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中国重汽“造车强国”六十载初心不改

2016-09-27 16:22:00    新华网        点击:

  新华网济南9月23日电(王志、李哲)从生产出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载重汽车开始,到2015年出口整车4万辆、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中国重汽已走过六十年发展历程。以坚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生命线、主动寻求国际合作竞逐世界舞台,中国重汽成为民族商用车产业从无到有、走向世界的最佳代表。

  1960年,中国重汽通过仿制国外卡车,制造出中国第一台重型汽车。“造车强国”是中国重汽人始终怀揣的光荣梦想。几经兴衰跌宕,进入21世纪后,这家“世纪国企”终于抓住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十余年间,中国重汽从2000年改革重组前的濒临破产转为跻身世界重卡三强。在2007年在香港红筹上市后,通过积极谋求国际合作,中国重汽已逐步转型成为一家真正具有国际标准、国际视野的大型国企。

  在世界经济震荡低迷、国内经济下行探底的背景下,国内重卡行业遭遇多重挑战。对此,中国重汽对自身产品结构及时做出有效调整,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带来的需求变化。

  当前,国内经济正处于由投资拉动转为消费拉动的转型期,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在产品结构上,中国重汽由此前重型车单一结构为主,逐步转变为系列化、智能化、新能源车辆为主。为适应当前物流新业态的变化,中国重汽增加牵引车等道路用车产品比重,不断开发新车型,轻卡、中型卡车销量大幅增长。同时,通过研发智能化系统,中国重汽研制出多种适合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道路用车,为企业开拓了崭新市场。

  2016年,中国重汽预计产销整车超过17万辆,拥有汕德卡(SITRAK)、豪沃(HOWO)、豪瀚(HOHAN)、斯太尔(STR)四大品牌,产品已覆盖重、中、轻、客、特全系列商用车。连续多年成为国内行业中效益水平、运营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坚持国际化战略,推动中国重汽企业发生由大到强的巨变。中国重汽通过引进斯太尔技术、曼技术,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在技术、资本、市场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与德国曼公司展开一系列战略合作,更使中国重汽学到了世界顶尖标准。在曼技术产品的有力带动下,中国重汽工程车一直保持领先优势,牵引车实现逆势上扬,提升了重汽品牌溢价能力。

  从简单卖车到建立海外销售服务网络,再到如今当地组装、产能合作的转变,真正实现海外采购、设计、销售,中国重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国际化道路。目前,中国重汽已经连续十二年保持行业出口首位,出口总量占全国重卡行业出口总量的39.6%,连续十二年牢牢占据中国重卡行业出口首位。同时,中国重汽已在海外设立6个组装厂。借助“一带一路”机遇,中国重汽还将在法规标准输出、新能源汽车等方面持续发力。

  中国重汽正在引领我国重卡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新的优势。目前,中国重汽建立起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千余家驻外网点基本覆盖非洲、中东、南美、中亚、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以及部分发达地区市场。去年以来,中国重汽产品已在香港、台湾、新西兰等部分发达市场崭露头角。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表示,当前,国际市场在中国重汽产销结构中的占比已经达到1/3,将来还要超过1/2。中国重汽已将产品卖到了100多个国家,今后要拓展发达国家市场,最终将中国重汽打造成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营业收入过千亿的商用车企业集团。

  坚持自主品牌、自主创新,是中国重汽推动改革发展的主线。中国重汽坚持对国际先进技术的深度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合作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从改革重组之初的“零专利”,到现在拥有授权专利3345项,发明专利173项,中国重汽成为国内重卡行业专利最多的企业。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型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三个中心”的建成,使中国重汽在重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试验、检测能力方面创造了国内行业一流水平。

  随着“工业4.0”时代到来,智能化汽车成为中国重汽致力于智能重卡发展的新目标,并全面参与了行业标准制定。通过与德国曼公司的技术合作及与众多国际先进的零部件制造商的合作,积累了大量整车智能化技术研发流程体系的建设经验,制定了完整的智能卡车产品开发流程,形成支撑流程运作的设计规范20余项、试验验证标准90余项。

  目前,中国重汽在智能卡车领域累计科研立项30余项,系统地解决了智能卡车整车平台、驾驶辅助系统、车联网、无人驾驶系统、车辆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等关键系统开发中的一大批技术难题。

相关新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5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