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寄望城市“第二水源”

2012-09-17    中国质量万里行    宿希强    点击:

寄望城市“第二水源”
位于宁波北仑区的亚洲最大的再生水除盐车间

  水源地如果达标,即便是只用最基本的传统工艺处理,水质都会合格。因此,保障饮用水安全,最有效、见效最快的办法就是净化水源地。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马锦亚把中国目前饮水现状,分为6个层次:没水喝;有水不能喝;能喝不卫生;卫生不安全;安全不健康;健康不规范。

  符合新国标的饮用水属于“安全又健康”类,不在此列。这恰和现实相对应:中国内地无一城镇实现自来水直饮。

  在迈向新国标的“征途”中,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作为自来水原料的原水受到污染已成饮水安全的“头号敌人”。因为,据统计,至2009年底,全国县以上4000多家自来水厂中,98%仍使用传统工艺。目前,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杭州、郑州等部分城市的部分水厂实现了深度处理。专家估计,至今采用深度处理的水厂,比例只会再多一到两个百分点而已。而与水污染相伴的是,中国水资源的短缺。如果把水污染导致的饮用水安全看做“近忧”的话,水资源的短缺即是“远虑”,二者互为因果——且都让可饮用水变得更少了。浅显的一个逻辑是,如果没有水喝,又何谈饮用水安全与健康?

  “近忧”与“远虑”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今年2月表示,2010年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达到750亿吨,河流水质的不达标率接近40%,其中丧失了利用价值的劣五类水占了20%,直接威胁到城乡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

  对于水源地水质现状,《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提到,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全国7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秘书长刘文君介绍,严格来说,Ⅰ类、Ⅱ类水体可以作为饮用水源,但我国的现状是在某些地方会放宽到Ⅲ类水体。即使这样,2010年全国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类~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仅从河流的情况看,就有40%左右的水体达不到要求,湖泊(水库)的水质达标率更低。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1个,占3.8%;Ⅲ类的5个,占19.2%;Ⅳ类的4个,占15.4%;Ⅴ类的6个,占23.1%;劣Ⅴ类的10个,占38.5%。

  《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显示,2010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共监测39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源地245个,地下水源地150个。监测结果表明,重点城市年取水总量为220.3亿吨,达标水量为168.5亿吨,占76.5%;不达标水量为51.8亿吨,占23.5%。

  另据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发布的《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突出。据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公布的《2010年环境统计年报》,自2001年以来,废水排放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始终呈增长趋势。令人稍感安慰的是,工业废水排放量近年来总体上稳中有降。

  但不好的情况是,近年来水污染事件依然高发频发。刘文君说,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几乎参与了所有有影响的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处置,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每年都有不少,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对此,他们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研究建立水专项的应急技术和体系等。

  但是,这些工作远远不够,由于自来水厂的处理能力有限,水源地保护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如果水源地保护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保障饮用水安全只是一句空话。”

  事实上,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是世界范围内都头疼的问题。今年6月20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水资源问题也是此次大会的热点话题。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担任了本次峰会的秘书长,他在峰会上重申了联合国历次会议的承诺:到2015年将把没有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条件的人口减少一半。

  据美国中情局网站的资料,世界可再生水资源总量排名前10的国家,分别是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哥伦比亚、秘鲁、印度、刚果民主共和国。

  不过,要是算起人均这笔账,中国的情况就很不乐观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2008年,世界人均可再生水资源最多的,是南美洲东北部的法属圭亚那(609091立方米),最少的是科威特(6.85立方米),竟然相差近10万倍。

  中国人均为2112立方米,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到美国的1/4,不到俄罗斯的1/10,但高于德国的1872立方米。在中国的15个陆上邻国中,只有巴基斯坦和印度低于中国。

  中国正在从政策层面加强对水资源的管控力度。今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

#p#副标题#e#

  再生水的热情与困惑

      一个国家的用水总量,与人口总量和工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世界用水总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印度、中国和美国。中国目前年用水总量已经突破了6000亿立方米,约占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的74%,很多地方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

  世界上约70%的淡水用于农业,约22%的水用于工业。而家庭用水约占世界总用水量的8%,主要用于饮用、沐浴、烹调、清洁和私人庭院浇灌。我国总用水量约53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3430亿立方米(约占64.5%),工业1170亿立方米(约占22%),生活630亿立方米(约占12%)。这意味着,对于城市来说,如何把22%的工业用水最大程度地节约、利用,已是至关重要。于是,再生水应运而生。

