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把“老家河南”拎在手上 “豫记”5年的任性与成熟

2019-12-31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记者 肖萌 实习记者 聂燕闽/文图    点击:

  好故事要有好的开头,如果把河南本土新媒体平台——豫记,看作一个故事,它的开头算好么?这故事讲了5年,有人为之着迷,有人从未读懂,有人不屑一顾。有些故事从开头便注定结尾,有些则每一章节都充满未知。2014——2019,“豫记”讲到这里,今后又会如何撰写?

\

  豫记要卖货

  以“文化食粮”的姿态再启程

  2019年12月29日上午,第五届“豫记回家”活动在郑州进行,豫记创始人杨桐告诉所有人,“豫记”这个故事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向:“为全球河南人提供文化食粮”,把“老家河南”拎在手上。

  从当初“为全球河南人提供精神食粮”到此时“文化食粮”,豫记有什么变化?如果之前“老家河南”只是从一篇篇文章中引起中原人共鸣,那现在豫记要让这种共鸣有载体,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让每个河南人能感受家的温度。

  豫记开启了“好物计划”,没错,它开始“卖货”了。这个讲了5年“河南乡土故事”的平台,像是换个模样让人们寄情乡愁了。

  一个月前,豫记发布了《每一个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其中说出要卖货的信息——“我们要撕掉原来的标签。我们要以‘文化食粮’的姿态再启程。”文末评论点赞支持声不绝于耳,有人直呼“豫记终于开始卖东西了!”

  12月29日上午,杨桐当众公开这个消息,介绍豫记“好物计划”,也给了所有人故事的答案。有人兴奋,像这结果符合期待已久的预期;有人质疑,这结果与故事开头的初心好像违背;有人担忧,“我们爱它,未来它会不会变得不好!”

\

  “任性”的豫记曾面对生死攸关

  无论哪种态度,杨桐都能理解。“别人的看法”自豫记创立的第一天起就存在。杨桐身上的“毛病”很多,很长一段时间关注者们都认为豫记有情怀,能激发在外河南人的共鸣,但杨桐情怀太重,当饭吃,难长久。

  “这些年我一根筋去做文化内容,其实这个内容是公益性的,是不具备商业属性的内容。你看豫记是公众号也好,是其他也罢,在市场氛围内它像是逆商业化的产物。我坚持5年比较辛苦,也比较笨重。我一直在思考:一是这样做值不值?二是值不值得坚持下去?”杨桐说。

  过去几年,不乏有人帮豫记,直接说就是接济杨桐,为的是让这样一个记录河南乡土人情带有“老家味道”的东西能活下来。杨桐那些年很“任性”,他甚至放言“豫记暂时没考虑去挣钱”,但这话与一个白手起家创业者的身份是绝对矛盾。

  2017年初,记者曾在豫记乔迁之际采访杨桐,那时豫记仍没一条清晰的盈利路子。“深度不够、缺乏互动、潮的太少……”可以看出当时大家对豫记的“批斗”,多还停留在文章层面。杨桐这名创业者的“生死攸关”意识,并不深刻。

  “豫记就是个公众号嘛!”这样的评价杨桐自己恐怕也不少次听到,但任何自媒体创始人都不想自己下定决心坚持的事业被别人定位成“只是公众号”。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与其创始人和掌舵者的思路、性格、习惯密切相关,如果杨桐自己不改变,豫记想有大变化、大突破,很难。

  “生死”之际很快到来,面对“断粮”,杨桐比谁都急。一方面自己是传统媒体记者出身,爱文字,讲情怀,他是好的传播者;另一方面他又必须得挣钱,养家,不管团队大小,他是老板。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可当都出现在杨桐身上,就变成了矛盾。他不想向除了深刻内容之外的东西低头,可也想不到昂头挣钱的方法。那些日子的事实证明,他真的不是运营好手。

  破局天生“矛盾”

  重新审视豫记定位

  去年12月20日,豫记发布文章《三个转型记者的光合作用》,上来就说:“‘度过了妥协阶段’的豫记和他的创始人杨桐……”

  妥协了。从那天起,豫记的故事不再是杨桐一个人来讲,两位新合伙人加入,赵启磊、陈黎明。他们共同发起“光合计划”:培育转型媒体人优秀创业项目。

  光合计划启动,豫记的三人小组成立。新合伙人的加入,在某些方面破了杨桐的“任性”与“矛盾”,最紧要的,就是变现。杨桐喜欢变化,但是人要改变自己却非常难。寻找合作伙伴,把他的短板和不擅长补上去。他说自己在做减法,减掉那些之前困扰、不得不去想的盈利模式,因为团队里有人来帮他考虑了,而且是比他更擅长的人。

  “我就不用在这上面过多的纠结、过多的费心了,我依然不考虑那些商业化的东西,依然专注内容,内容是豫记的招牌,尽管它没办法商业化,但这就是我喜欢做的事,它有自己的调性,我要做的,就是回归内容本身,回归豫记品牌本身。”杨桐说,“光合计划”启动后,意味着豫记真正变得职业化、市场化,方向上迈出了第一步。

  “豫记的‘记’字最早就是指记者,河南籍媒体人共同的乡愁和乡情汇聚;后来指‘记忆’,专注河南人的记忆,文中总是怀旧的东西很多;再后来是‘记录’。”字面含义改变,伴随着豫记文章风格改变,其实也是豫记本身的改变。”王璐自2016年加入豫记,她说豫记之前只记录农村,现在还关注城市,关注河南一切相关;之前注重文字,现在还重视觉,重多元表达。

