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记2013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推动业务改革

2014-01-03 09:14:30    中国质量万里行        点击:

    潮 涌

    ——2013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推动业务改革纪实

    【各地检验检疫工作风采录

    本报记者 曾 星

    改革是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也是质检事业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检验检疫的历史,质检总局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改革创新的历史。质检工作之路,就是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创新、不断扬弃、不断超越之路。

    公元2013年,中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改革以不可阻挡的潮流,激励着检验检疫人勇立潮头、劈波斩浪,涌动起一簇簇奋进的浪花。

    ——题记

\

    编者按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2014年迈着轻盈的脚步悄然而至。

    2013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是值得回眸的一年。岁末年初,《中国国门时报》开设“告别2013·拥抱2014”专栏,推出一系列综合性稿件,记录质检系统一年来走过的足迹,反映检验检疫人一年来的跋涉与追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唱响正气歌,传递正能量,推动新发展。

    2013年12月31日,本报刊登了综述《不下苦功花不开——2013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改革探索综述》和《典型引路催奋进——盘点2013年检验检疫“群英谱”》。今天,本报刊登特稿《潮涌——2013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推动业务改革纪实》,敬请关注,期待互动。

    2013年的11月12日,冬日的北京孕育着春天的生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出现在全会公报中的59处“改革”、44处“制度”、30处“深化”等字眼,昭示着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将席卷中国大地。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一次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回首质检体制建立后的这些年,法检制度的不断改革,监管模式的不竭创新,是质检部门逐步探索的结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的“深化改革”号角,让检验检疫人在“蓦然回首身后那深深浅浅的足迹,豁然开朗,不再迷茫”中,更产生了一股主动改革的锐气和大胆创新的底气。

    勇立潮头

    3月18日、3月20日、4月24日、5月6日、5月13日、7月24日,时间节点的推移,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进度的步步深入。一声紧似一声的指令发出、一条紧逼一条的措施出台,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的质检部门,毫不犹豫,一头扎进了“与时间赛跑,与宏大的社会转型赛跑”的改革洪流中。

    7月30日,质检总局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免收出口商品法检费用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免收出口商品法检费用的范围,对自2013年8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报检的所有出境货物、运输工具、集装箱及其他法定检验检疫物免收出境检验检疫费。

    8月1日,质检总局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出公告宣布,对1507个海关商品编码项下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商品检验。据测定,不再实施法定检验的出口商品涉及机电、轻纺和资化3大类47个子类,占2013年列入法检目录的2141个海关商品编码的70.43%。按2012年数据统计,拟减少的法检商品种类共涉及1008.6万批次、货值4463.6亿美元,占全部5412.3亿美元出口法检货值的82.5%。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形势下检验监管工作具体改革措施的讨论热度,如气候般持续升温。

    满目苍翠的七月北国,在大地流淌着希望的沈阳,首批国家级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现场会召开。检验监管体制开启了“该管的管、该放的放”新时代。

    建立示范区的“放”,不是对市场的放任,也不是对职能的放弃,而是理念的解放和模式的开放。这就是让检验检疫部门的质量监管,像空气和阳光一样,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管理者不再是保姆,管理制度不再是精神压抑和思想束缚。

    按照“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要求,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扎实推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构建中国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深化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积极服务机构职能转变工作。

    8月23日,北京京民大厦二层大会议室里,来自多家进口企业的代表、行业协会专家,在质检总局动植司的促成下,齐聚一堂,就“进口动物预检工作模式改革”展开座谈。

    “之前进口一批动物,需要6个月,现在快则1个月,慢则45天。前后算来,至少可以为我们企业节省出两个月时间。”北京中地种畜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说,“提前两个月结束预检,奶牛就可以提前配种,提前生产,带来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动植司针对以往检验监管中派出兽医手续周期较长、预检兽医选拔难度大、检疫费用高等突出问题,实施预检工作组工作模式改革,通过在海外长期驻守预检兽医,国内进口公司再也不需要等待选派兽医,遇到紧急情况,进口检疫许可证从申请到出证,当天即可完成。此举获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将进口商确立为进口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引导进口商切实为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实现了由监管产品为主向监管产品与企业并重转变”,“将食品进口安全监管前伸,以进口食用植物油为突破口,首次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全过程监管的食品进口监督管理体系,实现了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从口岸检验把关,向从境外到境内、由原料到成品的链条式监管转变”……这是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改革创新进口食用植物油检验监管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新措施的实施,不仅保障了国内食用油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也显著提高了进口食用植物油的质量安全水平。

