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2021-11-30        文/吕梁学院 陈爱爱    点击:

文/吕梁学院 陈爱爱

行业特色性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有义务和有责任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当下在科技创新的大趋势下,行业特色性高校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形势,结合自身的因素和外部的因素,认清高校自身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强化优势发展,克服劣势的不足,完成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路径的选择,从而实现创新发展和科学规划。本文通过对江苏、山东等省份的地方高校进行研究样本选取,共涉及6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主任3名、副主任6名、中心秘书4名、骨干成员10名,从此次调查中得知目前我国协同创新中心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运行现状,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我国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和论证。

建立行业特色性高校是针对我国高校在新时期进入内涵发展的新形势,是我国实施的重大措施。行业特色性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许多便利条件。在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性高校与协同创新如何相结合,是时下诸多学者们所探讨的话题,无论是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还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行业特色性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教育助力。以下分别从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创新路径、优化路径、突围路径,对高校协同创新路径做出研究和分析。

1.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创新路径

1.1激发协同单位热情

多协同单位人情的充分激发,能促使他们之间平等参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是该中心效率的关键。因此,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带头单位要以责任分担和互惠共赢作为思路,建立以自我驱动为主的发展机制。具体形式方面,通过组织自我发展作为基础,与共建单位进行深度协同。需要认识到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共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获得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是中小企业加入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想法,招募行业高端技术人才,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需要紧跟市场的需求,坚持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具体实施过程中,积极协调双方专家对地方企业的技术需求进行研发和参与,并共同分担研发成分。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需要集中发挥自身智力方面的资源优势,把智力资源转化为中小企的人力资源,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研发和学习能力。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科研成果、科研设备和资源经费方面要共用共享,促使松散的联合组织转为“共同体”,从而激发协同单位的参与热情和提高积极性。

1.2 推动管理体制创新

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管理体制方面也应进行创新。一方面注重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方式多样化,在坚持开放原则的同时,根据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任务和性质不同,持续推进多维度和多方式合作,不能只在形式上追求完备,预防部分参与主体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改变以垂直式为主的管理模式,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高校为主导的大方向上,以表现引领的态度与协同单位积极合作,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高校本身的内设机构,因此,管理方式方面,要积极吸收校外单位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人员,并敢于下放权力给中心的参与主体,进一步扩大协同创新中心的下属平台权限管理;最后,改变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中新是高校内部二级机构的定位,不能将高校内与二级机构相关的人事制度、评价制度以及考核办法直接嫁接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内,应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施行协同创新中心人员的单独考核制度,并给予更多的权限管理,例如人员聘用权和经费等。

1.3 创新一体化运行模式

建立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旨在整合高校内部与外部的优质资源,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又能将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进行有机结合,为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作出贡献。因此,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运行模式方面要着力建设科研、人才、技术方面于一体,将研究、培养、开发进行一体化运行。首先,积极推动科学研究转化技术开发,行业特色性高校的优势是在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科研人物安排方面执行先建立应用研究再开发研究的逻辑链,并集中力量围绕主学科形成主要领域,不断将科研成果转为社会生产潜力。另外,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也要密切与协同主体开展相关创业教育。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也是高校学生开展实训活动和各类专业实验的基地,利用基地,高校学生可组织专业相关联的创业社团;另外,教师们也可以受邀去参加交流活动等,向学生们分享自身的创业经验和经历,同时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还可以去基地与该行业专家进行合作,一起开展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

2. 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优化路径

2.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师资培育

从协同角度来看,国家现象即是人类社会这个系统中协同效应的表现。政策、法律即是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各个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遵循的规则。我国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督、引导以及规范作用,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实施细则,通过以目标作为引领、以责任作为纽带,优化教育顶层设计,形成多形式和多层次以及多主体的“跨界协同”动力和责任机制。

优化高校外部环境,协同过程中受到各方的利益驱动,政府的制度激励和政策引导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共生的关键。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可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搭建相关平台、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并在目标明确下对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培养各个子系统的行为方式、关联方式和运动方式进行引导和规定,在内驱与外引共同作用下为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队伍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支撑。此外,还要完善各方利益驱动,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协同培养建立于各个子系统的需求基础上进行匹配并达成合作期望中的优势互补与共同愿景,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对高校与企业之间需求模式具有导向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应继续完善高校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环境保护,例如,根据变化的形势,在现行法律的基础上修订高校的知识产权条款,同时加大执法的力度,建立司法与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例如美国的《小企业法》和《拜杜法案》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师资队伍营造出有利的外部环境。

