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标准化养殖是保障奶业 质量安全的基础所在

2017-12-05 16:26:53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本刊首席记者 刘回春    点击:

  “得奶源者得天下”,是中国乳业行业的共识。在2008年以前的中国乳业高速发展期,全国上下高喊得奶源得天下,大肆跑马圈地,支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奶牛养殖业。在大型乳企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家庭奶牛养殖遍地开花,一度成为农民致富的不二途径。

  基于奶站的家庭养殖户普遍存在着单产低、效益低、养殖水平低和成本高、风险高、管理难度高的问题。2008年的三聚氰胺及后来发生的黄曲霉素事件,问题无一不是出在奶源环节。

  国内奶牛养殖业一度跌入低谷期

三聚氰胺、黄曲霉素事件对中国乳液的打击,使乳企对奶源供应噤若寒蝉,纷纷提高收购标准,增加检测项目,例如行业龙头伊利对原奶的检测就达20多项。

  “挤奶的牛还得加饲料,要不蛋白含量上不去,指标不合格。一头牛一天要30斤饲料,一袋100斤,稍好些的165元一袋,这样饲料就要将近50元钱,差些的也115元一袋,我们不敢用,但也有用的”,这是当时养殖户的真实状况。由于牛奶的低标准低质量,奶牛养殖户挤出的牛奶只能卖到最低的价格,而影响牛奶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是牧草和饲料,奶牛吃不到有营养的牧草和精饲料,根本产不出高质量的奶。

  恶性循环导致养牛不赚钱大批奶农退出养殖市场,国内乳业再次迎来一轮“奶荒”。

  2012年底,蒙牛总部所在和林格尔全县奶牛存栏14.5万头,鲜奶产量65万吨,规模化入区饲养量11万头,入区率达到76%。奶牛养殖户由2011年1.2万户减少到现在0.9万户。全县运营的标准化奶站95家,其中蒙牛64家,伊利31家,2012年停业31家,散养户奶站剩17家。

  蒙牛等乳企引进进口大包粉,更加冲击了国内养殖市场,存活的养殖户、奶站、中小牧场生存困难,倒奶、杀牛现场不时上演,国内奶牛养殖业跌入低谷期。

  国外奶源不能拯救中国乳业

从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看,2015年,农业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对我国23个大城市销售的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UHT)和调制乳等200批次的液态奶产品进行监测,其中国产品牌150批次,进口品牌50批次。

  通过对比发现:黄曲霉毒素M1:国产UHT样品平均值为0.013μg/kg,进口样品平均值为0.01μg/kg,无显著差异,均没有超过欧盟0.05μg/kg的限量标准,也没有超过中国及美国的0.5μg/kg限量标准。兽药残留:国产巴氏奶、UHT灭菌乳及进口同类产品均不存在使用违禁兽药或超过限量标准的情况。重金属铅:国产UHT灭菌乳、巴氏奶样品中铅平均值为0.004mg/kg,进口UHT灭菌乳、巴氏奶中铅平均值为0.003mg/kg,无显著差别,均低于欧盟0.02mg/kg和中国0.05mg/kg的限量标准。如此看出,与进口液态奶相比,国产乳品在黄曲霉M1、兽药残留和重金属等风险因子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均符合我国及欧盟等标准。

  我国早在2005年明确规定巴氏杀菌乳中不允许添加复原乳,而在酸牛乳、灭菌乳中使用乳粉的商品必须在包装上标注“复原乳”字样及使用比例。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曾在20132015年对我国15个省份的生鲜乳进行风险评估,通过糠氨酸等检测,结果发现,在46批次进口UHT灭菌奶中,81.8%属于正常UHT灭菌奶,18.2%属于过热加工。而过热加工可能意味着产品中使用了复原乳。在4批次标称巴氏杀菌奶的进口品牌中,1批次为非巴氏杀菌奶但使用了巴氏杀菌乳的外包装,而另1个批次则被检出添加了复原乳,违反我国巴氏奶中不得添加复原乳的规定。

  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副主任李松励指出,复原乳中脂肪、蛋白、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六大传统营养要素的含量与UHT灭菌乳等比,其生物活性物质损失严重。

  从行业发展方面中鼎牧业总裁孙国强认为,由于国外乳品价格非常低廉,加之国内复原乳(注:

  奶粉勾兑还原而成的牛奶)盛行,乳企都在疯狂购买进口大包粉,导致国内奶源销路受阻。仅仅几年时间,国内奶源就从“供不应求”变成了“供过于求”,长此以往,中国奶源的供应就会被挤压。

  如果奶源供给越来越少,另一个更关键问题是,一线品牌在国内降低奶源基地时,大部分用国外奶源,还能在中国立足吗?

