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2012年我国农药大宗产品市场盘点

2013-01-18 14:06:15    中国农资    汪洋    点击:

  随着2012年我国农药行业连续3个小年之后,市场开始缓慢进入上升时期。以草甘膦为代表的大宗品种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一路上扬、带动企业扭亏为盈、销量亦是喜人。当然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存在,许多非法生产、经营的小企业僵而不死,行业上升的基础仍然还不牢固。

  各大跨国公司也正是由于有了几种支柱型的产品支撑了它们在国际上的地位。而中国的农药企业可以生产、研发将近600个有效成分,国际上没有一家大公司可以做到,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产品如草甘膦、百草枯、2,4-D、吡虫啉、阿维菌素、乙酰甲胺磷、毒死蜱、百菌清、多菌灵等,这些产品质量和产量优势明显,如果能有效地发挥优势,对提升整个行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2,4-D 行情蕴藏发力潜能

  2,4-D目前是一个热点产品,全球销售额位列草甘膦和百草枯之后。国外企业主要有陶氏益农、纽发姆和印度的Atul等几家公司,产能均在万吨以上。国内也有多家企业生产,包括常州永泰丰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潍坊润丰化工有限公司等。2,4-D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总体平稳向上,生产工艺和装置不断提升。据统计,国内产能达到4.8万吨,需求量为8000吨左右;国外产能超过3万吨;全球总需求量约为5万吨,产能过剩明显。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1-10月份我国2,4-D累计产量达到26716.28吨(折百量),累计销售27732.28吨,产销平衡,价格上下波动不大。随着2013年4家新获得登记的生产企业扩大产能,2,4-D市场竞争势必更加激烈。

  2,4-D产品行情不断趋热,主要原因包括:

  1.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小麦等大宗作物上用量增长;

  2.随着抗2,4-D转基因作物的即将商品化,对2,4-D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3.有些杂草已对草甘膦产生了抗药性,而2,4-D可以替代防除;

  4.跨国公司逐渐减少产量,到我国来采购,从而引起了国内2,4-D供应紧张。

  2,4-D也面临环保、打假等诸多问题。如何才能使2,4-D不重蹈草甘膦的覆辙?前中国化工集团农化总公司总经济师郑先海提出四点建议:第一,解决废水和气味问题;第二,坚持打假;第三,控制产能扩张;第四,通过控制出口来对非法生产企业进行威慑。

  草甘膦面临最好市场机会

  草甘膦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41.9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2.7%。国内草甘膦产量2011年有所下滑,总产量只有29.17万吨,生产集中度大幅提高,前5家草甘膦企业产量达24.9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5%。2012年,草甘膦经过年初的微弱缓冲后,价格涨势很快。从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草甘膦出现上涨趋势。第三季度,草甘膦呈现梯状大幅上涨局面,季度涨幅高达32.05%。第四季度伊始,高涨不断的草甘膦产业进入调整期,涨幅放缓。目前,国内草甘膦市场以平稳为主。与2011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了40.58%。目前部分地区成交价在35500-36000元/吨。

  2012年第二、三季度,草甘膦产业出现涨价热潮,主要原因在于:行业整合与环保承压、10%水剂退出市场增加废液处理成本、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张。

  进入2012年10月份以来,草甘膦价格出现高位回调迹象,主要原因包括:随着价格的大幅上涨,草甘膦行业的盈利情况明显改善,新安化工等龙头企业纷纷扭亏为盈,前期退出市场的中小企业也逐步复产,内蒙古龙腾化工2万吨产能投放即是例证;新增产能的释放,目前国内草甘膦产能约50万吨,其中新安化工8万吨,福华化工7万吨,两者合计约占行业总产能30%,但12月份福华化工新增4万吨产能将投产,届时全行业总产能增加10%。在下游需求未增加的情况下,新增产能的投产使得供需的弱势平衡被打破。

  新安化工副总裁刘侠认为,草甘膦行业的发展是健康的,今年的草甘膦市场非常好,但是我认为这是短暂的,因为接下来的问题是很多加盟者认为草甘膦的机会又来了,纷纷开始加入,历史已经见证了产能过剩的后果,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重蹈历史覆辙。

