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中国外贸“拐点”隐现

2011-01-18    中国质量万里行    宿希强    点击:

 



 

   从看重增速与增量,到看重增效与增质,微妙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中国外贸出口观的改变:客观、务实。也就是说,中国的外贸出口是否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是否无限度地增加市场份额已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外贸出口的效益与质量。也许,这将成为对外贸出口的常态性评价指标。

  2010年12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了一份十分亮丽的统计数字:11月份中国进出口值达到283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2%,刷新今年9月份创下的2730.9亿美元的纪录,其中,11月份出口1533.3亿美元,增长34.9%。

  这一数字在证明中国站稳经济回暖态势的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对于中国外贸出口形势的再审视。

  外贸出口观正在悄然变化

       多年来,中国经济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自2008年11月始,中国出口历经近10年以来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萎缩。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出口形势自此会发生怎样深刻的变化?

  与亮丽的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外贸出口企业巨大的生存压力。就在几个月前,商务部的调研报告称,中国出口企业的生存质量堪忧。报告显示,出口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受政策变化、人民币汇率预期、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调查问卷显示,约60%的企业能够承受人民币升值幅度在1%以下,14%企业能够承受3%-10%的升值。

  报告显示,出口压力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中长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存在与现阶段企业利润空间有限的矛盾;二是国内要素成本上涨与保持出口竞争力的矛盾;三是世界经济“再平衡”

  进程与继续拓展外部市场空间的矛盾;四是政策体制机制性障碍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目前出口有两大不利因素,一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碰到了南欧五国的金融危机,二是目前美国整个的宽松量化的政策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急速升值,“市场的萎缩,货币的上升,再加上我们进口原料价格的上升,对明年整个的外贸,我看总体要下降10到15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2010年出口高增长是源于金融危机影响的恢复性表现,并不具备可持续性。业内专家也普遍认为,明年出口增速将难以达到今年的水平。

  数字与现实的对照中,官方与业界专家的冷静态度耐人寻味——对增速与增量的淡化,意味着对增效与增质的看重。

  魏建国就认为,“放缓”有利于企业潜心提升产品品质和为升级转型打好基础。不过对于许多主要利润来源于出口退税的企业而言,出口退税率下调则危及生存。由于竞争压力,一些中小企业在报价时只能压低价格,而他们的成本优势又不如大企业,如果利润长时间保持在较低水平,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此前对于出口的高速增长国人一直引以为豪,金融危机前的一组数字常被津津乐道——2001年至2008年即“入世”后,我国外贸年出口已从2661.55亿美元增至14285.5亿美元,绝对增加额为11623.95亿美元,年均增长26.26%,“连续7年高速增长,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我国外贸出口已经是世界第一,不少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相当高,其中玩具、鞋子、箱包等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已分别超过7成”。

  从看重增速与增量,到看重增效与增质,微妙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中国外贸出口观的改变:客观、务实。也就是说,中国的外贸出口是否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是否无限度地增加市场份额已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外贸出口的效益与质量。也许,这将成为对外贸出口的常态性评价指标。

  事实上,这一微妙变化与国家的战略规划及具体的产业政策遥相呼应。

  “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这样的表述意味着出口在“三驾马车”中的地位和以往的侧重上有所区别。

  更明显的是具体的产业政策,早在2010年6月22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明确从7月15日开始,取消包括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等在内的406个税号的产品出口退税——这是继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国家先后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后,财税部门首度改变出口退税率政策。

  “政策正在转向”也预示着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正在撤退,正常化的外贸机制走上舞台。

  从外贸大国转向追求外贸强国

       自加入世贸以来,中国外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成为全球外贸大国。但无法否认,综合而言,目前中国还只是外贸大国,远称不上外贸强国。尽管中国外贸企业中有相当多的名牌企业,但从基本面看,大部分企业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档次,绝大多数处于中低端水平,层次不高,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全球知名品牌很少。这种状况与中国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是基本相符。

  而记者在青岛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几乎所有出口企业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都供不应求,订单都忙不过来,如青岛“凤凰印染”,其在手工蜡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印染、印花技术,加之粗犷的设计风格、明快的色彩组合,成功进入非洲市场,并成为非洲名牌,在非洲拥有超过70%的市场份额。

