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自来水质量“流向”:从安全到健康

2011-05-03    中国质量万里行    宿希强 汪仲元    点击:

自来水质量“流向”:从安全到健康
自来水质量“流向”:从安全到健康

  很多人对自来水的质量安全还停留在“以身试法”时代:只要喝了不拉肚子,就说明自来水挺好。实际上,自来水目前的现状是,安全不健康。

  如果不出意外,到明年的7月1日,饮用水新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将正式实施,中国饮用水质量将和国际接轨--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将由1985年的35项指标提高为106项指标。

  对此,今年世界水日期间,有媒体报道,“饮用水新国标在5年过渡期之后依然是不可能的任务”。但这样的警醒之声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没有太多人迫切地想知道每天入口的饮用水质量安全状况到底如何。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喝的是家里水龙头流出来的自来水。统计显示,目前城市自来水普及率为9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75%左右。

  从清朝末年中国人第一次用上自来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而很多人对自来水的认识似乎传承的还是那个时代的经验:只要喝了不拉肚子,就说明水质挺好。

    现状:安全不健康

\
自来水质量“流向”:从安全到健康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占生给中国自来水打的分数是60分。刚刚及格“安全线”。当然,前提还得是符合标准。“只要是符合水质标准的水,就是安全的而且是终生安全的--七十年,每天喝两升是安全的。”

  他同时提醒,限于成本等问题,“大部分自来水厂提供的水,短时期内也只能达到安全级别。”这和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马锦亚的看法不谋而合。

  在马锦亚看来,中国目前饮水现状分6个层次:没水喝;有水不能喝;能喝不卫生;卫生不安全;安全不健康;健康不规范。其中“安全不健康”,指的就是自来水。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了解到,“不健康”主要是有机污染物等超标。而新国标中增加的绝大部分指标也正是有机污染物控制指标。

  这些有机污染物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而进入自来水水源的。根据2005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报告,在中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源中检出数十种有机污染物,许多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对人体健康存在长期潜在危害。有关部门的调查则显示,目前中国以上城镇水域受到污染,大中城市自来水的源水合格率只有约70%,中小城市水源合格率则更低。

  而落后的净水工艺使这些有机污染物难于消除。“现在自来水厂的工艺,以上是老三套: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而这些工艺是100多年以前就采用的,100多年前的工艺处理的是100年以后的水,这100年有机污染物有多少?”王占生解释,“所以这个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处理30%的有机污染物。”#p#副标题#e#

  净水工艺问题有技术原因,也有成本原因。

  中国城市供水服务过去长期以一种低价的福利形式存在,致使水价倒挂严重。目前国内平均水费支出只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左右(国际上一般在左右),水价没有体现供水服务应有的“水质”价值。这也致使供水经营者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福利性供水服务,水质问题被长期忽视,也导致了供水行业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

  和“有电可用”类似,这种“有水可用”的局面在自来水行业维持了二十多年。直到2007年新国标的出台。

  可能新国标的设计者也考虑到了自来水行业的复杂性,“2007年7月1日实施时就要达到新国标中的42项常规指标的要求。到2012年7月1日要全部实施。这五年是个过渡期。要考虑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等的过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水质安全监测室研究员、副主任张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中国饮用水新国标和国际接轨,意味着中国自来水质量开始由“安全饮水”向“健康饮水”过渡。

  “饮用水的质量,无论怎样提高都不为过。”王占生表示,“如果安全饮水是60分,健康饮水则可以达到80分、90分。

     水厂:改进能力有限

自来水质量“流向”:从安全到健康
自来水质量“流向”:从安全到健康

  天津是中国第一个用上自来水的城市。据媒体报道,天津自来水集团的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张旭东表示,“对于原水品质的下降,企业的承受能力有限。”

  “不能说水源不好就不去保证、提高饮水质量,你说生产的自来水因为水源不好,所以生产不合格是不行的,你是最后一道工序,我们喝的水你要保证。”王占生认为,净水厂的工艺改造是“刻不容缓”。

