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债权人面对债务人,最好的风控到底是什么样的?

2019-08-23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姜友龙    点击:

  似乎有句话我们每个人都会知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而这句话放在金融风控上面也很恰当,凡事过犹不及,当整个行业都在谈场景金融,都在谈大数据风控时,当人们都觉得大数据与场景相比于传统的风控手段相比,更加的安全,然而,也就在沾沾自喜的时候,危机已经悄然而至。

  其实但凡是与数据相关系的,似乎都会与大数据过分的相结合,如今,不光是金融科技公司在谈,互联网巨头在谈,整个银行圈也在谈。

  城商行、农商行觉得这是弯道超车的机会,国有大行害怕掉队,金融科技公司对谁都在鼓吹。

  面对这互联网金融一片黄金蔚蓝,即使以最宽泛的标准算,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历史不到10年。10年前,甚至在为到底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而争论。

  在行业内,普遍以余额宝成立的2013年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这个名词为大多数人知晓只有6年。

  所谓的金融科技公司或者平台公司,仅只是监管机构一度对互联网金融这个名称表述偏负面,各家想出的替代词。

  在这短短的几年当中,又有谁能说自己是这方面的“行业专家”呢?在这个行业放过千亿贷款,而又经历过经济周期、信贷周期的,只有很少一群人。多数人只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罢了。

  经济周期上行时,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不出大格,都没有事。一旦风停了,无根高楼宴宾客,越是喧嚣,越是热闹,越多人粉身碎骨。其实这些,很多人又未尝不知呢?

  二、

  大数据风控和场景。其实在之前,笔者也曾说过大数据和场景的,或许只是没有说的那么透彻,想要了解的,传送门(场景化消费借贷——教育分期贷纠纷四起,借贷教育需谨慎)http://www.315online.com/itonline/hlwjr/395151.html,在这片文里,笔者也只是一笔带过相关于场景对于风控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在线信贷的核心是大数据风控。这样说,确实没错,但对比10年前、5年前、甚至3年前,这一块的门槛正逐步降低。

  整个行业在线信贷的余额已经几万亿了(P2P目前9000亿在贷,24家消金公司总在管信贷余额4200亿,花呗借呗8000亿,三家互联网银行在管信贷还有6000亿,其他银行放款也不少,只是缺乏公开的统计数据……)

  人才是流通的,建模的各种方法论在头部平台里已经不是秘密。

  建好核心团队,招985、211数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好苗子培养形成梯队,风控团队的建设几乎都模板化了。

  大数据是标配,数据大才是关键,只有数据才能撑得起场景

  全国范围内合法且有价值的数据源只有那么些,无非征信、银联、运营商、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等。公积金、社保、房产这些,征信报告有一部分,其他的就需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和当地政府部门谈。至于人脸、评分、多头、反欺诈,也就那么几家众所周知的公司做得不错。

  若无自身特色数据,绝大多数在线信贷的数据源和风控方法论是趋同的。

  若不是少数经历过周期的人在操盘,大多数平台每天几千万、上亿的放款,会放到很多人心里发毛。

  特色数据哪里有?所有人的眼睛都瞄向了场景。

  好是好,但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完美!

  场景金融好不好?好!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场景的消费决定了人的档次与层次,所以风控也相对准确,而,面对这样的风控模型能不能干的成呢?干得成!肯定是能干的成的。只要场景是真实的,数据是真实的,假以时日,一定会有人干成。但是数据和场景模型的构成是需要成本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债权人需要花费多少亿呢?这是值得我们思量的。

  据了解,很多稍微有点资本的公司,踩过的坑造成的信贷损失肯定是不会少于一个亿。每一份风控模型,(亦或者说是经验)的背后,都是海量的试错成本。

  在这里,笔者举个例子:

  运营商经常在推0元购机,只要客户定制100-300元不等的2年或3年话费套餐既可拿走不同价位档次的手机。背后的逻辑是金融机构的一笔手机分期贷款,运营商每月从客户缴纳的话费中扣除一部分归还贷款,甚至连利息都是运营商贴。