  提到草甘膦2013年的市场发展趋势,刘侠表示,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最主要是看环保核查的落实情况。如果落实的好,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将不能生产,草甘膦短期内仍将短缺,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乙草胺延续产能过剩状态

  酰胺类除草剂在除草剂系列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氨基酸类和磺酰脲类除草剂。主要用于花生、大豆、玉米和棉花等旱田作物,由于效果突出,且价格低廉,因而农本低,性价比高。2011年,乙草胺全球销售额达到5.3亿美元,同比增长8.2%。2012年1-10月份累计产量45518.18吨(折百量),累计销售49463.59吨,价格稳定在2.2万元左右。

  国内乙草胺原药经过2011年的低谷之后,2012年春季行情转好,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大连瑞泽、江苏常隆、山东侨昌和山东滨农等企业均有不错的产量,但是从企业反映看,行情不容乐观。

  乙草胺属于常规除草剂品种,生产和使用还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主要的剂型有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其中乳油污染相对严重;由于其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大打价格战,目前该产品几乎无利润。至2012年5月,乙草胺原药登记企业32家,单剂和复配制剂登记企业超过600家。从产能上来看,江苏常隆、山东滨农等11家主要生产企业产能14.6万吨,产量在5万吨左右,其中一半用来出口,价格也在1.9-2.2万元徘徊。国外乙草胺的生产企业主要为美国孟山都公司,产能约为2万吨。我国进口乙草胺制剂折百量6000吨-7000吨,与出口量基本持平。近期,欧盟已经对乙草胺提出禁用时间表,其他国家也会跟进,因此未来出口预期不容乐观。

  山东滨农副总经理闫勇认为,乙草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乙草胺企业首先做好自律工作;其次要持续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再次是通过多种渠道把市场做上去,包括出口市场、一些易货贸易。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面来实施,一方面,乙草胺可和多种产品进行搭配,如乙氧氟草醚、噁草酮,还有一些三嗪类、烟碱类的产品,或者做一些水乳剂;另一方面,寻找强有力的替代产品,如异丙甲草胺和精异丙甲草胺是比较好的替代产品,并且异丙甲草胺的成本和售价都非常接近乙草胺,只比乙草胺贵3000元左右。

  责任关怀助力百草枯成长

  百草枯是快速触杀型灭生性的联吡啶类除草剂,由于其杀草谱广、起效速度快、使用方便、不杀根、能保持水土以及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100多种作物上得以应用,其全球用量仅次于草甘膦,是第二大除草剂。1962年在英国首先上市,1978年引入我国,已在全球服务了整整50年。据了解,百草枯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6.4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9.4%。中国以超过5.6万吨的产能、近4万吨的产量代表了全球百草枯产能和产量80%的份额,成为全世界百草枯生产和使用第一大国。

  百草枯的滥用、误服,尤其是百草枯中毒后的无法医治成为百草枯的“喀硫斯之踵”。 世界上许多组织和国家禁用和限用百草枯的呼声越来越高。2012年4月,农业部、工信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第1745号公告,为百草枯水剂撤销登记、停止生产和使用列出了时间表。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组织了10家百草枯主要生产企业于2011年6月16日成立了百草枯社会责任关怀工作组,募得1000多万元资金开展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工作组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结果。到目前为止,除工作组发起单位先正达、红太阳等十家企业外,已有更多百草枯制剂企业申请加入百草枯工作组。

  据统计,2012年前10个月,百草枯母药每月产量都在3000吨上下波动,总产量32234.59吨,与2011年同期产量基本持平。2012年上半年整体销售好于下半年。前10个月百草枯价格呈现一路上涨的趋势,10月份价格已经达4.7万元/吨(折百价)。