  按理,因为水质的形势一直在变化,国标应该五年修改一次,不过,从年到2007年,22年的时间,中国很多自来水企业一直维持满足安全要求的项指标。

  多年净水工艺没有大的改进,多年没有主动提高饮用水水质标准,有专家认为这折射出的是供水机构进取心不足、对提高水质的积极性不够。“只是维持了用水安全的底线”。

  “垄断性亏损”一直是媒体热议的话题。长期以来,自来水行业一直被视为公益性事业,一直采取的是“多亏多补、少亏少补、不亏不补”的低价格、高财政补贴的机制,价格基本上不受供求关系和成本变动的影响。随之而来的绩效不佳现象也日渐显现,如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和服务质量低下、资本投入不足、管理方法落后等,一度使我国自来水行业的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可供参考的数字是,据统计,2002-2005年,自来水行业实现的销售利润率均为-1%左右,全行业净资产收益率为左右,有将近50%的企业亏损。虽然从2002年开始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打破了这种局面,但整体来看,自来水尚处在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期。投资建设靠政府拨款,运营管理靠财政补贴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在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和“洋水务”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据统计,全世界供水行业的年产值高达4000亿美元,相当于石油的%,比制药产值还高1/3。而多年前一项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也显示:自来水厂竟然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所有产业中最有利可图的产业,其利润和成本的比率高达24.8%。

  资金压力至今困扰着自来水企业。自来水的价格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供水费、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但最终价格是受到物价部门的管制。在2007年底,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的水价改革:经济效率、环境成本和社会承受力》就指出,中国当前的供排水价格过低,水价应该反映供水和污水处理中渐增的长期边际成本,尤其要反映生产和消费所造成的环境损害成本以及资源耗竭的机会成本。

  事实上,因为成本不透明,近年来自来水的价格上涨冲动一直受到公众的非议。对此,王占生认为,主要是包括水厂在内的社会各方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增加深度处理的费用大概两毛到三毛,我们连折旧都在里面,假设我们给老百姓多增加三毛钱,大家喝一口好水,你说值得不值得,我觉得很值。你买一瓶水也要一块钱的,你说我整个水好了,洗澡水也好了,洗衣服水也好了,平时的水都好了,干吗不用呢,所以我们就是要宣传,要让自来水全面地提高水质。”#p#副标题#e#

    监管:仍需加强

  2007年饮用水新国标实施后,建设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106项指标提出后,“水质的安全就面临一个新的考验,有些可以说是挑战”。他提出主要管控三个方面。一是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要防止水源的污染和水源没水,水质和水量是否能够达到保障。二是水厂。自来水厂的运行是不是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产生合格的自来水,这是一个生产过程。三是水的输配系统,就是管网、水箱,二次供水,和老百姓直接相连的环节会不会出现污染或者爆管。

  自来水监管问题现实中比较复杂。按照现行法律,城市自来水公司是由建设部门主管,卫生监督由卫生部门主管,水源地由环保部门负责检测。而对乡镇自来水监管职责,一般由水政部门主管,或者县一级的卫生防疫部门、环境监测部门、质检部门等。

  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说,供水公司正规的生产流程是,水源水→循环过滤池→净水库(加氯消毒)→管网→居民家。从爆出自来水水质问题的新闻事件来看,大部分自来水的水质问题出现在前三个环节。实际上,公众对于自来水的水质情况所知非常有限。大部分人还是凭“感官检测”阶段:如用肉眼观察,用鼻子闻气味等。

  在水质检测方面,有分析认为,虽然建设部定期公布的36个大城市的自来水合格率都在98%以上,但这仅仅是针对原来35项水质标准中几项主要指标的报告,而且这些数据绝大部分是出自自来水公司的自检自测,可靠性令人怀疑;另一方面,其取样检测的大部分是水厂的出水水质,而不是老百姓所使用的终端水质。更让人忧虑的是,目前除了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外,很多城市根本就不具备检测106项水质指标的能力。

  查处方面也是难点。对于供水公司这种关系民生大事的垄断企业,卫生部门有时感到无力。“供水公司只有一家,水一天也不能断,就算发现水质不合格,也不能吊销它的卫生许可证。有时水质虽然差到极点,但充其量是暂扣卫生许可证,处以几万元的罚金了事。”有卫生部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据透露,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自来水水质问题经常被人为的一些因素所掩盖或弱化,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社会稳定”而掩盖水源污染造成的水质问题,从而也助长了部分自来水经营企业隐瞒水质实情,导致了水质保障从资金到管理的普遍缺位。

