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调查:86.6%受访家长认为,养好孩子陪伴比“砸钱”重要

2018-05-31    中国青年报        点击:

  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很多家长早早给孩子准备了礼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提供给孩子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不过,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却变成对物质条件的过分看重,超出自己经济能力也要给孩子“买买买”。更有年轻人因为担心没办法给孩子很好的物质条件而不敢要孩子。然而,孩子良好性格、品质、习惯的形成并不是只靠“砸钱”就可以实现。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968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2%的受访家长感觉过分重视孩子物质条件的现象普遍存在。86.6%的受访家长认为,养好孩子,陪伴比“砸钱”更重要。在养育孩子时,61.6%的受访家长会注意教育孩子礼貌待人,不做熊孩子,55.7%的受访家长会告诉孩子要尊敬长辈,知道心疼抚养自己的人。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有一个孩子的占88.8%,有两个及以上孩子的占11.2%。90后受访家长占22.1%,80后占57.1%,70后占15.0%,60后占4.6%。地域上,来自北上广深的受访家长占30.8%,来自其他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的占38.1%,来自其他地级市的占21.5%,来自县级市的占7.5%,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占1.8%。

  94.2%受访家长感觉过分重视孩子物质条件的现象普遍存在

  32岁的裴红雨(化名)是深圳某私企的设计师,有一个9个月大的女儿。她坦言自己总想让孩子从小就拥有所有的好东西,给孩子买了各种“颜值”高的“爆款”婴儿用品。“有天送来的快递特别多,孩子爸爸用拖车往楼上拉了两次才拉完。最近我统计在线上给孩子购物的花费,居然已经有3万多元了,自己也吓一跳”。

  “有些家长‘咬着牙’也要给孩子买最高档的东西,农村家长溺爱孩子有时更严重。”43岁的王素琴(化名)做育儿嫂已经5年,自己有两个儿子。她向记者介绍说,老家很多父母把给孩子买零食玩具当成爱孩子的表现,有爷爷奶奶因为孩子喜欢坐投币的摇摇车,直接买了两个放在家里。

  调查显示,94.2%的受访家长感觉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物质条件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31.1%的受访家长直言非常普遍。

  裴红雨加入了两个母婴微信群,“群成员除了交流育儿经验、‘吐苦水’,大部分时间基本都在聊购物”。

  为什么有的家长特别看重提供给孩子的物质条件?调查显示,最普遍的原因是希望孩子拥有自己小时候没有的好东西,不留遗憾(54.1%),还有两个较为普遍的原因是自己小时候是备受呵护的独生子女,也希望给孩子最好的(48.5%),以及第一次有孩子,特别激动和在意(45.5%)。其他原因还有:没时间陪孩子,多买东西作为弥补(34.2%),跟风攀比(28.3%),经济条件好(24.1%),受商家营销和炒作影响(22.5%),自己比较挑剔(11.3%)等。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指出,有的父母希望通过提供物质补偿孩子,这是一种心理的投射,一定程度上是以爱孩子的名义,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或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河北唐山某公立幼儿园王艳(化名)对记者说,班上曾有孩子经常炫耀自己的玩具、零食和衣服,说“我们家可有钱了”,“那么小的孩子脸上也表现出了优越感”。

  “总以物质的方式满足孩子的需要,是父母对孩子最懒惰的给予,尽管看起来迷人,但会阻碍孩子品尝生活的滋味,对孩子心智成长帮助并不大,甚至产生负面影响。”舒曼指出,首先,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可能会因此退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其次,孩子可能会产生自恋心理,这种虚假的自我膨胀感犹如香烟爱上火柴。而且,物质上的过度满足会助长孩子内心的欲望,一旦有天产生落差,他们更容易焦虑痛苦。

  养好孩子,86.6%受访家长认为陪伴比“砸钱”更重要

  裴红雨现在已经不总是给孩子“买买买”了。“之前不了解婴儿用品,交了不少‘学费’,其实很多搁置不用。孩子现在这个年龄段喜欢一个东西也是‘三分钟热度’,相比玩具,他们其实更依恋父母。”裴红雨说,自己现在要上班,希望每天下班后的有限时间多用来陪孩子。

  调查显示,86.6%的受访家长认为,养好孩子,陪伴比“砸钱”更重要。

  由于常年在外打工,王素琴一年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会给孩子买些他们想要的东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她还支付较高学费把大儿子送入了当地一所学风优良的私立学校读书。

  在养育孩子时,受访家长会重视哪些方面?调查显示,61.6%的受访家长会注意教育孩子礼貌待人,不做熊孩子,55.7%的受访家长会告诉孩子要尊敬长辈,知道心疼抚养自己的人。受访家长注重的其他方面还有:友爱小伙伴(39.0%),多玩多运动,熟悉大自然(34.4%),教育孩子爱劳动,从小学习自理、自立(33.9%),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对人对事的责任感(30.9%),培养孩子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才艺(30.5%),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不让孩子感觉不如别人(29.9%),要有家庭观念(26.4%),带孩子在国内外多旅游,开阔眼界(22.7%),熟读三字经唐诗宋词等,腹有诗书气自华(20.9%),从小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20.7%),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中国人(20.3%)等。

  “当下社会攀比风气较重,导致一些人心理扭曲,家长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要跟风,以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石隆伟认为,艰苦朴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优秀的素质,也是一种美德,对于孩子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他建议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与行为,“这是其他素养的基础,远比去早教班重要得多”。他还建议父母、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多陪伴孩子,避免孩子出现性格、人格偏差。

  在裴红雨看来,父母对孩子的希望与自身的实际做法、创造出的家庭氛围应该一致。“现在我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快乐,有时间还会随便画两笔画,翻翻书,我女儿对我做的这些事很感兴趣,也会被我的好情绪感染”。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