  三嗪类除草剂发展平稳

  三嗪类除草剂作为除草剂中的一个大类,同样也历史悠久,主要品种包括莠去津、莠灭津、特丁津、特丁净、西玛津、西草净和扑草净。国内主要企业包括山东潍坊润丰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中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国内的产量达到6万吨,其中这三家主要企业的产量占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就产能而言,潍坊润丰2万吨、山东滨农2万吨、中山化工5万吨,三家企业的总产能达到9万吨,完全能够满足全球的需求量。然而,还有企业新建了年产2万吨的装置投产,产能过剩显现。2011年,莠去津全球销售额达到3.7亿美元,与2010年持平。2012年1-10月,国内莠去津的累计产量达到56553.84吨,累计销售55730.87吨,价格稳定在2.2万/吨左右。

  三嗪类除草剂发展一直相对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1.环保型制剂WDG会成为主流。目前水分散粒剂的成本已接近可湿性粉剂,且所用助剂也已实现国产化,所以未来水分散粒剂将逐步取代可湿性粉剂。2.该类产品目前的需求量相对稳定,随着南美洲一些国家在转基因作物上的种植,近几年在转基因作物上抗草甘膦杂草的出现促使三嗪类除草剂的用量回升。另外,三嗪类除草剂还可与其他产品,如酰胺类除草剂、肥料等混配使用,从而增加了该类除草剂的用量。3.开发三嗪类除草剂的新用途,比如非作物类的,林区、牧区甚至矿区有些应用,另外在灭藻、苔藓类等跨行业的应用等。4.废水处理将是今后生产企业的工作重点。

  乙酰甲胺磷出口量提升

  2011年乙酰甲胺磷新登记企业25家,2012年第一季度新登记企业为6家。目前,登记企业一共112家。截至2011年8月,国内乙酰甲胺磷的产能已超过3万吨。2011年的产量约为2.5万吨,其中60%以上用于出口。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2.85亿美元,同比增长7.5%。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1-10月,国内乙酰甲胺磷产品累计产量达到19064.49吨,销量为11020.28吨。

  目前乙酰甲胺磷的生产工艺已逐渐成熟,质量大幅度提高。而现在我国技术上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乙酰甲胺磷含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99%。

  虽然各生产企业仍存在技术水平上的差异,但总体已与国际接轨,所以近两年乙酰甲胺磷的出口量大增,而国外现在基本已停止生产该产品,都从中国采购。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0月累计出口乙酰甲胺磷11994吨,同比增长40.9%,出口金额6168万美元,同比增长47.2%。

  值得注意的是,乙酰甲胺磷的制剂分解问题一直困扰着行业的发展。原来国内的销售以30%乳油为主,约占80%以上,可溶粉剂和可溶粒剂的销量都很小。但因为使用结晶的母液制作,乙酰甲胺磷乳油的稳定性非常差,分解率很高,应尽早开发、推广和使用高含量的产品,如75%含量的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毒死蜱需求递增

  近几年,全球毒死蜱的年均需求量大幅增长,未来仍将以10%的增长率增长。预计至2015年,全球毒死蜱市场的需求量有望突破20万吨,届时,我国的产能和产量预计分别达到20万吨和17万吨,约占全球产能和产量的85%以上。

  毒死蜱价格经过一个10年的增长期后,价格在近两年,尤其是2012年以来价格起伏较大,年初毒死蜱原药价格也随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水涨船高。但较其他杀虫剂产品来说,毒死蜱涨幅不大,最高峰涨到4.3万-4.4万元。但价格于2012年5月开始下滑,10月价格下滑到当年的最低点,出厂价仅为3.64万元/吨,同比下降1.89%。价格的大幅波动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第一,国内农药行业面临最大的环保问题,环保压力导致上游原材料工厂开车不足,供应紧张。比如乙基氯化物,原有的工厂或是停产或是开车不足,价格一路飙升,也影响了毒死蜱价格上涨,但产品却只赚吆喝不挣钱,再有就是原料三氯吡啶醇钠也同样价格飙升。第二,高毒农药产品的禁用使毒死蜱这样的替代产品逐渐凸显出来,用途不断拓宽,特别是山东、河南等省使用的微胶囊制剂防治地下害虫产品逐年攀升,导致需求量上升。第三,现有“三氯乙酰氯法”工艺路线存在高污染、高风险,导致这条工艺路线的装置产能放大的可能性受到了一定限制,同时受环保压力影响,毒死蜱厂家满负荷生产比较困难。

