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评论 >

新能源车电池“非标”成问题

2022-11-14   中国质量万里行   高之良   点击: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市场渗透率接近30%,还有70%的发展空间,已从导入期进入成长期,行业发展重点转向消费者需求和体验提升,电池仍是市场关注焦点。在续航能力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弥补充电换电消费体验短板,是消费者的期待,“换电模式”是新能源车下一步发展趋势,而其中电池标准能否统一的问题,是关键中的关键。

  政策支持 车企布局

  换电模式最早来自2007年以色列人首先提出“车电分离”,简单说就是:用户从厂家购买新能源车,但电池则由第三方商家持有,向用户提供电池租赁、充电和更换电池服务,并以驾驶里程数为基础收取月租费。与充电相比,这种方式在缩短补能时间、提升安全性、降低购车成本、减少二手车残值率等方面有独特优势。一句话,换电模式高效、安全、经济。对此,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明确支持和引导。

  2020年,换电站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新基建的七大重要领域之一。今年3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要“加快构建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推进纯电动汽车车载换电系统、换电通用平台、换电电池包等标准制定”。4月23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称支持“车电分离”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

  受政策以及市场快速发展的驱动,国内车企开始对此布局。近日,上汽集团披露,与宁德时代合作的首款“车电分离”新能源电动汽车将在10月底交付。而包括蔚来、北汽、吉利等在内的整车企业,也迅即选择与电池企业联手。中信证券预测,2022年换电站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新增换电站数量将超3000座;预计到2025年行业当年新增有望超过1万座,对应设备投资额和换电行业运营收入将达到千亿元。

  非标电池成为市场阻点

  以往的经验表明,当市场迎来一个新的“风口”时,八仙过海的各路投资者,在各展其能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各种问题。“车电分离”的重复建设,特别是不同车型电池的互不兼容问题,即电池的标准化问题,最为突出。

  乘用车有轿车、SUV、MPV不同种类,包括微、小、紧凑、中、中大型不同车型级别,车身尺寸不同、续航需求不同、价格也有不同,电池包尺寸、电池包接插件、电池材料、能量密度各异。也就是说,车企之间的电池技术、标准和规格迥然,各家电池标准并不统一。从现实的角度看,由于国内新能源汽车都是重量级资本投入,竞争激烈,各大厂商都力图占据市场主动,都想拥有自己的产品标准,所以,目前情况下主张甚至强制统一标准,要求不同企业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恐怕会有相当阻力,并且与提倡鼓励创新争先,也有一定矛盾。因此,短期内要使新能源车电池统一型号标准,可能会与手机、电脑等产品经历过的初级阶段一样,会有一个自然淘汰的市场过程。

  政策推动加上资本涌入,换电模式前景明朗,瓶颈在电池标准如何统一,以及何时能统一,否则大家依然都受影响。这需要政策与市场共同发酵的时间过程,需要投资者有耐力,也需要消费者有耐心。

扫码投诉

我 要 投 诉

手机扫码

快速投诉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