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消费者迷茫:我们该喝什么样的水?

2015-01-05    中国质量万里行    记者 李颖    点击:

  近段时间来,关于桶装水、瓶装水的报道此起彼伏抽检不合格,各大媒体纷纷把曝光的目光投向了这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上。

  近段时间来,很多消费者向《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诉说了他们心中的忧虑和疑惑。北京消费者郝女士表示:“我家从来不喝自来水,最近看了媒体关于桶装水不合格的报道,现在家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喝水了。”

  作为消费者,在购买任何商品时,最关心的莫过于产品质量问题。在媒体扎堆爆料桶/瓶装水不过关的同时,究竟“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选购放心的桶/瓶装水”等问题,却很少有媒体进行更深一步的报道,这也让不少消费者有了类似郝女士的疑虑。

  在与郝女士的交谈中,她自嘲是一个有轻微强迫症的人,对于媒体的报道,她并不是一看了之,而是希望能够从报道中找到答案。于是,郝女士在反复阅读了一些关于桶/瓶装水的报道后,产生了更多的疑惑。

  重复报道,时间迟滞?

  据郝女士介绍,她家饮用的是某知名品牌桶装水,在2014年9月份的时候,她曾经看到过这方面内容的曝光,说该品牌桶装水抽检不合格。“看完报道后,我就赶紧找到了给我家送水的水店,当时水店跟我说的是由于被抽检水店的运输和储存不当造成的不合格,厂家已经进行了公示和整顿,确保以后没有任何问题,我才把心放下来。

  但在12月份,该品牌再一次遭到了曝光,我们感到忍无可忍,甚至与水店的工作人员大吵了一架,但后来却被告知,两次曝光的内容是同一时间检测的结果。”

  对于二次曝光的问题,郝女士感到非常吃惊:“在3个月的时间内,桶装水被两次曝光不合格,要不是水店及时跟我解释清楚了,我还真不敢再喝桶装水了。”

  在食品安全问题被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的今天,民众脆弱的神经早已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觉得,媒体报道的目的不应该是制造噱头、吸引眼球,而应该把关注点集中在发现问题后如何解决,消费者怎么能避免上当受骗,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郝女士说。

  术语专业,标准模糊?

  对于报道中反复出现的一些术语,郝女士也笑称无奈:“我虽然不是专攻化学的高端人才,但好歹也是重点大学理工类的毕业生,多少也接触过物理、化学等知识,但在阅读了一些报道之后,却不得不哀叹自身学识的浅薄。”

  郝女士随手拿起自己收集的一份报告,向记者介绍道:“现在关于饮用水的报道,几乎清一色的全是各种数据的累计,要么是一串串的化学符号,要么是诸如菌落总数、电导率、溴酸盐等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名词术语,这让很多老百姓如读天书,根本不知道所谓为何。”

  “我感觉,报道不是学术报告,实在是没必要弄那些‘月朦胧、鸟朦胧’的事情,让消费者们看得一头雾水。”郝女士的一番话,道出了不少消费者的心声。

  “我不需要搞清楚水中都含有那些矿物质,一瓶水要如何生产才能保证合格,我真正想了解的是饮用水不合格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消费者应当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再者就是,不借助那么多专业的仪器,我们应当如何挑选放心水,哪怕只是提供一些公众可以信任的品牌也好。”

  问题扎堆,全盘否定?

  在对报告的反复学习中,郝女士又发现了一点疑惑,那就是不少报告所报道的品牌问题几乎都是相同的,其中超过八成的桶/瓶装水的质量问题都是“菌落总数”超标。

  “菌落总数”在百度百科里时这样描述的:指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如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PH值、需氧性等)所取1ml(g)检样中所含菌落的总数。

  对此,郝女士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这个“菌落总数”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会导致中国饮用水行业几乎全军覆没呢?

  采访过程中,郝女士也告诉记者,其实对于这个概念,她也进行了反复的查实和请教,其实现在很多专家都提出来,用“菌落总数”来衡量水的安全与否,并是不科学的做法,国外对于饮用水的检测并没有“菌落总数”这一项,而我国也计划下一步取消“菌落总数”的检测项目,由此看来,“菌落总数”其实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

  类似的问题还在其他方面有所体现,对此,郝女士还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于饮用水本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把报道止步于问题曝光,必须要用辩证的、负责任的方法来公布事情的真相。

  如果说水本身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那为什么在经过了反复曝光之后,问题依旧得不到整改,问题究竟出在了哪一个环节?责任应当由谁来负?而如果指出的某些问题真的是不够科学、有待商榷的话,那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媒体还盯住这个问题不放手?用不是问题的问题来警示消费者,这或许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吧?”

  疑惑四:没有前景,路在何方?

  采访的过程中,郝女士不时地表达出了一种无可奈何、心灰意冷的情绪。或许,这也是不少消费者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吧。

  有些时候负面的报道多了,消费者悲伤、失望的情绪就会滋生,社会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也会遭受打击。作为媒体,有责任及时对问题进行曝光,但也有责任用科学的数据和正面的内容来引导整个行业,给消费者以正能量。如果新闻总是报道各类仇杀、诈骗的话,那么老百姓彼此之间就没有信任可言,而现在提出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那么正能量就会占据主流。

  因此,作为媒体,在加大相关问题报道的同时,也要能够肩负起监督各个行业良性循环的责任,给生产企业以警醒,给质量监管部门以压力,给整个社会以信心,通过全员努力、形成合力,来共同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采访的最后,郝女士的一席话,给了记者很大启发。郝女士说:“现在,做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接地气’,新闻报道也是一样。其实老百姓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要我们‘摸得着,看得懂,用得上’,就是要报道我们身边的事儿,用老百姓自己的话,教给我们最管用的招法。这些要求达到了,我们老百姓就欢迎。”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