  此外,480克/升乳油是毒死蜱最早的制剂。从2012年的价格走势来看,价格最高点为2012年2月,价格为3.56万元/吨,最低点为2012年10月,价格跌至3.16万元/吨。受上游原药影响,制剂价格起伏同样不小。

  吡虫啉市场企稳回升

  近年来,吡虫啉成为世界最大的杀虫剂品种之一。我国从1992年开始研发生产,几乎与德国拜耳公司同步推向市场。2011年,吡虫啉成为全球销售额第二大杀虫剂,年销售额达到10.2亿美元,同比增长4.1%。

  据了解,目前国内吡虫啉登记企业有55家,其中三证齐全的有33家,生产的有19家,三证齐全的企业生产能力约为3.2万吨,生产的19家企业产能约为2.2万吨,其中有4-5家三证不是很齐全。据预测,吡虫啉全世界的需求量为1.8万-2.0万吨,拜耳公司产量最大,为5000-6000吨,国内产量为1.2万-1.4万吨,其中2/3用于出口,国内需求4000吨左右。因此,吡虫啉的产能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吡虫啉原药2012年总体情况较2011年回暖,产、销等各项数据均比2011年同期上扬。特别是销售价格从年初一直实现上扬,从年初的12.7万元/吨,上涨至最高达到15.5万元/吨左右,目前稳定在15万元/吨左右。吡虫啉价格上扬对原药企业业绩增长也有一定拉动作用。

  吡虫啉行情上涨的原因:1.市场炒作;2.市场需求量增加,特别是种衣剂方面,市场需求约为3000吨;3.因环保因素,企业搬迁停产为其他企业让出了一定市场份额;4.国外公司补充库存,造成供应紧张;5.吡虫啉从2009年连续三年亏损,2012年涨价是正常的价格回归。

  提到对吡虫啉的前景预测。山东中农联合总经理许辉表示,吡虫啉面临的市场压力非常大,主要原因有:

  第一,环保压力依然很重,特别是执行新的杂环类环保规定后对吡虫啉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第二,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烟碱类产品吡虫啉和噻虫嗪表现的尤为明显。第三,吡虫啉替代产品烟碱类产品开发非常迅速,比如德国拜耳的螺虫乙酯和道化学的新化合物。第四,环保因素明显。

  总而言之,吡虫啉目前的发展状况是供需平衡,发展方向是要推进吡虫啉种衣剂产品、精准施药减少对蜜蜂的影响,另外是环保剂型方面可能有些新发展,因为国内近几年的增长是在防治新作物上有新方向,如在家庭卫生、防治白蚁方面可能有更好的市场。

  多菌灵需要突破技术壁垒

  目前多菌灵的全球需求量在3万吨左右。该产品在2007-2011年运行较好,主要生产企业包括安徽广信(2万吨)、蓝丰生化(1.5万吨产能)、新安宁夏三喜(0.8万吨)3家,其中2008年市场行情达到顶峰。2011年,三家企业的产能达到4.3万吨,产量为3.9万吨,销量为3.7万吨,其中出口2.6万吨,达产率高达91%,产销基本平衡,出口所占份额为70%。 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2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3%。

  多菌灵行业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多菌灵主要在中国生产,因而很多跨国公司开始多方寻找多菌灵的产品弊端,多菌灵残留问题成了壁垒;第二,多菌灵使用了很多年,抗性较强;第三,多菌灵在生产过程中“三废”非常大且处理困难;第四,产品产能严重过剩。 目前多菌灵的产能约为6万吨,而目前多菌灵的全球需求量约为3万吨,产能过剩已成无奈的现实。

  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1-10月,多菌灵累计产量也达到35760.59吨(折百量),累计销售33953.53 吨,10月底企业库存量已达4452.45吨。

