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首度面对国内媒体 任正非想传递什么信息?

2014-06-17 11:31    搜狐IT    文/宿艺    点击:

\

  作为通信行业最“神秘”的领导者,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近日在深圳接受了笔者专访。这是华为公司成立27年以来,任正非首次公开面对国内媒体。也是继接受新西兰、法国、英国媒体采访后,任正非近期第四次与媒体对话。

  从华为成立至今,任正非一直刻意保持在媒体聚光灯之外,甘做“鸵鸟”。为何选在此时决定要走向前台?任正非想传递哪些信息?华为的未来又将发生哪些变化?

\

  任正非因何而变?

  在专访前,任正非解释称,“(之前)见国外媒体,是国外的商业生态环境需要,而国内商业生态环境没有那么困难,所以没有见你们(国内媒体)。但不见你们,又害怕你们埋怨。”任正非甚至开玩笑称:“其实揭开面纱一看,是我满脸的皱纹”。

  任正非今年将年满70岁,但面对笔者,任正非风趣幽默,思维逻辑准确,有一口浓重的贵州话,肢体语言丰富,不时还会将双臂高高挥舞以表达情绪。对于自己进入“古稀之年”,任正非笑称,像AIG创始人柏林伯格(88岁)、GEMS投资基金主席马世民(75岁)等西方很多比他年纪还大的商界老朋友,都依然奋斗在一线,精力也很旺盛,自己相比也还不老,只是个“70后”嘛。

  在专访期间,任正非还不时与华为周边工作人员互动,完全没有“大佬”的架子,场面欢声笑语,这与任正非个人经历与管理方式都有直接关系。

  从“隐居”幕后到走向前台,任正非的转变用了27年,也让国内媒体等了近20年。那么,任正非为何选择此时面对中国媒体?背后原因有哪些?

  1、行业地位。按整体营收计算,华为2013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过去的27年,华为一直扮演“追随者”角色,而从现在开始,华为给自己新定义的身份是“谦虚的领导者”。行业地位和角色的变化,让华为领导者们心态更加自信

  2、走向开放。过去两年中,任正非强调最多的词就是开放。华为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近7成,除了美国,华为已进入全球绝大部分运营商市场。即使针对美国市场,任正非也认为:“随着时间发展,人们对华为的了解会越来越多”,终究一天美国市场会对华为开放。

  3、传递文化与价值。一流的企业,一定是可以树立行业标准,并传递文化与价值。在专访之前,任正非邀请国内媒体一同参加了华为“蓝血十杰”的颁奖礼,包含了华为多年来在管理、流程、效益优化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员工,甚至包括了离职员工、IBM等为华为管理做出贡献的外部顾问。从对内与对外两个维度,华为都开始强调输出企业文化与行业软性影响力,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种进步。

  4、B2C业务快速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以手机业务为代表的华为B2C业务收入占比达23%,并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而作为华为公司形象的最高代表,增强曝光,对于华为B2C面向消费者市场进展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任正非传递了哪些信息点?

  1、继续向西方学习。从1998年开始,面对华为内部管理和流程混乱,在任正非坚持下,华为花费数十亿美元,以IBM等西方企业为师,建立了中国企业中比较健全和完善的现代管理体制。不过在任正非看来:“还没真正认识到这两百多年来西方工业革命的真谛”,郭平、黄卫伟提出的“云、雨、沟”的概念,就是所有的水都要汇到沟里,解决九龙戏水的局面,才能发电,使流程端到端完成贯通。

  2、华为不是“危机管理”。2001年3月,在全球IT泡沫破裂的背景下,任正非在华为内刊上发布了著名的《华为的冬天》,对华为和行业未来做出了警示。不过任正非并不认为华为的管理文化是危机管理,因为诚惶诚恐不可能成功。相反,任正非认为华为的管理文化是假设管理:只有有正确的假设,才有正确的思想;只有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有正确的方向,才有正确的理论;只有有正确的理论,才有正确的战略……

  3、家人永远不会接班华为。在接班人问题上,任正非强调称,所有家人永远不会接班华为,为避免外界的猜测、舆论的猜测、内部的猜测,搞乱了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任正非在华为股份占比1.4%,如何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任正非笑称:“从不靠股权来控制公司,我就是讲话,你认为讲得对,你就听,认为不对,你就提出反对意见,我常常也被我们内部反对。我也不坚持必须按我的办,协商着,而不是靠表决”。

  4、不要迷信互联网。针对业内炒作的各种“互联网思维”,任正非认为:“互联网还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现在汽车还必须首先是车子,豆腐必须是豆腐。当然不等于将来不会改变”。

  任正非强调称,自己并没有批判互联网,只是针对华为内部的浮躁情绪。对于华为来说,需要通过互联网精神,使自己内部的电子平台结构调整好。互联网时代被认为是网络公司,有可能是一种误解,因为真正的互联网时代是网络改变了实业。

