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杨二
相关统计显示: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8年,而发达国家的企业寿命也很少有超过20年的。即使是大名鼎鼎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每年也有相当一部分会被淘汰出局,30年前跻身于财富100强的企业今天有1/3已不复存在。而长虹自品牌建立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历经改制、变革、经济危机等各种磨砺,成为目前中国家电行业最长寿的企业之一。长虹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优良的产品质量是其能够不断前进的动力,而这离不开质量管理。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程度时,固有的管理模式多半会变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创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与企业的产业调整和技术革新相适应,但管理模式一旦形成,尤其是像长虹这样从几十人的小厂发展而来的企业,大规模的改革将关系到个人的利益。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长虹管理模式的调整也经历了质疑和非议,但改革才有希望,长虹董事长赵勇花费1亿元打造中国家电企业信息化的做法,就显示了其对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视。
长虹的财务制度也进行了化繁为简改革。从前,每个子公司都会搭建包括总经理、会计、出纳等在内的一套庞大的财务班子。如今,子公司的日常财务结算完全纳入集团财务共享中心,供应商、采购商等外部财务往来更加便捷、效率大幅提高。这样的财务制度也预防了潜在的突发性财务危机。此外,长虹在发展中始终在调整质量管理模式,无论彩电、手机、空调,长虹的质量管理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先后多次荣获“四川省政府质量管理奖”、“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等称号。长虹自成立以来就一直秉承着长虹集团的军工品质,严把工程、采购、生产和营销4道关。仔细来看,长虹的质量管理已经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也体现了长虹质量管理的人文内涵。
在层层的管理制度改革之下,长虹保留了50年发展的企业文化精髓,将“员工满意”摆在了长虹发展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首位。有制度不等于刻板、教条,长虹管理制度也同样融合了人文关怀,大到在汶川地震中长虹的自救和施救的举措,小到关注每个员工的职业规划。据了解,国内多数家电企业或“客户至上”或“股东至上”,敢把“员工满意”作为企业管理发展宗旨的也仅有长虹一家,这正是长虹的长寿秘笈之一。《中国质量报》
王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