  从新闻事件来看,目前被曝自来水水质问题的多为民营水企。为了获利,一些民营水厂会不按程序或省略净水程序,甚至取水后直接送到管网中。

  “民营化不是救命稻草,而是顺应世界潮流。”一向力主“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对此提醒,“公用事业民营化,一则可以解决国有资本不足问题。二则可以提高公用事业运转效率低下的问题。三则促使公用事业运营实现规模经营,逐步将各地原本参差不齐的服务水平拉齐。”但,“公用事业民营化,不是简单放开就万事大吉”。盛洪表示,必须得有非常复杂而细密的设计,仿效市场制定一套机制,使进入自来水行业的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局面。

     公众:质量安全意识淡

  从全球供水行业的发展趋势看,城市居民对自来水的要求逐步提高,从基本的“保障供水”,到“卫生供水”,进而再到“健康而安全供水”的高度。

  不过,在中国,从社会反应看,公众对水价的敏感似乎超过对质量的重视。

  一方面公众对水危机、水污染、饮水质量的知识相对欠缺;另一方面,从饮水安全到饮水健康,公众普遍认识还有些不足。

  根据国际健康医学的研究,水中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体内,人体所吸收的水中挥发性物质有1/3经口进入(包括饮水和食物),有1/3经过淋浴时由皮肤吸入,1/3在洗涤或洗浴时通过呼吸进入。即便中国人的洗浴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要少些,也会有超过1/2的水中污染物通过皮肤和呼吸进入体内。

  有专家指出,饮用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和重金属尚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警惕。

  水质危害,尤其是有机物污染危害具有滞后性,许多污染产生的影响要10至年才显现。国际的研究表明,70%以上的区域性疾病与水质有关。

  水质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全国工商联在2008年对保障饮水质量的一份提案中分析,一是中国人自古就有饮用开水的习惯,水通过煮沸祛除了水中的大部分挥发性有机物并杀死病毒和细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水质的短期危害,“但也因此造成人们对水质的漠视,认为只要烧开就安全了”。实际上,“煮沸并不能完全消除因环境污染而进入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而它们的危害是长期性的,通常情况下不立刻显现出来”。

  不过,公众也无需为此恐慌,“饮水标准与饮水安全的关系是,饮水标准就要求达到这个安全。现在环境里面的污染物很多,例如美国人测到环境水里面有2200多种物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测有机污染物是几百种,最多的是700多种,我们只有106项指标,是否可以把水的安全性表现出来?这里面有个绝对和相对的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所水质安全监测室主任鄂学礼表示。

  在他看来,“饮水标准在执行的过程中应该是绝对的,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就是不合格,全都达标了就合格了,这是绝对的。但是里面有一些指标对于安全性来讲也是相对的,我们的水质标准是按照十万分之一计算的,例如致癌物是十万分之一,这个人喝七十年这个水,每天喝两升,十万人里面可能有两个人会因为这个指标得癌症了,这里面就是相对的。所以安全就是有风险的,像我们说开车撞人,采煤要出事故,我们就不开车也不采煤了吗?只是要把安全达到最高标准。”#p#副标题#e#

    呼吁建立第三方水质检测体系

  现实中,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提高水质的措施,包括加强水源保护、在经营环节引入市场机制、严格成本监审等。而就如何更好地提高饮用水质量,保障水质安全、饮水健康,有专家建议建立第三方的水质检测体系。

  专家表示,应将各区域级以上重要水质检测中心从自来水公司中彻底分离出来,在财政支出或定价成本中专门列支。“水质检测中心应成为第三方的独立监管机构,对行业监管部门负责。”同时,加强水质安全社会监督,向公众大力宣传国家水质新标准,增强水质检测结果的透明度,发动全社会共同监督饮用水水质情况。

  专家建议,可适当加大水质检测财政投入,以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增加水质检测方面的资金投入,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监管方面,专家建议,可以“将饮用水安全与否作为衡量政府执政能力和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

  水价方面,专家建议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在成本监审的基础上,全面而合理地提高自来水服务价格,为提高自来水服务质量留下足够的成本和利润空间。”同时,建立科学的水价补贴制度,化解水价提高后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对自来水企业,可通过调整折旧期限等方式鼓励设施更新,以售水水量为基础制定合理的营业收益率,鼓励运营企业加大对水质保障的投资。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