  就中国乳企来说,原来依托于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现在依托国外的原料和中国的市场,因为中国的养殖成本高。那么,中国的牧业就出现失守状态,以此传导下一步可能乳业也会失守。那么,就会从跨国背奶粉,转变为跨国背牛奶。

  对于中国目前中小型牧场大量退出的问题,事实上是利益连接机制出了问题。目前,中国的中小牧场成本高、效率低是普遍现象。一头奶牛普遍一天的生活成本是140元左右。国外的成本非常低,首先不用圈养,天然牧场,饲料一部分来自天然草场,光这两方面成本就会下降很多。

  传导至牛奶成本,国内的牛奶成本几乎比国外高50%。比如新西兰的牛奶成本是2.6元左右,国内牛奶成本价是3.5元左右,而收奶价格是3.4元左右,所以国内基本是全行业亏损,而新西兰还能够有利润。

  优质奶源保障必然是规模化标准化牧场

但随着乳业的发展,“得奶源者得天下”这一说法眼看就要被“得优质奶源者得天下”所替代,优质奶源保障必然是标准化牧场。

  相比小型奶站,规模化牧场在奶牛科学化管理、奶源品质方面优势明显。基于规模化牧场的科学管理,对整个牛场来讲,还有其他固定的成本,包括牛室以及很多的固定成本。在影响牛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中,“奶产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牛场的唯一产品是牛奶,是牛场的主要收入来源,奶产量越高,成本被“稀释”

  了,因此利润就越高。那么产量越高对这些成本的稀释程度越高,牛场利润也就突显出来。

  首先,规模化牧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有专职兽医照顾奶牛身体,即便是小病小痛也会被及时发展并给予治疗。此外,规模化牧场在奶牛舒适度方面加大力度,所谓优质牛奶来自舒适的奶牛。奶牛身体健康,牛奶品质自然得到保障。

  其次,大型牧场统一饲喂,并严把饲料入场关。粗细饲料按照6:4的科学配方配比,保证奶牛吃到的每一口粮食都符合绿色、健康的标准,为其产出优质奶源进一步打好基础。相较而言,小型奶站的管理水平低下,部分管理者对科学饲喂,奶牛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粗饲料的品质较低,虽然很多人明白好的牧草对奶牛比较好,但由于成本高往往在最终选择时还是买了便宜草;饲养管理差,理念落后;缺乏疾病的防范意识和有效控制措施;牛奶品质差;缺少繁殖管理技术和监控系统;低估了舒适度对产奶、牛群健康和繁殖的影响。由此而见,小型奶站运营成本、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不再适应未来发展方向。

  在伊利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家标准化奶牛养殖场,严格的质量把控从奶牛吃的饲料就已经开始了。

  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场长赵国梁:每一种饲料进我们都要检测它的营养成分,比如说蛋白,灰分,干物质,还有一些农残,药物残留,只有检验合格了以后,我们才能做严格的配方,给奶牛配好以后,再来喂给奶牛。

  奶牛吃饱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转盘式的挤奶设备上,从药浴擦拭、上奶杯、挤奶,再到奶牛走下转盘,全部下来仅需要8分钟。而整个过程,全部置于电子监控之下。挤完的生牛乳进入冷却罐,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冷却到4度左右,这样的温度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细菌滋生。在蛋白质、脂肪、抗生素、三聚氰胺等二十多项指标检测合格后,刚刚挤下的牛奶,由管道直接装入奶罐车开往生产工厂。

  而通过GPS定位系统和摄像头可以对奶罐车实现全程无缝监控。

  伊利集团奶源管理中心内蒙古区域工作人员付志新:我们现在达到了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包括我们对这个轨迹,还有停车点的监控,可能以前有些司机存在吃饭等一些,或者临时停车,可能在这个过程,就咱们这个车有安全隐患,如果奶车在不停的情况下一直来到咱们公司,可能这种安全很好。

  牛奶拉到工厂后不能直接用于生产,还要再进行几十项理化、违法添加物指标检测。只有全部检测合格,才能进入奶仓,经过分离、均质、超高温瞬时灭菌、在无菌环境中进行真空灌装,牛奶生产才算完成。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还会随时抽取样品进行质量检测、从牛奶到包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牛奶产量质量双提高

品质的提升离不开严格的质量把控,而乳业在结构转型中,保证奶源供给和奶源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乳企纷纷加大力度建设奶源基地,奶牛养殖由“小散乱”变成规模化、标准化占主导。

  李乐乐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家规模化牧场的负责人。以前他家只养了几头奶牛,效益很差。2010年,他和几个散养户一起成为伊利的合作牧场,由伊利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开始发展规模化养殖。

  在李乐乐的现代化牛舍里,每个角落都有摄像头随时监控奶牛的情况,并且装有自动饮水设备和风扇。饲料由全混合日粮搅拌车自动投食,保证营养均衡。而通过电脑上的电子系统也可以科学的监测每头奶牛的采食、产奶情况。

  2016年来自规模化牧场的奶源占70%以上。这种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方式,也带来了牛奶质量和产量的提高。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为99.8%。

  2016年全国奶类产量3712万吨、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三位,乳制品产量2993.2万吨,同比增长7.6%。

  内蒙古思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祁文林:十几年前你一头牛单产每天十五六公斤很不错了,产20公斤很了不得了。现在咱们国家的规模化的牧场,30公斤是非常轻松的。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最近这五年由于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我们现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叫全产业链发展,就是乳品企业所用的生鲜乳来自于自办牧场或合作牧场,基本上就没有散户的了,所以原料奶的质量提高很快。

  今年1月,由农业部等五部委共同发布的奶业“十三五”规划,第一次明确奶源战略定位,为食品安全标志性产业,现代化代表性产业等。其中就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乳业奶源自给率、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中小牧场的转型升级仍将是今后五年国内牧业发展的核心主题。

标 签:     

相关新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8 中国质量万里行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