  多菌灵的主要进口国包括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国,然而2012年巴西和印度因干旱减少了多菌灵的进口,尤其是巴西出口到美国的橙汁被检测到多菌灵残留超标事件,虽然巴西政府没有限制多菌灵的使用,但是巴西种植者已暂停多菌灵在柑橘上的应用,巴西对多菌灵的采购量由2011年的1.3万吨减半至2012年的6000吨左右,这一事件也导致我国多菌灵原药2012年上半年出厂价格一路走低。

  然而行业对多菌灵的前景仍然看好。因为它具有价格便宜、与许多产品能够匹配等优势。企业希望通过积极的试验和沟通,尽早解决多菌灵的残留问题,从而让该产品重新回到巴西的柑橘市场。此外,国外市场多菌灵库存几尽,所以企业对2013年的市场充满信心。

  代森锰锌争取话语权

  根据市场对保护性杀菌剂的刚性需求,代森锰锌将继续表现出较理想的增长,预计未来3将保持10%-15%的增幅。

  代森锰锌2011年的全球产能约为20.5万吨(以80%含量计)。其中,国外产能约15万吨,国内产能约5.1万吨。2011年,代森锰锌的全球产量约为14万吨,销量为13.5万吨左右;国内产量约为4.5万吨,销量为4.4万吨左右,国内外市场表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

  2011年,国内代森锰锌出口3.5万吨,主要出口地区包括:欧洲、非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国外产能主要集中在印度UPL(9万吨)、印度Sabero(3万吨)和印度INDOFIL(3万吨)等;国内产能主要集中于利民化工(2万吨)、河北双吉(1.5万吨)、陶氏益农(中国)(0.8万吨)、南通宝叶(0.3万吨)以及西安近代(0.5万吨)等。

  国内的几家代森锰锌民族企业由过去的竞争走向了合作,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壮大,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话语权,主要表现为:第一,面对着产能达到16万吨的主要竞争对手印度,国内的企业虽然总产能只有5万吨左右,但由于企业之间避免恶性竞争并一致对外,使国内企业在国际上定价有了话语权。第二,共享境外登记资料,利民化工从2005年开始就在坦桑尼亚设立了分公司,主要业务是境外登记、加工分装和销售,2009年在越南设立办事处,现在5家企业均取得了境外登记资料共享的进展。第三,企业间合作达到共赢。因为代森锰锌的特性,自动化包装是不太好实施的,在西安近代、南通宝叶和利民化工的共同努力下,代森锰锌的自动化包装技术实施成功,可以说是企业间的合作已经开花结果。

  百菌清走出低迷态势

  百菌清是一个保护性的杀菌剂,不像其它治疗性杀菌剂那样容易产生抗药性,它的市场相对比较稳定,不会有大的波动。2011年,百菌清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8.8%,达到3.1亿美元,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法国和巴西等4个高端市场,这4个市场占整个市场50%以上的份额。百菌清主要用于经济类作物,如蔬菜、水果、马铃薯等,其次用于大宗作物,如谷物和水稻等;工业上也用作涂料、电器、皮革、纸张和布料等的防霉剂。百菌清全球的需求总量约为2万吨(原药)。而同行业的产能已超过3万吨,其中主要的生产企业是先正达,其产能为9000吨;国内企业目前的产能也已达到了2.5万吨,而国内的市场需求量仅为3000吨制剂(折合原药为2,000吨)左右,因而国内企业的产能主要还是依靠出口来释放。2011年全年总出口量约1.35万吨,其中原药占80%,在1.1万吨左右,制剂不足3000吨。2012年1-7月,百菌清出口量约为9000吨,其中原药为6000多吨,制剂仅为2000多吨(折百)。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1-10月累计产量8651.26 吨(折百量),累计销售7965.99吨。

  2010年中期,大的百菌清生产企业只有3家,分别为江苏新河农用化工有限公司(组长单位)、江阴苏利化学有限公司和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非法生产企业较多。