  豫记的变化首先从公众号的呈现内容下手了,与此同时,伙伴们开始重新审视“精神食粮”这个高远定位。

\

  60多篇胡辣汤稿子

  不如卖出一碗感受故乡

  位于郑州“大玉米”29楼的豫记会议室里,白板上写着“从云端到人间”。意思很明显,云端很美好,但太高太远,人间同样美好,践踏实地,接地气。而豫记就是要从云端到人间,美好的东西不变。

  “我们之前一直提精神,但精神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源于我们生活习惯、方式形成的文化,这种文化再提炼拔高,成为了精神。它的底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器、物。四年来豫记写了一千万字,我们穷尽了所有词汇对河南的厚重进行描述,用户也产生了审美疲劳。什么才能代表河南的文化?怎么样才能把河南的文化变成一种产品、一种商品?我们要让豫记这些有乡愁、有地域归属感、有文化归属感的人能把老家拎在手上,能扛在肩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提出‘豫记好物计划’。”杨桐道出关键。

  豫记基因没变,是把精神变成文化,更加落地、更加生活,曾仅停留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传播关系,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

  听到豫记要“卖货”,大家一片欢呼。“支持的第一个原因是,大家希望豫记要好好活下来,只有活下来才有存在的价值;第二是媒体和文化一样,它如果产生不了流动,产生不了交互,它就变成孤芳自赏、自娱自乐。因此它要找到一种东西去连结更多的人。”杨桐自己举例,豫记写了60多篇胡辣汤的稿子,但不如卖一碗胡辣汤让人在外地也能尝到家乡口味。

  河南好物,率先成了河南文化的载体。近一个月,豫记通过发布文章和小程序“豫记好物”开始“卖货”,从怀菊花到山药,再到胡辣汤。今后,豫记还将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来传递河南好货,用故事的方式,用文字具象化的方式……豫记三位合伙人认识到碎片化对内容行业的冲击,认识到短视频泛娱乐化带来的收益,文字与视频同时进行,传递老家人、事、物同步进行。

  试想一下,远在异国他乡是我们晚上用豫酒招待了好友,睡前再品读一篇故乡文章,早起一碗胡辣汤暖胃,一杯家乡好茶伴随着明媚的一天……这乡情,远比之前强烈许多。

  “不变是魂,变的是姿态。无论怎么变,都是由豫记品牌衍生和孵化出的一系列东西。豫记未来一定是多元和开放的,优质内容是内胆,这些只会不断加固。”杨桐不担心被质疑,因为豫记的文化基因没变,只是生产和传播方式变了。

  伙伴们愿弥补起杨桐的不足

  “因爱而归 豫记回家”,12月28日,80多名全球各地豫记成员回到河南,最远的来自德国法兰克福,这些游子从河南走出,有些很久没回家了。

  “豫记回家”的主题一直延续,而这次“回家”有些不同。“今年回家,要让大家为家乡说点话、做点事,为家乡代言。原来他们回来是没任务的,现在回家是有任务的,每人推荐一个家乡的特产,每人都要做家乡的代言。”杨桐说。

  豫满全球董事长刘向阳参加了今年活动,他是豫记多年“粉丝”,也是杨桐的好兄长。他曾经比喻杨桐是“捧着金饭碗要饭”,他也直言,豫记定位精神食粮,没人敢消费。

  “现在豫记改为文化食粮,河南是文化大省,铁棍山药、怀菊花、胡辣汤……都有文化。单说文化这个东西还有些虚,如果不落到产品上文化怎么体现呢?产品要附上文化概念才有更大价值。”刘向阳说,附有文化的产品通过豫记的特性传递,是能产生价值的。

  刘向阳也看好豫记向短视频方面进军,“越来越需要这种直观的感受,短视频应是豫记一部分,它能打造河南各地产品,把文化基因和产品结合起来的短视频就有意思了,我看好这个趋势。大家都是河南人,杨桐搭了平台,我们能做点贡献,在他所欠缺的地方给他弥补。杨桐不但有情怀,关键他坚守,豫记的团队成员不多,但很能干有激情,不怎么挣钱但大家都还坚持,我相信豫记一定能做出来。”

\

  5年“任性”与“成熟”

  是时候检验内容的转化能力

  “万物得其本者生”,世间万物如果保住根本就能生长。不管豫记和杨桐怎么变,就像他自己说的,“根”未变。

  杨桐还是“任性”的,他朋友圈中写到“脚下有泥,才有温度;心中有光,才有灵魂。”这位曾经的传统媒体人还是要坚持曾经的自己。杨桐还是“矛盾”的,只是一些“矛盾”由于其他伙伴的加入、更多人的弥补,转换了。

  但5年的创业也让杨桐“成熟了”,曾一味只顾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到如今去考虑团队,考虑故乡,考虑产品甚至厂家,他的责任感更多了。

  用5年的创业时间来“长大”,不知道杨桐是否认为太慢?不过在这个满世界创业的时代,有数据表明,中国中小企业寿命不过2.5年,若这样看来,豫记能好好地活下来,并且未来会更好,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优质的内容在任何一种形态下都是稀缺的,新年来了,杨桐认为:“现在,是考验优质内容转化能力的时候了。”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