    “过去是质量差的棕榈油出口中国,现在是品质最好的才能出口中国。”印度尼西亚一家输华棕榈油生产企业的厂长,不禁叹服于中国监管新政对其产品输华的影响。

    “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大措施和重要机遇,使大部分检验检测工作回归市场属性,积极促进检验检测产业做大做强。”是总局科技司为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任务制定的行动纲领。

    围绕行动纲领,科技司积极抓好机构整合的顶层设计,做到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并推行多种整合模式,鼓励职能相近、不同层级以及系统内外、系统之间检验检测机构的整合。在促进质检检验检测联盟建设、逐步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研究建立监督机制,促进检验检测机构的健康发展。

    “行动最有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质检人铭刻在心。“拿出改革举措,推动改革发展。”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在总局党组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会议上的要求,掷地有声。“积极推进质检工作改革。”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梅克保赴江苏调研时,强调再三。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身为检验检疫系统的喉舌——《中国国门时报》不仅在一版迅速开设了“改革进行时”专栏,对质检人锐意改革的实践进行了报道,又在二版设立了“质检改革论坛”专栏,为质检人思考改革的理论探索提供了交流平台。

    “改革,已是质检系统最大的政治,是质检部门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检验检疫人最关注的话题,也是《中国国门时报》最热的新闻。”“质检改革论坛”首推当天,配合文章发表的“总编辑寄语”这样写道。

    风起浪涌

    擎起改革大旗,质检总局有态度、有部署;顺应改革大势,全国检验检疫系统有令而行、迅速响应,有行动、有推进。

    主动到市场上“找米下锅”,是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检验认证市场更加放开的大背景下,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摒弃“官本位”、勇于融入市场竞争的改革之策。他们视质量为企业的第一生命,全面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品质;视科技为企业的重要支撑,下大力气加强实验室建设;视效率为企业活力之源,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以高效的工作,满足点多、线长、面广的业务需求;视软实力为集团的可靠保证,以科学的制度设计、完善的制度建设,确保每一张证书都公正干净。

    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总局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有责任更有信心,有思路更有措施。通过改革通报评议组织模式,标法中心在重要产业集聚区和有条件的直属局,扩大共建评议基地,充分发挥各局专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对国外通报措施的评议力度;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持续跟踪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变化,深入研究这些措施对相关产品的具体要求,深入分析我国企业和产品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即时化的服务。

    改革贵在行动、重在落实。推动改革深入,江苏检验检疫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传统的注重个体企业微观管理向注重行业产业宏观质量管理转变;从传统的法检产品检验向所有进出口商品的质量监控管理转变;从传统的管检一体向管检分离转变。在加强出口监管中,该局一方面对保留的玩具、危化品等7大类商品加强检验把关;另一方面强化对高风险、高敏感性出口商品以及输非、出口新兴市场、援外物资等商品的重点监管,确保风险与质量可控。在加强进口把关中,综合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和风险预警系统,做好与现有市场准入措施的衔接。

    “两港两区”是宁波检验检疫局发挥社会力量实现质量共治的有力抓手。该局借鉴美国产品质量监管中分类管理、强制性检验与监督检验相结合的先进管理理念,以进口工业品3个物流环节为基准,建立和完善三类监管手段,统筹实施“三个环节+三类监管手段”的进口工业品分类监管模式。同时,科学划定进口工业品风险等级,研究推进分类监管。

    正在建设中的上海自贸区,是全国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更是检验检疫部门创新把关与服务模式的重要平台。上海检验检疫局“破”“立”结合,逐步变“微观干预”为“宏观监管”,变“最终检验”为“过程检验”,变“管检一体”为“管检分离”;“点”“面”结合,率先推出支持自贸区建设的23项配套性制度,搭起试验区管理的理念体系和机制框架,为企业度身定制特殊优惠政策,推动试验区高端产业集聚;“新”“老”结合,在全面打造“上海智检”,全面推行“通报通放、快检快放、即查即放”三轮驱动模式,全力完善集中查验模式上出新招;“内”“外”结合,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质量安全诚信机制。

    当意识到以批批检验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商品快进快出的迫切需要后,广东检验检疫局依照施检的合法性、质量风险可控、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预防为主、有所为有所不为、规范性“六大原则”,将分类管理合格评定体系,建立在了以法检目录为依托的目录分类、以诚信管理为基础的企业分类、以检测项目为依据的产品风险等级分类“三维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同时强化了重点商品检验机制、风险项目监测机制、一般项目监测机制和敏感环节监管机制“四种监管机制”。

