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电视鉴宝节目黑幕:催生钱价交易

2012-03-31 04:32    舜网-济南时报        

图一:《天下收藏》主持人王刚
图一:《天下收藏》主持人王刚
图二:估价300万的僧帽壶
图二:估价300万的僧帽壶

  
    相信很快,电视鉴宝栏目中的鉴定专家们就不能再信口开河地给艺术品估价了。因为日前国家文物局首次明确提出,该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对鉴宝类节目进行引导,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为什么要限制估价类节目?鉴定家估价究竟有何内情?记者对此展开深入采访,结果显示,“人情价”和“钱价交易”事实上已经成为电视鉴宝栏目估价的两大乱象。

  【现状】

  不提钱,不劲爆

  如今到搜索引擎中搜“天下收藏+估价”,遍地都是关于一只僧帽壶的故事视频。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2010年9月这一期《天下收藏》栏目中,专家鉴定送评的乾隆僧帽壶鉴定为真,而且还给了一个估价300万。这是近年王刚主持的这一档鉴宝栏目中比较罕见的天价了。据记者观察,目前全国二三十个鉴宝电视栏目,绝大多数的程序是在鉴定艺术品真伪之后,鉴定专家报一个估价。报价动辄几万,甚至上百万,一个比一个高,引起观众席上阵阵惊叫。

  更有甚者,栏目会请收藏者对艺术品先报一个自估价,而后,专家的估价不是比自估价高出很多倍,就是降低很多,甚至一文不值(主要针对赝品),这种巨大的落差,也让观者大有坐过山车的刺激。央视《鉴宝》栏目的一位编辑曾对记者坦言,请专家现场估价,有利于提高节目的关注度,毕竟,普通观众对一件艺术品最关注的还是值多少钱的问题。从本质上而言,估价也是一种提升收视率的噱头,与王刚在《天下收藏》中执锤砸假无异。

  在“不提钱,不劲爆”的思想指导下,电视鉴宝栏目的估价自然节节攀升。一位曾担任一档鉴宝栏目的鉴定家向记者透露,鉴宝栏目所有对艺术品的估价都是在节目开拍之前就定好的,“一般而言,专家估价的标准就是同一类艺术品的拍卖行情。你知道的,拍卖价一般会比普通市场价要高出很多,专家之所以选择以拍卖价为标准,就是想往高里估。当然有时拍卖价也会比市场价低,这时专家就会视而不见,选择性记忆。”

  【背后】

  “人情价”泛滥成灾

  现在的问题是,因为鉴宝栏目专家给出的估价多少已经成为艺术品的市场价格的依据,于是也就难免会出现“人情价”。上文那位鉴定家向记者坦言,鉴宝栏目的“人情价”还是很普遍的。一般是熟人找来鉴宝,提出“可否再高一点”的请求,鉴定专家碍于情面通常会应允,“一件艺术品本来的价值只有8万到12万,但高估成10万到15万,这样的事情也是有的。对于鉴定家而言,毕竟也就是动一动嘴巴的事情。”自然,如愿以偿的熟人,也会对鉴定家们投桃报李。

  无论如何,这还算“人情价”,现在也出现了“钱价交易”。所谓“钱价交易”,一般是艺术品所有者与鉴定家不是很熟,只是赤裸裸一手给钱,一口提价。更有甚者,鉴定家高估了价格,艺术品以此拍卖成功之后,鉴定家还能从中分成。“在电视鉴宝栏目中,这样互得好处的事情,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位鉴定家说。

  【反思】

  鉴宝栏目不能只关心钱

  事实上,这种现状已经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反感。文保专家谢辰生表示:“文物事业,是为了利用文物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让公众受到教育,而不是拿文物发财。”而现在,很多鉴宝栏目吸引眼球的两大法宝其实就是“真伪”和“值多少钱”,和一些拍卖行没有什么差别了。其实,鉴宝栏目更需要做文物知识普及的事情。比如那只僧帽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器形?其珍贵之处究竟体现在哪里?这都是值得鉴宝专家们好好阐述的。

  因此,对于国家文物局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对鉴宝类节目进行引导,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业内对此普遍叫好,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引导,也可避免不正之风。但一些鉴宝栏目表示,能对他们产生约束力的只有广电总局的文件,国家文物局的说法并不能产生效力,而他们暂时还未收到广电总局的通知。

标 签:鉴宝节目    金钱交易    

相关新闻: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质量万里行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2 - 2013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