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基金高管被曝违规自购1400万一对多

  自专户一对多开闸以来,证监会曾明确表示,基金公司从业人员暂时还不能购买专户一对多产品。

  然而昨日,一位自称大成基金公司员工的人在微博上报料称,大成基金公司高层以亲属的名义,购买了该基金公司此前销售的专户一对多产品——大成景瑞3号3期。其举报的材料中涉及大成基金公司11位高层,合计购买金额达到了1400万元。

  此消息一出,立刻吸引了基金业人士和投资者的强烈关注,上述材料的真实性则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此,大成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此份检举材料完全是造谣,不过其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书面回复中,并未给出有关解释,仅表示公司员工没有购买。

  那么,如果这份材料是事实,基金公司高层集体购买自家专户一对多的行为,究竟是看好自家专户的投研实力,还是在一对多发行遭遇瓶颈的当下,展开的“支援”行动?

  传高层购买1400万自家一对多

  昨日午后,一份举报材料在微博上快速传播。而这份材料的提供人则声称自己是大成基金公司的一位员工。

  在这份材料中,该人士称:“我是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现有一重大事件要向国家监管部门反映。我公司现阶段发行的‘大成景瑞3号灵活配置3期专户产品’在发行过程中,严重违反了证监会关于基金公司内部员工不得参与申购此类产品的法律规定。”

  该材料进一步称,在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颢的号召下,在全公司上下发起了购买专户产品的违规活动,市场销售部门和大成基金公司高管领导们全部参与。他们或以子女的名义、或以妻子、丈夫的名义,还有的以亲戚的名义分别购买100万元以上该基金产品。参与购买的主要人员名单如下:王颢购买专户产品400万元人民币,刘彩晖购买100万元、肖冰100万元、刘明100万元、曹雄飞 100万元、吴朝雷100万元,周立新100万元、刘虹100万元、毕有志100万元、曾健100万元、腾旭100万元等等。

  如果该材料属实,按照上述举报材料,本次大成基金公司共有11位高层购买了大成景瑞3号3期产品,买入金额共计1400万元。

  公司回应:没有员工自购产品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投资者和基金业内的人士。而这份在午后不断升温的举报材料的真实性也随之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大成基金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现在能说的是,第一,此文所述的事情完全是谣言;第二,我们已经第一时间向监管机构报告;第三,我们将保留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不过,上述工作人员随后表示:“我们公司所有员工都没有购买该产品,公司所有员工都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检举材料中,直指公司高层是以子女的名义、或妻子、或丈夫的名义、还有的以亲戚的名义分别购买专户一对多产品,并不是指公司高层以自身的名义购买此产品。显然,在大成基金给出的答复中,并没有正面回应这份材料的真实性。

  关于这份材料的真实性,目前仍是未知数,《每日经济新闻》将给予继续关注。

  相关规定:自有资金不能购买

  在专户一对多正式开闸后不久,证监会曾向各基金公司下发了《关于“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说明》,该通知明确规定,基金公司以及基金从业人员暂不可以运用固有资金投资资产管理计划,待相关规定明确后再予以考虑。

  显然,按照上述规定,基金公司的从业人员以及基金公司的自有资金都不能购买专户一对多。

  假设上述举报材料是真实的,那么基金公司高层集体购买自家专户一对多的行为,究竟是看好自家专户的投研实力,还是在一对多发行频频遭遇瓶颈的当下,展开的“支援”行动?

  专户一对多运行近两年多,其销售规模不断下降。从记者搜集的多只专户一对多的规模来看,1亿元以下成为常态。银华量子策略阿尔法套期保值资产管理3号,成立于6月初,其规模只有5200万元,勉强达到了证监会要求的5000万元最低门槛。

  而多位大成专户一对多的客户则对记者表示,大成基金专户一对多整体业绩还可以,应该不太发愁产品成立的问题。如果是真的,极有可能是公司非常看好大成景瑞3号3期专户产品经理的投资能力。毕竟,专户一对多的投资门槛是100万元。

  某银行渠道的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成的一对多产品在这儿卖得还可以。”

  此前,记者采集的大成基金旗下专户一对多产品14只,面值在1元以下的只有5只。最高的大成景瑞5号,7月29日的单位净值显示为1.312元。大成灵活配置1号成立于2010年4月22日,7月15日的单位净值为1.188元。表现最弱的一对多产品,其净值也在0.9元之上。

  (编辑:ok.童)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

  

标 签:大成基金
 

相关新闻:

 
赞助商链接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 闻

推荐排行热点
  1. 1长城人寿误导消费者不当宣传被紧急叫停
  2. 2存款变保险 建设银行被指误导客户遭投诉
  3. 3渤海银行职员私自放贷千万 或成“齐鲁银行案
  4. 4联合利华价格上涨促使发改委约谈 企业挨罚后
  5. 5新版假币编号微博热转 中国人民银行辟谣
  6. 6光大银行现败笔 信用卡业务违规遭处罚
  7. 7转帐失败扣手续费 建行霸王条款成潜规则
  8. 8华夏银行300户速通卡重复扣费 通讯故障惹的祸
  9. 9兴业银行:大奖背后有蹊跷之事
  10. 10储蓄理财产品变保险遭诉 华夏人寿被指销售误
  1. 1存款变保险 建设银行被指误导客户遭投诉
  2. 2临清地税官员回应称代理费属新生事物
  3. 3储户遭邮储银行人员忽悠 存款变保险1千亏400
  4. 4邮政储蓄存款变中国人保保单 1万元仅剩9400元
  5. 5平安保险"回访老客户"是幌子 电话
  6. 6泰康人寿私自保险销售遭处罚 保险业的肮脏活
  7. 7红树林酒店被质疑变相融资 度假卡起价6万元
  8. 8渤海银行职员私自放贷千万 或成“齐鲁银行案
  9. 9中国人寿借停售之名推销保险被销售误导
  10. 10长城人寿误导消费者不当宣传被紧急叫停
  1. 17月投诉报告:网购诈骗与汽车维权难问题突出
  2. 2网络婚介在纠结中前行
  3. 3快递公司“霸王条款”:收件人无权投诉
  4. 4工行员工上班打瞌睡 冷面待客不讲诚信玩忽悠
  5. 5食品安全:为何“劣食”驱逐“良食”
  6. 6“黑客软件”频现网络 当隐私不再是秘密
  7. 7信阳部分加气站:手续不全存安全隐患
  8. 8“奥的斯”质量事故背后的人为因素
  9. 9何妨对高铁宽容一点
  10. 10软质量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中国质量万里行|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服务声明 |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2 - 2011 京ICP备06059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