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首选网络平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金融保险 >

文盲泥水匠冒充银行客户经理 骗走两家公司3471万

时间:2010-08-15 09:44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
  

  方式:冒充银行客户经理,以高息为诱饵骗来存款,勾结银行人员转走资金

  存入银行的4000万元定期存款,却在眼皮底下被转走3471万元。警方介入,发现受害单位有两个。制造这起诈骗案的,竟是一个几乎大字不识的农民泥水匠。

  在警方努力下,首批2600万余元被骗款项被追回。昨日,警方将刚刚追回的又一笔85万元涉案款,交还给了当事公司代表。

  企业千万存款 半年烟消云散  

  被骗的两家公司是重庆月升实业(集团)公司(下称月升公司)、民合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民合公司)。此前,两家公司在我市某银行分别存入2500万元和1500万元,存款期限分别是半年和一年。

  月升公司办理存款的时间是去年2月24日。去年6月底,公司需要资金周转,工作人员到银行查账,意外发现巨款“缩水”了———账目上,只有不到250万元。

  这些钱存入银行后,被分批转走了。月升公司立即自查,就在自查还没有得出最终结论时,该公司财物经理主动向警方投案自首,称他收受了30万元好处,可能与此案有关。

  市公安局经侦总队迅速立案。经过周密调查,民警确定:这是一起票据诈骗案!

  调查中,民警发现,此案中受害的并非月升公司一家,还有民合公司。然而,直到去年12月上旬,民警找到民合公司时,公司高层都还没有发现被卷入了骗局。当时,他们还在安心等待着是年12月24日的存款到期日。

  经查,这起票据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4000万元。

  冒充银行经理 文盲骗3471万

  调查中,民警发现一个重要共同点:两家公司存入该银行的千万巨款,均由该银行的客户经理王经理一手操办。

  王经理很热情:通过熟人引荐,找到两家公司有关负责人后,他承诺:通过他到银行存定期,可享受高于正常存款的利息。王经理还亲力亲为地分别为两家公司办理了相关手续。如今出了事,王经理却不见了踪影,民警在银行也没能找到他。

  随着调查深入,涉案嫌疑人曾某某逐渐浮出水面。经过受害方确认:他就是“王经理”!

  今年45岁的曾某某不是什么“银行客户经理”,他的真实身份是璧山县的一个农民。

  曾某某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在接受警方讯问时,就连“以上笔录我看过,属实”几个字都不会写。然而,他却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不到3个月时间中,通过勾兑银行行长以及月升公司财务经理等人,套来两公司4000万元资金。

  案发时,两公司账上一个只剩244万元,一个只剩285万元,其余的都被曾某某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分批次取走了。大多数时候是一次一两百万元,最多的一次,他转了1400万元。

  骗来千万资金 买了三个公司

  “看到我账上真有这么多钱,我都吓呆了!”曾某某交代,他曾是一个泥水匠,每月工资不足2000元。

  变“阔”了的曾某某很有“理想”———他并没有像暴发户一般大肆挥霍,除买了两辆东风奇骏轿车,他并未购买什么奢侈品,就连房子也没有买一套。

  骗来的大多数钱,被他用来收购了3家公司。其中,仅綦江县一家饮食服务公司和一家名为“元驰林业”的林业公司,他付给中间人的中介费就达750万元。

  曾某某买公司并非用于经营。按照他的计划,收购公司只有一个目的———通过抵押等方式运作,将公司资产变大,然后从中吃差价,再还银行的钱,利用“借鸡下蛋”的方式,空手套白狼,让自己真正变富。

  昨日,记者从市经侦总队获悉:这起票据诈骗案的相关犯罪嫌疑人曾某某等人,均被警方依法刑拘。

  骗局揭秘

  这场骗局其实不高明

  拿钱勾兑加上偷鸡摸狗

  骗取千万巨款,并非曾某某凭一人之力可为。警方调查发现,此案中,还有另一个重点人物:赵四(外号),一个年逾五旬的社会闲散人员。赵四没有具体工作,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资深资金串串”。

  在赵四帮助下,曾某某为这起诈骗案编织起一个环环相扣的骗局。

  步骤 忽悠存款

  方式:通关找领导打招呼

  在这一阶段,曾某某的对外身份,是某银行客户经理王经理。号称“赵哥”的赵四,充当中间人。

  通过“资金串串”圈子,二人先是摸清各公司的财务状况,选定目标后,找到多名熟人,四处攀关系、请饭局,和两个受骗公司有关负责人搭上关系。

  他们的借口是争取存款。曾某某许诺了高额利息,信誓旦旦地告诉受害方,他们可以通过银行“体外循环”的方式,为客户争取到高额利息。

  除了利益牌,他还打起人情牌———请领导为其说话:“存哪个银行也是存,存在这里既可得高额利息,又卖了领导面子。”抱着这样的想法,受害方入瓮。双方还签了合同,约定一定要存满指定时间,不会提前动用。

  起初,月升公司的确得到过一笔高额利息———120万元。这笔钱是曾某某们用“拆东墙,补西墙”方式,通过银行将钱转出来的。受骗企业看到果然有高额利息,对他们增加了信任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