  有交易有场景,还是受托支付,运营商合作又最大程度降低了欺诈风险,人群又是主流人群,话费是稳定支出……

  从数据模型上来看,头3个月好得吓人,十几亿的放款,回款率高到吓人。但1年后,逾期率大幅上升,当你看到数据恶化,开始收业务时,完全遏制不住,3年下来核算财务不良超过了10%。

  不是人群出现了问题,也不是风控出现了问题,反查客户评分,客群质量完全没问题,若是正常的几千元现金贷款,不良率会在1%左右。

  问题就出现在了消费场景

  一台新手机的客户蜜月期只有半年到1年,1年后手机使用速度会明显下降,更何况质量再好的手机品牌,使用1年后故障率也不小。手机都坏了,客户就不愿继续归还贷款了。

  由于是0元购机,客户的话费套餐一般比较高,超出了实际需要。当新款手机出现时,客户有极大动力换新手机。手机都换了,老手机的高额话费套餐客户怎么会继续缴纳?

  运营商员工在营业网点推荐业务时,都会重点讲0元购机优势,谈到贷款基本是一笔带过(反正运营商贴息了,客户不出钱也不太关心)。造成虽然所有客户都签署了纸质贷款合同,但未必100%都知晓这是一笔分期购机业务,当你催收时,很多客户会否认贷款。

  你看,介入这个场景中,没有人故意害你,风控上你也没出任何纰漏,但却莫名其妙的卷入了手机交易纠纷、质量纠纷、贷款有效性纠纷。你背了一身坏账,客户还要因为人行征信被记录,向人行投诉你。

  这样的业务,直至今天还在全国大范围开展。永远有后来者踌躇满志的跳进去,而吃过亏的人永远在河岸上笑而不语。

  另一个例子是长租公寓,客群也非常不错,都是一二线城市对租房品质有一定要求的年青人。白领上班族,刚需,受托支付,逾期电子锁还可自动锁房。粗看下来,真是做租房分期的好场景。

  那通过客户拍照声明解决贷款知晓度问题,就意味着这是一项好业务呢?未必!客户的长期租房贷款打给了长租公寓公司(一般1年以上,因为租赁合同上写的基本都是一年),长租公寓公司拿着客户的钱集中和房东租房、装修,租金支付周期一般都是按月或按季。在行业稳定不继续疯狂扩张前,这就是一场和现金流赛跑的游戏。一旦长租公寓公司资金断裂,是无法继续支付房东房租的,房东没有收到房租,当然会收房。而尴尬的是,租客已经付过了房租。这个时候,你的贷款还怎么收得回?

  除了信用风险,场景本身就有场景风险。除了资金断裂,装修甲醛超标一直也是大问题,租客死了都没解决,更别谈贷款了。

  降低风险,提高风控效率,必须将大数据与场景相互结合

  但金融从来就不仅是数据及算法而已。互联网并没有创造场景,场景它一直在那,无非是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而已。

  场景有场景的特点,若非世事洞明,又怎能弄清一个行业的背影。数据成就你,也会欺骗你。在发现错之前,你一直都是对的。

  个人的消费习惯与环境成就了场景,而在场景中所消耗的货币,便就成了场景金融的前身。对于场景金融,它的历史比互联网金融长得多。每一笔分期贷款、每一笔供应链贷款的背后,又怎会没有场景?

  并不是场景遇上了互联网风险就会变小,而是场景遇到了懂得该场景的行业专家风险会变小。用大数据风控切入场景,算法工程师和行业专家同等重要。

  人性有人性的弱点,若非人情练达,又怎能了解人内心的阴影。纯粹的好人和纯粹坏人一样稀少,大多数人内心有善也有恶。

  真正珍贵的从来不是算法和数据,而是你踩过的坑,见过的血,受过的伤,死过的人。没有见过大的不良,几千万上亿坏账出现时,别谈控制风险,或许,当你面对的时候,都会乱了方寸。

  你积累的一个个经验和教训,会让你在风险塌方时,在众多机构撤退抢路的修罗战场握得紧剑、拿得起刀,从容面对。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