    在“敢想爱拼会赢”精神的鼓舞下,厦门检验检疫局主动拆除有形的“篱笆墙”,织就了一张确保国门安全的“隐形网”:改革以商品目录为单一的法检目录调整方式,建立以“商品目录+技术法规”的法检目录调整方式;改革以法检目录报检批合格评定为核心的检验检疫监管制度,建立以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合格评定为核心的检验检疫监管制度;改革以调整抽批率为核心的企业分类管理模式,建立以运用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定方法为核心的企业分类管理模式;改革以检验检疫机构抽样检验检测为主的把关模式,建立以企业自验和第三方检验机构报告为主的把关模式。

    ……

    思变,让检验检疫人冲破思想观念的网,在新的天地里,用新视角看问题,用新思维思考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求实,让检验检疫人跨过眼前利益的关, 为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安全、卫生、环保、反欺诈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不断挖掘改革的深度,加大开拓创新的力度,提升发展进步的速度。

    扬帆奋进

    “壮士断腕”的措施出台,是质检总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行动体现;“居危思进”的改革探索,彰显着质检部门求变进取的决心和勇气。检验检疫人科学定位、转变职能,敢于负责、勇于创新,推出的有效举措持续迸发,为外贸稳定增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7月29日,李克强总理对质检总局加强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同日,李克强总理还对质检总局抓紧研究削减法检目录、坚决执行免收检验检疫费政策等举措作出批示,肯定质检总局行动迅速。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和国务委员王勇也分别就质检部门加强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作出批示。汪洋副总理指出,质量、安全是工业品的重要竞争力,感谢质检部门在示范区建设上做出的努力,为我国出口产品拓展市场打下了基础,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王勇国务委员指出,加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质检部门推进职能转变、服务外贸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要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不断探索创新质量监管模式,更好地服务外贸企业,促进我国外贸健康发展。

    8月24日,汪洋副总理又在《质检总局切实转变职能服务外贸新形态发展》简报上作出批示,肯定广东南沙口岸“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管区”做法,并指出:“外贸目前止跌回升,质检的努力功不可没。‘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管区’的探索即是一重要例证。大家共同努力,相信外贸走势会更好。”

    质检系统主动改革、凝心聚力的付出,在得到中央领导称赞的同时,更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以法检制度改革为契机,江苏局正确处理了检验检疫与企业、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减少微观事务管理,真正将检验检疫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宏观管理和风险管控上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了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其中,江阴检验检疫局在出口工业品检验监管方面,初步建立了“两分一统”检验监管新模式。昆山检验检疫局创建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全申报、货物全监控、放行全管理的“三全”监管模式。连云港检验检疫局推动口岸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了业务软件集中统一、数据实时交换共享,确保货物流、交通流和人员流的全申报、全监管。

    宁波检验检疫局在出口监管中,努力弱化批次管理,对分类管理类别为一、二类的出口玩具、童车、食品接触产品和打火机企业,实施“首件验证放行+事后追究”的监管模式,对分类管理类别为三类的上述企业,实施“首件安全确认+抽批检验检测”的监管模式,在“管得住、放得快”的基础上,实现“检产品”向“管企业”转变。在进口监管中,积极强化风险管理,对进口工业品实施高、中、低风险分级,区分境外、口岸和后市场三个物流节点,实施市场准入、口岸分类、后续监管的组合管理。在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中,宁波局推拉结合,双向互动,累计约谈企业300多家,对近1.4万家出口企业开展年度信用周期评定,A级企业达2898家,较上年增加了9.1%。

    上海检验检疫局以“通报通放”、“快检快放”、“即查即放”等“三轮驱动”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的查验模式改革,简化了查验流程,“通报通放”真正实现了“就近申报、就近放行、就近取证”,同时不再对企业范围和特定业务以外的货物范围设限,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与好评。新模式实施以来,所辖全部16个分支局、办事处均可受理机场口岸、洋山口岸、外高桥口岸和吴淞口岸入境货物的申报/报检、放行、签证业务。共受理应施检货物25974批次,环比增长7.41%;受理非应施检货物9291批次,环比增长56.63%。

    广东南沙口岸“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管区”,采用视频监控管理,并融合了风险评估和诚信分类理念的电子抽检系统,完成随机“对碰”,对从市场采购的出口商品实现了有效监管。检管区中看似随机实则科学的抽检方式,既规避了权力寻租现象,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瞒报、伪报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2013年前11个月,南沙局在检管区内共检出6批出口货物夹带有产地不明或标示产地非中国的商品。新模式运行以来,南沙口岸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抽检不合格率由原来的37.37%下降到19.21%,合格的供货单位正逐步成为市场采购的主流。

    改革正当其时,改革方兴未艾。为了实现质检梦,检验检疫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永不满足的态度、锲而不舍的毅力,长风破浪,在改革大潮中扬帆奋进……

    《中国国门时报》

相关新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5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