  从2011年开始,百菌清的价格竞争比较激烈,价格一路走低,主要原因是:一是国内一些非法企业在用小装置进行生产,导致一直把价格拉下来;二是市场上出现了非法竞争。但要生产好的百菌清,需要有连续化装置,才能取得稳定的产量和质量。 由于百菌清的原材料受石油价格的影响很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此外,百菌清的价格目前稳定在2.6万元左右。当前国内百菌清扩产的趋势得到控制,预计价格上涨,市场将走出低迷态势。

  阿维菌素遗留问题待解决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且是唯一的阿维菌素生产国和出口国。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3.35亿美元,同比增长6.3%。

  阿维菌素在2004年和2006年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后,国内很多地区和公司都蜂拥而上开发、生产和扩产。2009年底已达到20余家,原药生产能力剧增。2010年13家企业的产能维持在4500吨左右,而实际的市场需求一直稳定维持在2500-3000吨之间,因而产能也是严重过剩,销售价格迅速下滑,整个阿维菌素生产行业呈现亏损状态,造成很多企业减产和停产。

  经过近两年市场的协调,目前实际生产的企业只有5-6家,与当初相比减少了一半,产量下降了1000多吨,使得阿维菌素价格经过2011年低谷后逐渐回升,并趋于合理。此外,2012年,国内各重点生产企业通过多种手段对一些非法生产企业进行了联合打假。

  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回升是暂时的。一方面,阿维菌素市场需求比较固定,产能处在过剩阶段;另一方面,其他企业见到较好的市场前景后会加大生产。2012年,阿维菌素除了之前的抗性不断增加的问题之外,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即阿维菌素油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种植业司联合下文,要求禁止油膏在乳油中的使用,这个问题比较突然,让阿维菌素企业措手不及。阿维菌素使用16年来,无论是用油膏还是原药生产制剂产品,都是安全的。2012年,相关制约因素对行业的影响很大,目前企业要对油膏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同时要进行技术改进,减少油膏的产生量,降低或替代油膏中的溶剂如甲苯的用量;下一步要提取油膏中的有益成分。

  2012年6月以来,占全国95%以上产能的14家阿维菌素原药生产企业代表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组织下,向国家各相关部门分别递交了阿维菌素油膏报告,希望能够对阿维菌素油膏禁用给予一定的延缓期,以便通过技术研究进行攻关和实现科学验证评价,解决阿维菌素油膏的历史遗留问题。

  戊唑醇销售态势需扭转

  戊唑醇产品市场强劲,已成为防治小麦锈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的替代品种,在未来数年仍将占有三唑类杀菌剂最大的市场份额。受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挑战,销售额有所下滑。

  目前,戊唑醇原药全球产能约2万吨。2005年,戊唑醇全球销售额达到峰值,为5.05亿美元。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4.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

  德国拜耳是戊唑醇在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商及销售商,拥有4000吨/年的装置能力,另外,马克西姆-阿甘和印度也有少量生产。我国已是戊唑醇最大的生产国,主要企业包括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江苏七洲绿色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剑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和江苏蓝丰等农药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

  2011年,我国戊唑醇产能为1.4万吨,产量达到0.8万吨,其中80%的产量用于出口,出口市场主要在欧洲、北美、南美和亚太地区,主要用于大豆、小麦、水稻、蔬菜和水果。虽然这个产品进入中国多年,但是国内销售不是非常理想,近年来价格直线下降,因此国内使用量每年有15%的上升。2003年,戊唑醇的原药价格达到150万元/吨,而2012年7月直线降到7.1万元/吨,每年四季度其中间体醛和异戊烯的价格波动比较大,所以这一价格还会有一定的上升。

  戊唑醇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尽管该产品合成步骤只有四部,但是三废处理还是有难度的,因为用到硫脲所以有废气问题,还有盐的问题。目前江苏七洲绿色化工正在上一次性三废处理装置,目前已投入6000万元,预计2013年3月正式竣工,到时会对国内相关企业实行优先开放。

  综上所述,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在我国登记的600多个原药产品中,真正在农药产量、销售额、出口量上都占有很大份额的产品只有几十个,这些品种构成了我国农药工业的基础,它们的市场表现成为了我国农药行业运行情况的风向标。(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段又生 记者 汪洋)

相关新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5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