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017-05-12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姜子尘    点击:

  2月24日,福建晋江市子江中学的一则通知截图在某论坛上走红。笔者有幸看到了其中的一些“内涵”,从这一则想学生家长的微信让通知的内容可以看到,“近期校园中攀比之风渐长,‘学生不比学习却比鞋子’,甚至有学生要求家长购买昂贵的进口鞋。为了防止攀比行为蔓延,弘扬勤俭节约美德,该通知要求该年级的学生不得穿进口鞋进入校园。

  该学校的通知禁止学生穿“进口鞋”,其实说白了就是不让孩子穿价格昂贵的鞋。这是因为学校的领导发现学生之间攀比之风盛行,而且还有蔓延不断膨胀的趋势,学校想通过禁穿“进口鞋”来刹住这种不良风气,这初衷没有问题。可就因学生攀比鞋子,就直接的禁穿“进口鞋”,这“板子”是不是有些武断呢?或许是真的是以偏概全,一点盖面了。而且在学校的这种知情达理的地方,采用这种简单而粗暴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是不是有些不好看呢?还有,如此通知真的能防止攀比行为蔓延,弘扬勤俭节约美德吗?恐怕谁也吃不准。

  而现在,论坛上,禁穿“进口鞋”的通知也确实引起了极大争议和反响,对“进口鞋”的禁令是不是有“一刀切”的倾向?因为贵鞋的概念在“国产”和“进口”之间,其实我们也知道,有些进口鞋也未必比国产鞋贵到哪里去,而且有些反而比国产鞋便宜很多,而且做工用料也一样扎实。如今的区分度已经不大。虽然现在学校方面解释“进口鞋”的通知非“禁令”,只是一个倡议,但真正的倡议需要明确“不得穿”“不允许”这些字眼吗?

  学校还表示,目前只有个别的学生对此有看法,没有按要求执行。试问,一个倡议实质就是“鼓励和提倡”,又何必如此在意学生的不同意见和不执行的行为?如此看,这样冠冕堂皇的倡议肯定是带有强制性的,如果有哪位学生不穿肯定是得到班主任的严厉呵斥。这样看来,禁穿“进口鞋”的通知本身模糊而且有异议,那其所谓的现实效果便更堪忧了。

  即使其是一个纯粹的倡议,但是要知道,攀比之风绝不局限于某一个事物。今天提倡不要穿“进口鞋”等昂贵的鞋,明天贵手表、贵文具、贵眼镜和贵书包又会都冒出来,到时候再怎么办?再一个一个的去倡议?甚至是禁止?恐怕过于繁琐,也不现实。如果出一个统一的倡议,内容就是不提倡学生使用昂贵的东西。但那样又有些过于笼统,倡议本身的权威性又得不到保证,而如果真的禁止又会酝酿新一轮不满情绪和社会争议。也就是说,无论怎么样,最后还是免不了“空吆喝”一场。穿进口鞋只是一种表象,是一种消费观的外在表露,如果只是这样根除这种现象,没有真正的解决掉学生的根本性的合理消费观,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这些倡议、禁令都没用,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都没触碰到盲目、过度攀比的乱象,不是触碰之后毫无痛感,就是根本没有触碰的可能性。而盲目、过度攀比乱象的根源是学生的“意识”问题,往大了说,板子就得打在学生的“价值观”上,往小了说,板子就得打在学生的“攀比观”上。这便是学校方面需要花心思,并且也应该花心思的“症结”所在。

  所以说,与其禁穿“进口鞋”,惹出那么多乱子,还不如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攀比观”也是理所应当之事,而把心思放在禁止学生穿戴一些具体的东西上,反而是把管理的手伸得太长了。

  当然, 学校无奈选择“倡议式”的禁令,可能也有培养学生“正确攀比观”吃力的原因在。这其实无妨,首先要认识到学生青春期爱“显摆”的正常现象,只要使其在可控范围内就可以。而具体方法,就要“反客为主”,“敢于借鉴”。说白了就是要主动研究学生攀比之风形成的原因,和家长做好沟通,再去借鉴那些影响学生攀比观的事物的引导模式,将正确攀比观的内核套用在这一模式里。如此慢慢来,将所谓的“吃力感”消解,让学生攀比奢侈变成攀比学习、品质和能力等方面,“正确攀比观”也就如期而至。

  而学校在树立学生的正确消费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乐观消费主义,消费目的更强调追求快乐和自己的一部分虚荣,而非传统的“成就感”。

  2.消费中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对关系消费、情感消费关注度降低。

  3.重品牌,重时尚,并愿意为此付费,对低价产品的解读不再是“划算”,而是“不够档次”。经营者应当针对“80后”消费特征制定相应的策略,突出“享受生活”“个人价值实现”“品质、档次”等。

  而学生时代的消费心理是在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消费者心理受到消费环境、消费引导、消费者购物场所以及个人因素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为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称为消费者行为。

  1、天生逆反,寻求独立: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过多的呵护反倒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他们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其他人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不愿意去关心别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立的。可见在这一代人身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

  2、喜欢新鲜,追求刺激:80后一代讨厌墨守成规,喜欢多变、刺激和新颖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新产品,但忠诚度一般不高,习惯将各种品牌换来换去,因为他们是在海量广告的浸泡中长大,遭受产品和各式信息的缠绕,但是,他们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同时,也擅用搜索工具寻找答案。作为不少消费领域的消费先锋,80后一代更注重品质,他们追求时尚,倡导个性,价格不是80后一代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有很强烈的消费冲动。

  3、注重个性,追逐时尚:这一代的青年人,成长于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发展时期,生活水平较上一辈也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独立、自我的个性特点。他们打破了“计划”时不变的“蓝色”、“绿色”,不满足于标准化、模式化,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他们认为“我就是我”,“Nothing is impossible”,“just do it”,崇尚个性化,风格化的价值观念,于是需求变得多样化,消费变得复杂化,一切都因为“我”有“我”的特定需求和消费欲望。“我”产品只属于“我”,他们带有“我”的情感色彩和特定的选择价值,能够体现“我”的消费品位,消费文化和消费追求。而整个的消费过程也带有了极度的自我VIP化,甚至每一个“我”都可以成为商家的一个细分市场。

  4、感性冲动,超前消费:新一代的青年,由于从小处于家庭的核心,在成长中备受关注,形成了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并有很强的敏感性,因此,在消费中崇尚属于自我的消费选择——“我的选择我喜欢”。而这种选择同时又大都带有强烈的自身情绪因素影响,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受影响的弹性很大,尤其当感官受到广告传媒、促销人员、价格折扣、外部环境、群体消费趋向等等各种因素,或其综合作用影响时,其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感性化、冲动化,期望借此来体现自身的独特,消费的重点有时甚至脱离商品本身,热衷于其衍生的各种附加价值。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消费类型已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与发展型”转变,尽量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超前消费被大学生们广泛认可。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