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无为而治”的管理价值及其局限性分析

2022-03-06        郭晓靖    点击:

文/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郭晓靖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无为而治”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的本意是顺应自然,听从民意,通过“无为”而达到“治”的目的。几千年来,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深受一些统治者的推崇,随着时光流转,“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也更加丰富,它在人际关系、修身养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为而治”虽然是上层管理理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是,在外在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也会暴露出来。下面,笔者将一一为大家分析“无为而治”的管理价值和局限性。

一、“无为而治”的起源和内涵

“无为而治”是老子(约公元前600年~470年)的治国主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道家创始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生于社会大动荡时期,是时,周室衰微,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老子就社会现实进行了深思,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战乱纷起是统治者“有为”、“乱为”的结果,顺应自然发展和变化规律,保持事物的天性,不人为造作,才能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使得国泰民安。这就是“无为而治”思想的起源。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学说的精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观念,与“道法自然”的价值观是一致的。老子“无为而治”理论中的“无为”对应的是“有为”,老子认为,“有为”就代表着有人做错了,必须要进行管理。“无为”则代表着没有法律,没有错误,不需要管理。老子“无为而治”的根本目的是“治”,

如何才能实现“无为而治”呢?为此,老子专门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措施和办法,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进一步来说,即当政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与百姓之心为心”,心怀天下,坚守初心,不为物化。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为官者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相信和依靠群众的智慧,以人为本,顺天应人,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太平。从某种程度来讲“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它是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的统一和升华,是管理的最佳境界。

二、“无为而治”的管理价值

(一)以人为本,是管理“有为”的前提

有人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干,其实这是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误解。因为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无为”的意义非常丰富。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是什么都不做,他所强调的“无为”实质上是反对违背人的本性,违背自然法则恣意妄为,其根本目的是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使天人和谐统一。老子“无为而治”的前提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其次才是“以无事取天下”。

由此可知,老子主张的是不违背人民群众的意愿去做事,而是要顺应自然而做。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光辉,这也为政府行政管理提供了借鉴意义。

政府肩负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保障民众权益的重任,政府也是民众意志的执行者和权益的捍卫者。要想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民众利益放在首位,以民众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解决民生问题,坚决捍卫民众权益,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清正廉洁的政府

老子认为:“清净为天下正。清者,不求不贪;静者,淡泊无为。”只有清静无为之人才能在思想上达到“少私寡欲”的境界,才有资格执政,才会廉洁奉公。老子将当政者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当政者最为高明,高明到民众感受不到他的管理和存在;第二类是比较好的当政者,人民称赞他,亲近他;第三类是让民众畏惧的当政者,这些人采用的管理手段非常严厉而效果较差,所以让民众感到害怕和忧虑;第四类是最差的当政者,这种人违背民意,残害百姓,导致民众怨声载道。

老子认为,当政者的个人品行、好恶会给整个社会风气都带来影响,君王、政府和官员要效法“道”的无为,从自身做起,廉洁自律,先民后己,想方设法去净化人的思想,这是天下大治的根本。古语有云“心公官必正,行端官必清”,其意指执政者们如果不能不廉洁不公正,根本无法管理民众,社会风气也会污秽不堪。

这句话与老子的理论不谋而合,而要想扫除歪风邪气,为官者必须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还要廉洁自律,遵纪守法。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于廉洁政府建设有深刻的启迪。

十八大报告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十二个字,明确指出了今后党和政府的努力方向,其中,廉洁政府建设是今后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鉴于此,各级政府要以高效、务实、勤政、为民、清廉为准则,提高工作标准和服务质量,努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政府官员则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政绩观,提升法治理念,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做到为政清廉。

(三)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后人将老子的这句话概括为,“世界有四大,即天、地、人、道,其中,道是最大的,比天地大,比人大”。

老子学说中的“道”无声无形,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虽历经沧海桑田却从不改变。老子又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管理学视角来看,老子的意思是,统治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借势、顺势而行。

