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2019年你会为焦虑买单吗?

2019-01-17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梅岭    点击:

  前不久,2018年支付宝账单出炉,很多朋友在朋友圈里晒了照片,看完账单之后,都觉得自己这一年过得还不错,就是在看看余额,又有点开始怀疑人生。

  最近一年,焦虑这个词更多的被人们提到甚至有点放大,并且影响到了各个年龄阶层。

  跨年演讲完的罗振宇惹来了一波骂声,随之而来是一场关于骗局以及焦虑的讨论。在网上以及各个自媒体上,关于罗振宇以及知识付费的讨论仍在继续。

  有人在分析焦虑,有人在探讨知识,有人在跟风黑下忙着评论,也有人停下来思考,到底在现今这个时代里,知识对于每个人的帮助到底需要有个标准去衡量还是只是满足每个人的精神需求。

  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能回到现实中。

是什么让你变得焦虑

  去年底,一则新闻说现在参加工作的90后,他们背的负债就平均达到了12万,而他们的平均月收入却只有六千多,负债是他们月收入的近20倍。

  据汇丰银行最近调查显示,中国90后一代人的债务与收入比达到令人吃惊的1850%,该群体欠各种贷款机构和信用卡发行机构的人均债务超过17433美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而据美国上市的一家金融贷款平台数据显示,中国申请消费贷款者中约85%是1980年后出生:24%是80后,7%是85后,37%是90后,12%是95后,4%是00后。

  超前消费以及各种贷让中国90后一代人债务缠身。而随着社会生活与阶层分布剧烈变动,年轻人在成长与工作环境中,同样也会面对严重的身份焦虑以及向上流动的渴望。

  在北京工作3年多的小胡从事编辑的工作,此前在工作在南方的一座城市,并且贷款购买了一套房子,快30岁的他至今单身,尽管此前被家里人一催再催,但是在感情上仍然没有任何进展。每天的工作也并不是遂心如愿,工资基本除了还贷和租房也所剩无几。

  广州工作的袁女士也时常感到焦虑,作为一名马上快30岁的已婚未孕妇女,有点不太敢生孩子,害怕工作丢了。在消费上,袁女士讨厌便宜的东西,但贵的又消费不起。不过说起如何消除焦虑,袁女士觉得最直接的方式还是买买买。

  袁女士此前做会计的工作,尽管是专业毕业,但觉得做这个自己实在并不擅长。后来转行去了一家杂志社,对她这样的上班族来讲,其实来自工作上的焦虑更多,不仅仅是从她目前的职业选择,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发展规划都需要重新定位和认识。

  中国妈妈这个群体应该算是中国目前最焦虑的一群人,中国家庭似乎也正在逐渐成为焦虑式的家庭,每个家庭的父母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

  北京丰台上班的的马女士每天经常给老公发一些育儿分享,她说两人有时总不在一个节奏上,特别是对待孩子教育上,马女士看着跟她孩子同龄的小朋友都学这学那,在看自己的孩子每天上完幼儿园经常就是看动画片,她觉得应该调整下。

  为此,一到周末,马女士和老公带着孩子参加各种试听课,同时自己也在充电。马女士的焦虑情绪同样影响到做程序员的老公刘先生,因为经常加班,刘先生很少陪伴孩子,只能利用周末休息,但时间少之又少。

  刘先生面临的状况是他所在的公司有消息说不发年终奖,对于他这样一个996工作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坏的消息,刘先生考虑如果不发年终奖,过了年可能要换一家别的公司上班。

  马女士的朋友王女士最近也在焦虑,她不到4岁的女儿去年9月上的幼儿园,还不到半年,可是她觉得在幼儿园什么都没学到,同样是跟同龄的小朋友比,觉得还是有差距,所以王女士考虑是不是给孩子要换个幼儿园。

  不仅仅是年青一代,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而言,面对着事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焦虑”成为生活不幸福的一大原因。究其根本,焦虑的来源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职场,二是财富,三是健康,四是子女教育。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对这4个问题,而焦虑的人之所以焦虑,并非由于事情本身,而是他们要么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要么没有对现状作出改变,才会让焦虑情绪不断地蔓延。

  焦虑,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情绪,当我们面对未知的危险,这种情绪就会作出提示,提醒我们作出反应以改变危险的处境。在心理学中,健康的焦虑感(包括担忧、谨慎和警惕)是一种恩赐,它可以帮助人们抵挡危险,保护生命,意识到那些可以改变的“不好”事物。

  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博士认为,单纯的人与事并不会使人感到焦虑,不切实际的期望才是造成那些不必要焦虑感的原因。

你会为焦虑付费吗?

  有人说,知识付费是在为你的焦虑买单?但它真的能消除焦虑吗?

  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越是被驱动,越是容易克服人性的弱点。反过来,越是自发和主动,越难以坚持,如懒惰。作为自发主动的知识付费,同样存在此类问题。

  企鹅智酷曾做过一份调查数据,知识付费用户对已购付费内容的满意程度仅有38%,将近一半的用户对于已购的付费内容不满意,认为其与互联网上的免费内容几乎无差别。

  显然,大多数的人为知识付费并没有消除用户的焦虑感,与其说买的是知识,不如说是为自己寻求一个心理安慰或获得感。

  在今天,年轻人的消费内容并不是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而更多的是兴趣、爱好与服务,年轻人在消费这些产品时,除了得到它实际的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身份感。

  90后已经没有吃穿的压力,没有老一辈的那种保守心理,在消费观念上比较开放,不为吃喝发愁,他们更多的是新时期消费观念,消费比较大胆。比如,更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消费有机食品或者办健身卡,从而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

  不过,年轻人借钱消费是越来越容易了,有些自控力弱的人越来越上瘾,甚至已超过了自己的偿还能力。提前消费,借钱购物虽然很爽,但还钱还得靠自己。

  这时候,倘若还不上钱,那么焦虑又来了。

  有媒体极端的认为年轻人的负债消费正在“带领整个国家走向危机”。而支付宝年度账单的发布,无疑让很多人担心,年轻人强烈而不加节制的消费欲望,会对经济发展与社会道德造成极坏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文章开始报道焦虑、分析焦虑以及消费焦虑,还有因焦虑催生的焦虑市场刺激着一批批焦虑者。对于个人来说,很多时候,如果不清楚用货币换来的商品或服务是不是想要得到的东西,那就会变得可怕。

  人民日报曾在2018年4月份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焦虑,在一些爆款文章中,制造焦虑就可以撬动流量,催生焦虑也就成了一门生意。从“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到“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看到未来的日子”,从“人到中年,职场半坡”到“时代抛弃你时,一声再见都不会说”,总结这类文章的共性就会发现,一个博尽眼球的标题、几个似是而非的故事、一个以偏概全的结论,就构成了一篇牵动无数人神经的爆款。只不过,助长焦虑而不疏解情绪,渲染紧张而不顾及感受,以传递正能量为名却行释放负能量之实,读者恐怕没有多少收获,也谈不上什么感悟。

  所以,不用过度焦虑,因为大多数人并不能完全消除它,还是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毕竟,生活总在继续。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