  被称为“城市第二水源”的再生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和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相比,再生水具有明显的优势。从经济的角度看,再生水的成本最低,从环保的角度看,污水再生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据权威信息发布的《中国再生水市场分析报告(2010版)》显示,2009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73%,城市污水回用率达到8.6%,再生水利用率不足1%,相比于发达国家再生水70%的利用率水平,我国的再生水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再生水回用被冷落的尴尬局面相悖的现状却是全国城市严重缺水,655个城市中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如天津、烟台、大连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都只有200立方米左右。

  并非企业不愿用再生水。中国几乎所有制造行业均制订了针对本行业的污水回用规划。各制造企业的污水回用都在以超常的速度迅速展开。许多大型制造企业,已感受到随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环境容量减少而导致的水资源税(2010年开征)、原水费、工业供水费、排污费及污水处理费等和水有关的价格不断提高的威胁,以至于某些大型制造企业争相投资污水处理厂以控制再生水水权。但是目前,工业污水回用率只有13%左右,很重要的原因是存在“技术瓶颈”,一方面是制水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是工业污水除盐回用运营成本高和除盐回用技术过于复杂、运营差错率高,不易控制产量和质量。这致使制造企业对污水除盐回用热情和困惑并存。

  不过这一情况正在改观。爱思特水务科技公司总经理孙晓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市场亟需一种制水成本低、运行可靠的实用除盐技术。由于制水成本高,使得再生水产业难以形成利益驱动,从而形成了“叫好不叫座”局面,由此技术局限性导致无法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最终致使政策的缺失和不完善。“但现在电吸附除盐技术改变了工业企业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处理回用的单一途径,使得工业企业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更加合理,真正实现了‘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一水多用,节能降耗’的环保要求,为工业企业带来运行管理和运行成本上的实用性、经济性。”

  作为这一技术的领军企业,孙晓慰介绍,电吸附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带电电极表面吸附水中离子及带电粒子的现象,使水中溶解的盐类及其它带电物质在电极表面富集浓缩从而实现水的净化与淡化。与传统水处理技术相比,电吸附技术具有性能稳定,运行成本低,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除盐率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调节等优势,使用户以极低的成本即可获得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其对COD的降解率可以达到30~80%之间,浓排水COD不浓缩,可直接达标排放,无二次污染,无不良的环境影响,水的回收率可以达到75%以上。而且,电吸附的投资与同类技术相当或略低,运行成本仅为0.5~1.5元,为同类技术的1/2~1/5,且低于一般城市的取水水价,在节能减排的同时,每生产一吨水可带来0.5~3元的经济效益。

  据预测,目前中国水务市场的市场潜力为70亿美元,这也为电吸附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目前的电吸附水处理技术,每处理一吨废水的毛利约为0.2美元,正是由于电吸附技术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工业废水和市政废水回用,以及市政和民用供水、农村直饮水行业。

  再生水发展离不开政策制定和完善

      据估计,2030年前全国工业缺水量将达到600亿m3。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通过各制造行业《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等法规和制度,要求各企业单位产量的新鲜水耗水量要逐年降低。同时每年分配到企业的新鲜水指标越来越少。

  这种情况下,专家表示,再生水的推广应用意义重大。

  首先,可以减少对新鲜水源的需求,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可使用的淡水资源,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其次,对冷却循环水排污水进行回用处理,减少了污水进入河流、湖泊的量,从而减少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可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再者,以排污水为原水的回用处理厂的制水成本低于甚至远远低于以自然水为原水的自来水厂,所以对循环水排污水进行回用处理也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不过,尽管再生水用途广泛,包括工业用水、城市杂用、市政景观用水、城市建设、补充地下水和灌溉用水等,市场也十分巨大,但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我国城镇污水再生水生产能力约为1238万吨/日,实际利用量约为673万吨/日,仅占污水排放量的5.6%。

  据了解,我国城市工业和市政用水的比例约为6:4。工业用水方面,工业循环水约占整个工业用水的80%左右,是工业节水的最大潜力所在。市政用水方面,目前,由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包括MBR工艺处理)达到排放标准的废水,经过简单再生处理后,已经在对水质含盐量要求不高的市政领域得到部分应用,如绿化、洗车、冲厕、河道补水等。孙晓慰介绍说,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将城镇生活污水的回用率提高到10%,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率要达到85%的要求,给爱思特水务这样专注于再生水业务的企业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然而遗憾的是,在规划中,再生水的使用方向仍然停留在用于灌溉、绿化、城市景观用水等低端回用方面。在孙晓慰看来,由于再生水做市政用水的附加值较低,导致用户建设再生水设施和使用再生水的经济驱动力不足,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机制,形成了再生水利用“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鉴于再生水的应用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程,孙晓慰认为,需要政府、企业、用户达成共识,在法律、政策、管理、技术、价格、宣传等多方面共同配合促其推广。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