  但对一些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甚至有订单也不敢接,因为受汇率、通胀等因素影响,根本就没有利润,而有利润的价格又不被市场接受,生产因此异常艰难。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甚至大型企业为降低成本纷纷向内地迁移的根本原因。

  “入世”以来,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不少行业、生产企业技术能级的提升。但不得不承认,面对日益增长的国际市场需求,中国在西药成药、工程塑料、合成橡胶、特殊钢材、高精度数控机床、高档化工产品等领域,很少出口或几乎没有出口。究其原因,是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或技术不过关。

  而反观国际,发达国家的大量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却源源不断涌入中国且逐年增长,如近年来中国进口合成橡胶价值均超过30亿美元、进口金属加工机床超过7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利用成本优势,对中国外贸出口、出口商品展开悄悄的围追堵截,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加快步伐改变,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和生产方面加大投入取得突破,跃上新台阶,也许几十年之后中国外贸出口将处于尴尬境地。

  当然,“危”与“机”永远同在,关键在于把握。这不同程度地考验中国的企业与企业家的智慧。当然,高新技术的发展、高附加值的创造绝非一日之功,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是中低档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出口大国,但在稳定中低档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市场的同时,更应积极主动地创造中高端商品、品牌商品、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以加快形成高中低错落有致且较为完整的出口商品体系。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伴随世界经济的复苏,目前,欧美经济在消费、进口和库存等领域的复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现在看来,这种复苏的速度还是较慢,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口企业在适销对路的产品选择上、产业结构的布局上就变得相对容易,转型的阵痛期相对较短。毕竟,长痛不如短痛,要知道欧美出口占总出口的20%左右,这样的优质市场在中国企业劳动力等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下,提高产品档次、开发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必然选择。

  乐观的一面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此青岛的诸多出口企业颇有切肤之痛,已开始了有益的探索,有不少已然取得了成功。

#p#副标题#e#

  内外贸融合加速靠“两条腿走路”

  曾任青岛市商务局外贸处处长的吴胜杰已经转岗到了宣传处,吴告诉记者,自2003年3月国家商务部挂牌成立,到2008年10月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诞生,政府新部门的组建,表明中国内外贸分家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而最近两年,随着内外贸各部门的合并,内外贸融合骤然加速。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在国家倡导的扩大内需的一系列举措背后,是居民收入的继续增长,是消费的不断升温。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575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4元,同比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增长13.1%,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另外,从支出来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实际增长7.3%。

  而居民消费的增长给出的信号是,在对外出口大环境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应该在内销上做足文章。出口转内销的天然优势是,中国消费者多年来对出口产品的品质普遍信任度较高。企业借机在产品开发、市场布局上有所倾斜,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正当其时。

  同时,从“十二五”期间外贸的重点转换来看,有专家分析,外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是,把单纯的扩大出口,转变为要把出口跟进口相结合,把单纯的过去的引进外资,改为引进外资和走出去相结合。这就需要出口企业加大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往高端走,同时注重加大发展服务贸易,抓住世界服务贸易产业转移的时机。

  吴胜杰认为,正是企业出口转内销的刚性需求,推动了内外贸部门之间的合并,最终推动内外贸的融合。因为,外贸和内贸是两个大不相同的领域,而政府要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两手抓,两手硬”。

  还必须看到,内外贸融合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为分割既不科学,同时也阻碍了内贸和外贸的发展。以家电连锁界的国美和苏宁为例,这两大企业在上海乃至全国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可惜的是其基本上没有走出国门。

  而对中国外贸出口来说,国际销售网络建设至今是个老大难问题,但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宜家等跨国连锁巨头却在中国攻城略地。对此,如果内外贸结合,取长补短并与所在国同行联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将促使我国外贸发展发生根本性变化。

  内外贸融合对企业而言,同样是个好消息。记者采访中获悉,包括青岛海尔在内的12家领军企业,及中小企业,大都自发地加大了“出口+内销”模式的深化力度,多位企业家告诉记者,内贸、外贸“两条腿走路”已基本成为企业的共识,且不少企业将二者的目标比例定为“半对半”。

  或许,这标志着中国外贸出口战略转变的步伐已赫然加快。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