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全域旅游的背后思索——旅游项目需要重新整合

2017-09-13 15:03:43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姜子尘    点击: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全域旅游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现在似乎每个人或者说是每个家庭都有一些闲置的资金,除了投资和一些生活必须花销以外,还会参加一些户外项目,譬如旅游或者一些户外运动,然而,说到旅游,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都会有很多旅游项目或者旅游景区,然而人们面对这些旅游景区却不知道该如何抉择,每年的旅游,人们都会花上很长一段时间来抉择,或者为了去哪而犯愁——这似乎是如今中国旅游业的一个怪象。

  “这是典型的旅游过剩和紧缺的相互矛盾,过剩的仅仅是那些所谓的景区,或者说是带着景区的噱头的景区,而紧缺的就是那些能够真正的给旅游者带来直观上的感触或者说是能够让大众旅游者体会到,记得起的景区是相对来说紧缺的。”景域集团副总裁、首席战略官李丹在2017亚洲旅游产业年会上点出了旅游行业的痛点:“景区开门营业的第一天可能就是准备歇业的第一天,因为你创造了过剩,但并没有创造出真正的稀缺。”

  笔者发现,现在国内的游客基本上都是一次性旅游,去过一个地方之后就不想去第二次。“没去过会想入非非,去过之后就会反思当初为什么会想入非非”这是中国游客的普遍观点。

  在这近几年来,似乎旅游行业的一些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旅游服务业的思路似乎得到了一些转变,随着传统旅游的相对冷淡,一些业内人士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全域旅游的概念下,将传统景区旅游逐渐升级为以旅游目的地为中心的,全方面发散性旅游、旅游综合开发,并且以此为锲机,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以及游客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从本本上解决游客的需求,从而达到留住客源稀缺的根本问题。让旅游地也能够产生回头客。

  而在旅游行业当中,投资者的这一转变这从过去一年的旅游投资趋势当中可见一斑。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旅游业实际完成投资12997亿元,其中大型综合类项目比重最大,实际完成投资4440亿元,占总投资的34.2%,同比增长24.1%。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由于整合了休闲、度假、娱乐、餐饮、购物、住宿等多种功能,已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报告指出,区别于早期的传统旅游行业的那种遍地开花散点是旅游服务模式,未来旅游行业当中,旅游资本的投入将会更多的致力于旅游项目的质量与深度。这里主要包括旅游要素提升项目,目的地的产品和休闲度假。各类特色小镇及旅游综合体将成为资本聚集的重要载体。

  旅游行业的项目该如何调整

  大众的旅游需求已经从传统观光变为度假、深度体验甚至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什么样的文旅综合体类产品才能吸引更多客源、获得更高的重游率是摆在投资方、运营方及政府面前的关键问题。

  “日本的熊本几乎没有什么产品,但是一个熊本熊让它成为了一个目的地。”李丹表示,全域旅游时代下真正稀缺的是目的地,一个景区不足以营造一个完整的生活方式,需要用目的地的思维去做。

  中国旅游集团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陈文杰在会上表示,很多目的地政府考虑的更多的是要引进一些大投资大项目,但很多大项目并不能真正满足消费需求,而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伪旅游项目。

  以海南为例,近十年引进了大量资金,大部分都砸在旅游业、资产上,挂着旅游资产的名只留下一个单体经营的产业,这种业态很难推动当地的产业发展,更难以满足消费者丰富多元的需求。相关业内人士认为,当下政府应该更重要的是注重培育当地的产业,要将当地的旅游本身与当地的自然、文化、体育资以及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的思路,要引导综合融合投资。

  现在每个地方都在积极的开发旅游,但是开发旅游到底是能够带动怎样的群体效应?在这个长期都是朝阳产业,没有污染的旅游色环保可持续性的旅游产业所在地任然是没有摆脱贫困这顶帽子呢?业内相关负责人李丹表示:在现有的大环境下,全域旅游、特色小镇等讲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本身,而是当地旅游作为一个杠杆产业或者说是一种经济纽带怎么去更好的拉动当地整体经济的发展,如何将以旅游为契机来引起周边的群体效应。而这一点是每个地方投资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前不久,旅游业某一旅游地产运营商平台发布的《2016-2017年中国旅游地产发展报告》显示,从去年新增的旅游产地降魔所依托的核心资源上来看,项目数量最多的和占用土地面积最多的是主题公园、游艇码头、还有就是充满文艺彩色的古镇等旅游产地,而这些核心内容分别新增110个项目和6001万平方米用地,紧随其后的是“山地旅游地产”,有83个新增项目和4235万平方米新增用地。