2.2整合多方资源优势加强师资培养

当系统从外部环境中获得物质流和能量流时,会由原有的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所以,当行业特色性高校建立起对协同的保障机制,才能维持与形成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的培养模型。各地地方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应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的优势,并通过资源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增强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项目经费和扶持力度,加大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培养的服务能力,从而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鉴于此,结合江苏省此前实施的“特聘教授”和“产业教授”计划,该省每年会设立800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在“特聘教授”和“产业教授”计划下,激发教师活力并产生“鳃鱼效应”。为保障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培育的力度,可通过基金植入的方式,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利于引导和鼓励师资团队的资源整合与发展双循环。所以,政府在设立专项资金的前提下,应以项目拨款的方式为主,科研经费和专利方面的收入以及其它方面如销售服务等方式为辅,引入创投基金,为项目经费的保障提供绿色通道。同时,为达成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培育的协同,还要建设师资库,建立组织协作联盟,发展共同体,在区域中心的前提下由政府牵头对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管理中心进行孵化培育,逐步打造一支由技术专家和企业精英等为结构的师资库,并建立协调会议制度和工作台账制度,政府部门再聘请三方对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的资格进行认定,以建立师资信息平台的实时动态为主,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

3.行业特色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围路径

高校在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培养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协同对象与协同环境等核心要素,在多方参与过程中,有效整合多方的优质资源,建设立体化平台为核心,求同存异,最终形成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的协同培育模型。

3.1统一师资培育机制

跨组织协同受到师资协同培育等各因素影响,在协同过程中具有复杂性的一种线性结构,因此在建设具备协同利益期望的相关组织机构,需搭建师资培养的共享通道和协同平台,从而提升师资培养协同的整体绩效和效率。高校管理层方面应成立领导小组,为师资培养的经费保障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整体决策以及宏观调控,并设立办公室,对具体的计划与方案进行制订,负责师资培养工作的资源协调、组织和实施等各个子系统运行,从而强化职能和增强效率等,建立起分工明确、监督有力和权责一提的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同时,高校还应参照国内外的高水准大学与服务机构的经验,根据各校的不同情况进行人才培养,由相关政府部门培养目标和确定师资标准。

3.2统筹校内外资源

在高校外部资源方面应采取合作共赢和专兼结合的方式,增强培育基地的建设。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培育需构筑在区域中具有核心优势的师资队伍,通过科研管理、学术生产等平台,为高校师资队伍搭建培养基地。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质量是保障行业特色性高校的生命线,通过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合作讲授,不仅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还要培养学者型企业家和企业家型学者,这也是目前的大势所趋。

3.3实施人才队伍梯队的建设

2018年1月,自《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颁发后,分类施策被确定为我国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所以,不同类型的教师实施分类管理,实现人才队伍梯队的建设。针对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基础群体的培养方式上,从角色扮演法、嘉宾访谈和商业游戏等多方面培养侧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素质培养以及能力培养;针对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核心群体培养方式上,以开设高级研修班等方式,采取现场生产与案例教学等方式进行培养,从而全面了解在实际生产中企业的工作特点;针对行业特色性高校师资外围群体培育,应选取校友企业家和校办企业中优秀的管理人员等作为培养,通过与学校项目的深度合作,全面了解高校的科研过程和教学特点,从而提升教育与教学的研究能力。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政府部门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继续深化。为满足新时代发展需要,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行业特色性高校也在这场改革浪潮中被教育部和政府相关部门给予调整,从原来的重复建设和专业窄等弊端调整为行业特色性高校用于消除办学和管理机制上的弊端,有效的促进市场与行业特性性高校紧密结合,实现社会的共进与融合,为行业特色性高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


作者简介:陈爱爱,女,山西省中阳县人,吕梁学院思政部(系)讲师,硕士研究生。

课题:吕梁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改创新项目:思政课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的路径研究(XJJG202113)。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