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
实时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产经分析 >

擅自替商家调价,是一种“霸权”行为

2025-11-13   新华网   文/周强 颜之宏   点击:

  近段时间,“一天被平台调价5次”“中小酒店联名举报OTA平台干预定价”等话题引发热议。

  一边是商家抱怨定价自主权被粗暴剥夺,成本与利润失控;另一边是消费者发现同款商品、同间客房价格忽高忽低,消费体验大打折扣。平台擅自替商家调价的行为,打着“优化供需”的旗号,实则是越界干预经营、损害多方权益的“霸权”操作。

  不管是街边小店、中小酒店,还是线上入驻商家,商品或服务的定价背后有成本核算、服务承诺等多重考量。但现实中,部分平台仗着流量垄断优势,拿“算法优化”等当借口,要么擅自上调售价赚差价,要么强制商家低价促销引流等。更过分的是,有些平台调价后压根不通知商家,导致商家不知情下“亏本卖货”,或是定价虚高丢客源。

  这种越界操作,只会将成本层层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消费者或许能偶尔捡到“低价漏”,但长期来看,商家为弥补平台调价造成的损失,难免会通过降低产品质量、缩减服务内容来平衡成本,最终受损的还是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流量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生意,很多商家高度依赖平台获取客源,不得不忍气吞声接受各类“霸王条款”。但这种“店大欺客”的操作,违背了电子商务法关于“平台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交易价格进行不合理限制”等的规定,更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定价权不是小事。平台本该是搭建供需对接的桥梁,而不是当操控价格的“操盘手”。健康的生态,需要平台守住“服务者”的本分,尊重商家的经营自主权和消费者的知情权。唯有诚信以待,才能筑牢市场信任的根基,实现多方共赢。

扫码投诉

手机扫码

快速投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Copyright © 2002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