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电商消费节:低价促销之下的几大猫腻

2018-06-15 16:12:42    中国质量万里行    记者/申杰    点击:

  一年一度的年中电商节又来了,这几天电商广告是铺天盖地的,电商平台在加注码力,各大商家也使出浑身解数静待电商节的到来。

  那么,面对疯狂袭来的电商消费节低价诱惑,很多网购的消费者已经跃跃欲试,但也有很多商家为了促销都喜欢玩一些小把戏,文字游戏之类的,一不小心就把消费者坑了。

  预售商品退货难

  促销红包、预售、定金、满减……每到大促时节,网购平台上各式各样的优惠玩法都会让不少消费者眼花缭乱,甚至在一些商家的促销“套路”中还隐藏着“陷阱”和“猫腻”。

  因为网购大促时消费者们扎堆“囤货”,出现了“预售”这种电商引导消费、缓解系统压力的促销手段。然而,部分“预售”商品其实藏有猫腻,有些甚至明确预售商品不能退换、定金不退等。

  预售商品是没有“后悔药”的,不仅定金不可以退,有时还不享受7天无理由退换货。在一家知名网站的商品页面上,消费者只有主动将鼠标点击到“预售规则”四个字,才会出现7条关于预售的说明。其中写明:

  1、定金付款后,申请退款时如判定非卖家责任,定金恕不退还;

  2、尾款开始付款后,请在要求的时间内支付尾款,若超时将自动关闭订单,且定金不予退还、赠品不予赠送;

  3、定制类预售商品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简而言之,就是买家付了定金购买预售商品,就是“定金付了不能退”、“商品买了不能退”。

  记者查询多家网站发现,“定金付了不能退”是电商网站的共同要求,至于预售商品能否享受7天无理由退换货,则有的表示可以,有的表示不可以。

  实际上,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须说明理由。商家对于预售规定,显然有悖于消法规定的消费者享有的“网购7天后悔权”,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低价拼团暗藏猫腻

  “还差2人即可拼团,19元就可享受原价99元的荷兰鲜花,还送花瓶哦!”“1元进口芒果,10人成团”等,如今在微信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拼团活动,许多网友看到这样的优惠活动觉得非常划算,纷纷加入其中,并邀请微信好友一起购买。

  尽管有媒体报道,但有很多人在拼团后,开始接到诈骗电话。而据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拼团买水果凑不满人数可全额退款,消费者看似没有损失,但不法分子却可以通过这个间隙掌握用户的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银行卡账号等个人隐私信息等,然后恶意出卖。

  实际上,社交拼团往往打着熟人经济、亲情友情牌,让很多消费者深陷其中,但部分拼团平台也充斥着质量差、以次充好、服务差的问题。由于一般购物金额不大,出现质量差、服务差等问题,消费者往往不会积极维权。

  对此,广大社交拼团消费者需要注意以下三种拼团陷阱:

  (1)一元拼大奖,实为抽奖的陷阱。消费者参与一元拼大奖,支付一元购才发现实为抽奖活动,一般都不会中奖,且最终中奖者也没有公布。这是商家骗取下载量的惯用手法;

  (2)低价拼团实为获取用户隐私信息。很多低价拼团活动当你支付下单后,几天后商家告知拼团不成功,但下单所填写的个人信息,可能就被商家获取并且被贩卖。

  (3)虚假拼团链接。小心朋友圈等社交软件分享的各类拼团链接,有些可能带有木马病毒,当点击后就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轻则泄露个人信息,重则直接造成个人经济损失。

  消费返利不花钱

  除了红包、满减等促销手段,部分返利网站也加入电商大促,一些网站更是打出“消费返利”、“购物返本”、“消费也是赚钱”等标语,吸引消费者。

  诱人的消费返利网站,物价上涨,消费压力让人们有了省钱的观念,返利网站应运而生。返利网站适合稍微熟悉网络的所有人,包括学生、白领、家庭主妇、网络兼职等。通过这种模式,消费者可以得到优惠。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借助消费返利平台,得到商家给予的相应的现金返还或相应的推广平台的费用,从而实现消费创业。

  但是,“消费返利”这一促销手段却被一些虚假返利网站所利用,加上“互联网+”的噱头之后,被包装出了众多诱人的概念:“花多少,返多少”、“消费=存钱、消费=养老”“交押金买东西,45天全返还”、超市商品都“白拿”、白吃、白喝、白用,商品一律“不花钱”、“扶贫济困、均富共生”等慈善幌子。面对这些充满迷惑性的概念和口号,消费者很容易踏入“高额返现”的陷阱。

  那么,消费返利骗局为何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回报率”越来越高,诱惑越来越大。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弱点是此类骗局的绝招。由于 “竞争越来越激烈”,“回报率”也水涨船高。十几年前的“消费储值”,“回报率”一般在60%左右,而如今的各类消费返利网站的标语多是 “你消费、我返钱、零成本购物”“消费多少返多少”,“回报率”达100%已成标配。

  二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十几年前,相关运营企业主要还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影响的受众相对有限。如今,除了依靠传统媒体外,相关运营企业还通过微信、微博、APP等移动互联网进行宣传,被吸引的人群更为广泛。

  三是相关立法滞后,行政规制措施不统一且力度小,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低额的消费返利是属于法律允许的促销手段,符合法律规定。但对于高额消费返利的监管,包括前期审核、主体资格的核定等,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范。由此也导致,各地行政部门对此类经营难以采取切实有效的规制措施。

  延伸阅读:

  防不胜防的快递诈骗

  电商狂欢过后,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快递,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瞄准了消费者等待快递的焦急心理,快递诈骗现象屡现。据电子商务研究中统计,目前快递诈骗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快递员”谎称包裹遗失,要求加消费者微信赔偿。添加微信后,“快递员”发送二维码,里面有诱导性网址链接,骗取消费者验证码后更改用户账户,把钱转到理财账户后被提走。

  2、货到付款诈骗。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以重要文件、饰品、手表、洗漱用品、赠品等名目进行精准投递,要求消费者货到付款,包裹内实为废纸等不值钱物品。

  3、假冒客服诈骗。骗子假冒客服以购买产品缺货、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快件丢失等为由给消费者打电话、发短信,同时以“赔偿承诺”为由向消费者索要个人信息和银行卡账号信息。随后,以网站客服系统故障为由,向消费者发送一条包含木马病毒的网站链接。

  消费者一旦输入了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对方就会以系统拥堵、不立即转账资金会冻结为由,让消费者提供手机验证码,只要一提供,钱立即被转走。

  4、诱骗汇款诈骗。突然收到一条短信:XX快递通知您有包裹未签收,请与某电话联系。

  电话打过去,对方就会要求提供电话、姓名,然后说你的包裹安检有问题(有毒品之类违禁物品),涉嫌违法。声称可帮你转到公安部门跟X警官联系,还让你打114查询该号码。

  很多人一听到“违法”两字就慌了,为了自证清白,会乖乖地按骗子的要求将钱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等到反应过来,钱已经被骗走了。

  5、谎称中奖诈骗。收到陌生快递,里面仅有一张宣传单和一张刮奖卡。打电话去确认,骗子就会以各种理由要求汇款:手续、交税、公证,甚至还有要差旅费的。还有一些人收到的中奖卡需要按照指令点开网址、开通授权,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专家提醒,以上几类快递诈骗形式较为常见,消费者需小心,以防落入陷阱。此外,快递诈骗形式多样,但只要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凡是要求扫二维码、发送验证码、不允许验货就要求付款的一律拒绝。

相关新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8 中国质量万里行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