  对于自己,任正非说从来不用微信和微博,也从来不刷朋友圈。是广大员工在创造中,自己善于向他们学习,才有了这些观点。

  5、诺基亚是被自己颠覆,而不是苹果。任正非认为,未来10-20年内一定会爆发一场技术革命。这个时代将来最大的颠覆,是石墨烯时代颠覆硅时代,但是颠覆需要有继承性发展,现在芯片有极限宽度,硅的极限是七纳米,已经临近边界了,石墨已经是技术革命前沿边。

  任正非还顺带评价了一下诺基亚,他认为,诺基亚所犯的错误是还停留在工业时代,工业时代讲究的是成本和质量,世界上能唯一还用二十年的手机就是诺基亚的手机。因为它忘却了,这个时代苹果所推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进步,这点不等于别人颠覆了它,而是它自己颠覆了自己。

  6、敌人是华为自己,腐败是毒药。华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任正非认为:“华为的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在华为公司的前进中,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能够阻止我们的,就是内部腐败”。

  7、常被互联网公司“挖墙脚”。依靠激励机制、高效管理、奋斗精神,华为在近20年中迅速崛起。但也面对全球通信行业发展放缓,互联网企业通过IPO更好的激励机制来“挖墙脚”等问题。

  针对笔者的问题,任正非回答非常坦承:“哪个企业说要IPO,华为的人也会往那儿跑,我们抵挡不住互联网企业招我们的人。我们常常也是无奈。而我们做的是大平台,不可能激励少数人,需要激励的是十五万人”。

  任正非认为,最聪明、最优秀的人,认为自己的个体价值很高,可以投身到另外的领域。华为早期留下的员工都是“傻瓜”,因为相信华为,所以“傻乎乎”一起拼搏到现在。为什么傻瓜也成功了?因为华为向西方学习形成了一个大平台,一两个人在前面作战,但后方有几百人、数千人在提供支持,让前面的“傻瓜”看起来就不傻了。

  8、如何管理90后员工?多年以来,华为强调的是奋斗精神、集体协作。但面对新一代的员工在管理文化和方式上已经开始遇到挑战。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今年6月曾撰写了一封内部邮件,将联想30年的成功归功于“发动机文化”。没想到引发联想内部激励讨论,年轻的90后员工对此并不感兴趣,他们更愿意选择“U盘式生存”。

  对于华为来说,最新入职的一批员工也已经进入90后,华为如何说服90后员工,与80、70、甚至60后共同奋斗?任正非对此表示:“要吃饭,就得做工。所以90后也总会有人会留下来的,总是有人要吃饭的。如果互联网公司能容纳13亿员工,那我们公司肯定就不存在了,但总是能留下一点。”

  9、经常遭媒体误读。任正非称,社会上有很多写华为的书,但自己一本也没看过,并笑言“这些书只要有人看、有人买,他们能赚点钱,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嘛”,不过“和我们没有一点关系,赚的钱也没有分给我们”。

  任正非的话引发了现场一片笑声,不过他语气一转,抱怨自己的内部文章经常被没有误读。还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其内部讲话《进攻是最好的防御》,本意是批判无线业务部门,结果被曲解为华为要反攻美国。另一个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本意是要求华为专家与干部要走出去与业界多交流,结果被改为华为走向崩溃。

  任正非称,媒体可以批判、评价,华为都可以接受,让大家听到正面和负面的声音,但媒体报道不能曲解原文和本意。

  10、华为如何留住外籍员工和“空降兵”?华为2013年引入了原诺基亚全球执行副总裁赵科林,负责华为终端全球品牌和公开消费市场,不过不足一年时间,赵科林宣布离职。

  任正非表示:“赵科林辞职是我批准的,当时我心里很难受。因为他没法生存,没有生存的条件,我们也不能把他扣住”。

  任正非认为,华为很多员工都是从基层干起的,他们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镐”,多年来一起打拼市场,这是一支来自上甘岭的兄弟连。对于空降干部,“你再厉害,他不听你的,怎么办?这个就很难”。

  华为现在有四万外籍员工,任正非认为华为现在必须要做出改变:“如果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都进不来,如何能做到世界最优秀的公司”?

  任正非印象

  在近两个小时的专访中,任正非一直保持着敏捷而准确的思维,同时回答不乏风趣和幽默,这与从外界对任正非的印象完全不同。在此前的国外媒体报道中,任正非的照片一般眉头紧锁,富有攻击性。而真实的任正非,更表现除了一种宽容和智慧,更加有血有肉,富有感情。

  在专访将要结束之时,华为工作人员给任正非端来一小碟馒头。任正非有低血糖,但作为40年代生人,经历过最艰难的饥饿与困难时光,让任正非对这种最朴质的食物感情深刻,并具备了今后不图名利和宽以待人的性格。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企业创始人,在27年后,任正非终于决定从幕后走向前台,对于华为公司走向更加开放与透明,输出企业理念和价值观、让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用户更加了解华为,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一个更加开放与自信的华为,才是任正非要打造的华为未来。

标 签: 媒体    信息    

相关新闻: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质量万里行|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2 - 2013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