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在历史上曾经被广泛地用于社会政治实践,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就是汉朝统治者运用黄老思想治理国家的一次成功实践。这也为党和政府的科学管理敲响了警钟:如今,我国已经步入改革深水区,经济发展步伐放缓,贫富差距拉大,敌对势力的侵扰,使之前潜伏的一些社会矛盾都暴露出来。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和社会管理始终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要自觉遵守社会发展规律,正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加快制度与管理体制创新;要端正发展理念,完善管理制度,要以科学的方式将民众组织起来,汇聚民众力量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良性轨道,促使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无为而治”的局限性

(一)“无为而治”不是真正的管理之道

“无为而治”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无为而治”不是真正的为君、治国、管理之道。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在管理上都要以制度为基础,这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关于制度的重要性,《管子·立政》有云:制度名言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白居易如是说:“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无为而治”强调不要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去做事,但是,唯物论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许多矛盾都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民众经不起折腾,和平是发展的根本,但是,很多时候,内忧外患是难以避免的。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所有朝代的所有皇帝在位时,都面临过外部危机四伏、内部暗流涌动的严峻局面。在危机四起的时候,如果当政者本着“不违背事物自然状态”、“不人力强加”的原则,让局势自然发展,根本无法阻止罪恶、战乱的发生,其后果只能是亡国灭种。

也许有人会拿“文景之治”、万历帝30年不理朝政大明朝依然屹立不倒来说事,其实,文景之治也是在汉初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的,不然何来萧随曹随之说。万历帝之所以三十年不上朝照样能“静慑”朝臣,就是因为明代制度完善,制度法令森严,特务人员无孔不入,任何人都不敢妄动。而万历帝无为而治的后果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宦官专权,流寇四起,民不聊生,这也为明朝覆亡埋下了祸根。

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讲,“无为而治”不是真正的管理之道。要想确保国家利益、民众权益不受损害,当政者必须依靠制度、兵力等来维护内容团结,威慑外部敌对势力。

(二)“无为而治”加剧官场黑暗

官员不作为、懒政是官场顽疾,也是公务员队伍中极其常见的一种现象。结合历史可知,官员懒政、不作为行为等古已有之,为此,许多朝代都以严密、严厉的法律对这种行为进行了防范和惩处。即便如此,许多官员依然奉行“懒政哲学”,而“无为而治”就是他们懒政的借口。

如许多没有能力的官员都自诩信奉道家的治国理念,在工作中经常是精神懈怠,消极作为,每有大事要他们做主时他们既不干事、不作为,还不担当。这种人,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说白了就是尸位素餐,无为而治不过是他们搪塞悠悠众口的工具。

此外,还有一些人对“无为而治”的理解就是不要随便打破眼前的局面,要维护局势安稳。为此,在用人他们都是毫无原则,用人只升不降,只求大家一团和气。在办事上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些,只能加重官场贪腐,使得民不聊生。

而官场一团和气,丧失原则,正是我党坚决反对的。习近平同志曾郑重指出:“在原则问题上坚持和负责任,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警惕“无为而治”、“一团和气”的陷阱,恪尽职守,坚守原则,做人有底线,做事有规矩,做一个具有高尚职业信仰和道德规范的人,这样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期望和信任。

(三)“无为而治”会影响部门效率

人是生产力中最有价值的因素,每一个部门和国家都是由人组成的。组织管理、发展和变革,都要关注人的需求。历史用事实告诉我们,人类文明就是从私有制和个体需求开始的。

“无为而治”主张无欲无求,反对因为个人私欲而发起的谋利行为。换而言之,私利驱使下的个人行为,与“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但是,不重视个人需求和私利的管理,统统可以归类为变相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事实证明,这条管理道路是走不通的。

个人需求与私有制一样,并不可耻。因为人是高等生物,每个人都有情感有追求有个性,人也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满足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实行个性化管理,是提高部门管理效率的关键,也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为此,在部门乃至国家管理中,管理者都要关注人的需求,采取激励机制、绩效管理解决、满足被管理者的合理需求,惟其如此,才能汇聚群体智慧和力量,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

由上述可知,“无为而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管理理念,也是一个高深的治世哲学,它形成于特殊的时代,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在历史上,“无为而治”理念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避谈人的欲望和个性需求,所以在现代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中,它也有不适和不足之处。因此,在行政管理中,我们既要看到“无为而治”的参考价值,也要看到他在普世方面的局限性,审时度势,相机而动,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作者简介:郭晓靖,1989年9月,女,河南郑州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