  如果想在原有的旅游行业上有所突破,文旅项目必须要做各种业态的融合,而其中有四个方面需要在旅游整合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一是核心旅游吸引物,二是商业业态,三是住宿设施,四是文化元素的打造,这样才能做出差异化产品。就旅游综合体来说,一方面因为现金流的关系,要跟地产有所结合,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强势的旅游内容端、旅游IP导入,而不能因为地产规划得不错,就随便拿一个模式到处复制。“大型旅游综合体开发不宜快速的复制,而应该集中资本和内容端的优势做重点的开发。”

  乌镇总设计师陈向宏打造的古北水镇被认为是这种旅游业态的成功代表,其人均消费已达乌镇的2倍多,2016年净利润率达到28.87%。对于这种人造IP,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邵振兴表示,过去所谓有人文资源禀赋的地方,不是保护得不好,就是过度开发,目前重新寻找有人文资源禀赋的地方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更多的还是人造一个IP项目。

  “但是IP的培养是需要周期的,迪士尼在IP及内容上的积累非常之深,做主题乐园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所以做这种项目还是得从产业链更上游、跟内容相关的产业入手。”邵振兴表示,此外还可以根据场景化消费的趋势,打造旅游和娱乐结合的新生态。

  在全域旅游的大概念下,旅游整合该如何保证回报率呢?

  在上述的《2016-2017年中国旅游地产发展报告》我们应该可以看出,旅游提供商所表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没有形成相对合适的商业旅游服务模式,而在旅游服务的开展方面,其中的盈利模式也不够清晰;旅游本身相对孤立吗,没有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一整套的旅游产业链。项目没有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步骤,缺乏项目的发展后劲;在核心旅游项目发展起来之后未能有效整合资源,投资方与运营方大多停留在单点合作的层面上。

  以当地旅游项目为核心的,发展“泛旅游”,地域性全域旅游的前期投资,周期相对来说比较长,而且投资的金额也相对来说比较巨大。对于各方来说,如何规避投资风险,又如何避免“借旅游之名,做地产之实”?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投资只是一环,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运营管理都非常重要。

  旅游项目的前期规划,之后的投资,运营,都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某一环节出现脱节,那么都会制约旅游的发展与开发进程。供给端领军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基于数据的需求挖掘、规划、投资、渠道、品牌、运营管理,能够搭建一个完整闭环。这样的项目应该构筑全新的“前台-后台”整合盈利逻辑,例如台湾很多景区后台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盈利体系,旅游收入仅占总的景区收入的30%到40%,某个水生植物景区,主要盈利点则在为餐厅供给餐饮原料。

  同样以重资产项目的主题公园为例,相对于其他的旅游项目来说,主题公园是一个资本、产业、劳动和创意均为密集型的业态。主题公园在资本投入期、选址可研、市场定位、产品定位、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筹备等环节都需要非常专业的力量来完成第一步的建设期。第二步从建成运营开始的三年是市场培育期,应该更多考虑运营服务品质水平以及渠道。之后则需要进行产品的改造升级、技术革新、二次拓展、品牌提升等等,以持续保持收入稳定增长。

  而在现阶段的国内外的大环境下,虽然人们对旅游质量和深度不断提高,众多投资机构也开始重视和介入运营。“我们做旅游产业的投资是希望将有限的资本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将资本变成推动行业提升的工具,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资本运作。”业内一些研究专家这样认为,这样的模式是寻找到优质的旅游目的地,通过资金和在内容层面的布局,把其运营能力嫁接到整个旅游目的地,在目的地得以提升改造之后,再通过资本的工具最大化的退出。让核心旅游与当地的资源、人文有机的相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圈,从而起到一种良性循环。

相关新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5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