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关于机械键盘不得不说的故事

2016-10-21 09:33:18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姜子尘    点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脑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家用电器。电脑不仅是我们工作办公的必备品,而且还能够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

  键盘和鼠标这两个作为电脑的最核心最基础的配件,还是值得说下的。

  如果说CPU是电脑的心脏,显示器是电脑的脸,那么键盘就是电脑的嘴,是它实现了人和电脑的顺畅沟通。然而作为与我们接触最多的外设产品,大多数情况下键盘的作用却被忽视了,当然这与其发展的缓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键盘也伴随着电脑的发展也有了飞速发展。

  60年代初:Selectric电动打字机:

  早在60年代初期,当时(当然也包括现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Selectric电动打字机至今已经走了半个多世纪。或许也就在当时,设计这款电动打字机的人做梦都没想到,这款打字机会成为今后打字机的王者,并深刻的影响着后者电脑键盘的设计结构。穿越历史的迷雾,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款Selectric打字机,这款打字机采用高尔夫球形打印头设计,当用户打完字之后会自动恢复到行首位置。根据实际需求,用户还可以给打字机换上不同的打印头,打出多种字体,就是这样的一种设计,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文字处理程序的先驱。

  70年代初:加入簧片开关:

  时光扭转,很快便到了70年代初,那个时候,Selectric的机械伸缩式打印机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在智能化自动化方面还是不尽人意的,有些功能也差了些火候。然后。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人们开始在键盘里加上弹开关。其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用一块磁铁同两根金属纤维一齐工作,按下键盘以后会就会增加磁场对金属的作用力,从而启动开关,两根金属纤维形成电路并输出相应的字符。松开键盘后,磁场与金属纤维的作用又恢复到从前。弹簧弹片的加入大大方便了输入性能,提高了键盘的输入速度和质量。

  70年代后期:电容开关:

  虽然,那个时候的键盘比之前要好很多,效率也高很多,然而,簧片开关还是带有一定的机械成分在里面,在人们使用的时候还是有些不稳定,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一款稳定的键盘。上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的计算机设备制造商Key Tronic设计出了一款更加智能化的电容开关。如果单从原理上来说其实并不复杂:在键盘顶部下面加入少量铝片,摁下按键时,铝片会改变电路板上相应位置的电容量。微处理器能自动识别出这一信号并输出相应字符。这样一来,其输出速度便有了极大的提高。

  70年代末:向Selectric致敬:

  由于Selectric打字机的用户群很庞大,而且,在当时,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习惯于它的键盘。就在1978年,美国的IBM获得了一种被称作“扣住弹簧”的专利,也就是说让电脑键盘拥有打字机那样的效果,甚至连敲击的声音都相差不大。这项专利原理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在原有的非水平键帽下面加一个小弹簧。大家可能会想到,这样的专利已推出,便就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和欢迎。

  80年代初:经典M型键盘:

  纵观整个键盘的发展史,如果非要说现代键盘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那首当推选的应该是IBM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推出的M型键盘。在键盘发展史上,他占据着里程碑式意义,是现代键盘的主要奠基者,完全可以用“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来形容。至今仍拥有很多粉丝。这种键盘的主体结构是座屈式弹簧,按下按键后,键帽下的弹簧会逐渐弯曲,直至触发底部的薄膜按键。但M型键盘有一个缺憾是手感很硬,敲起来相当费力。此一时彼一时,在当时算手感很好的吧……

  80年代后期:橡胶圆顶键盘:

  键盘“摁下-电路接通-输出字符”的流程,不仅能用弹簧实现,用弹性不错的橡胶结构也能做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人另辟蹊径,设计出了基于橡胶圆顶的按键,这种设计至今仍在许多台式电脑键盘中使用。其基本原理同疏通马桶的皮吸碗类似,用户摁下按键时,橡胶圆顶压缩形成闭合电路并输出字符。松开键盘后,圆顶又会恢复原貌。

  90年代:剪刀式开关键盘: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是打印机的出现。打字机逐渐被市场淘汰,键盘也逐渐往轻便话发展。原有的那种键盘构造,无论是橡胶圆顶键盘按键间距离还是按键本身的体积都偏大,在日常进行文字输出的时候极其不便。因此,人们对其进行了改进。起方法很是简单的,就是在内部加了个剪刀是开关。这样一来,使得按键间距离及按键大小均显著减小。这种设计在笔记本电脑和较薄的键盘上使用较多。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加上数字化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电脑键盘已经是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最为常见的设备之一,当然也是做出的贡献最大的。在电脑诞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电脑键盘已经往轻便化,智能化,小巧化发展。就算是现在发展的虚拟化键盘,也是很好地继承了实体键盘的衣钵。然而,纵然如此,罗马并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谨记的是当初的键盘并不像现在这样,我们应该感谢几代设计人员的卓越工作。

相关新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5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