和约翰逊·斯嘉丽作为P9代言人,并持续与全球高端时尚平台VOGUE、徕卡、保时捷设计等各大品牌展开合作,为消费者带来了更深的品牌认同。

实施品牌战略成为重要国策

  知名品牌的数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性符号。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写入了《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已经上升至国家经济战略高度。

  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商标品牌连接着创新和市场,是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提出要“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地方政府提出品牌战略和名牌工程,如黑龙江、浙江、四川、山东、吉林、山西、北京和上海等分别制定并实施名牌战略,各类名牌企业与名牌产品相继面市与崛起。各地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品牌扶持方式、奖励方法,在品牌获得大力发展的同时,也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1991年,我国举办第一届由消费者投票决定的“中国驰名商标”

  评比活动,选出14个全国驰名商标。1994年11月,我国第一次全国性名牌大会在成都举行,会议通过了推动名牌发展战略的《成都宣言》。

  “十二五”规划中,品牌作为关键词出现10次。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品牌强国的思想,十八大再次强调形成以技术、品牌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品牌经济已渗透到企业、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品牌战略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商标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助力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特别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后,我国的品牌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品牌工作连续三年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写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去年1月5日俞正声主席主持了“加快推进品牌建设”政协双周会,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6〕44号文),为我国品牌建设提供重要指导,激发了企业界培育自主品牌的积极性。

国家品牌战略得到高效落实

  各省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国资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央企业提高品牌建设水平;中宣部印发了《加强中国品牌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方案》,要求各新闻媒体高度重视,为中国品牌做大做强、走向世界提供有力舆论支持;工信部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纲领,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和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计划培育100家品牌示范企业;原国家质检总局开展培育知名品牌和品牌示范区建设,发布了《质量品牌“十三五”发展规划》,每年组织评选“中国质量奖”;农业部、商务部等部委也都在开展“农业品牌化建设”、“保护中华老字号”等活动;绝大多数省市区制定了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若干意见,出现了一批获得省长、市长、区主席质量奖的品牌。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品牌建设,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发挥了合力。有关社会组织在品牌建设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在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ISO/TC289)工作、主导制定国际标准、联合央视等单位权威发布品牌价值评价结果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品牌发展持续向好

  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商标累计注册量达到1700万件,总量占到全球的40%;2017年我国商标申请总量的增量将占到全球增量的80%以上;2017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100强,中国大陆的上榜品牌已经从2012年的1家增加到2017年的13家。

  在“三个转变”指引下,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从83.34提升到84,如航天科技、中航工业等企业依靠自主研发,打造了神舟、长征等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自主品牌;高铁、核电、特高压等产品品牌已成为国家名片。

世界品牌价值及战略咨询公司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500强”

  报告显示,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进入前50位,科技类企业的品牌价值增长明显。另据2017年中国出海品牌30强排行榜及报告显示,联想、小米等中国品牌的海外影响力日渐扩大。

  可以说,我国品牌建设已开始步入较好的发展时期,中国品牌正在走向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刘彦平博士将国家品牌战略的意义提炼成6个字:精神、战略、资产。他指出,国家品牌战略是一种精神,他将这种精神通俗地归纳为“五心”——信心、决心、耐心、恒心、爱心。

  国家品牌战略是一种高层级的、全局性的、长期性的战略,而非一时的品牌营销。国家品牌战略是一种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城市和国家带来财富。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刘彦平认为实施国家品牌战略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我国诚信体系不健全、法治环境不够健康、文化土壤养分不足三方面。

国家品牌战略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对国家品牌战略,刘彦平提出五点展望:提升科技、设计和工艺创新水平与创新绩效;提升品牌创意和审美品位;丰富品牌文化,促进品牌内涵;打造城市品牌的战略平台;建立国家品牌的强大背书。

标 签:     

相关新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8 中国质量万里行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