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中国的经济学家为何“什么都懂”

2014-10-08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朱尼    点击:

  经济学家应该是“专才”还是“通才”?

  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学家是理所当然的主角,他们不仅知道中国要向何处去,也懂得市场,精通赚钱术,还知道什么叫幸福,什么叫哲学,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信仰。当然,也知道中国的房价可能会大跌,或者可能还要上涨20年。他们还当然地知道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的来龙去脉,甚至开始懂得中国人的精神向往。

  经济学家是我们当今社会的理财顾问,精神导师甚至梦想依靠,他们的声音无处不在,他们是这个社会的“通才”,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他们已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枢神经,驾驭着时代的马车飞奔前行。

  “通才”也叫“复合型人才”或“综合型人才”,实际上是社会特定阶段的产物,多发生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的初始阶段,就像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学教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甚至音乐、英文的画画,都要会上几招。还有点像新中国建国初期,也需要大家转型,因此“文武全才”的人也很多。目前中国社会“通才”多,实际上也从这一方面证明:我们的社会,虽然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但仍属“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即“通才”越多,社会发展越属初级;反过来,专业人才越多,社会分工越细,说明现代化程度越高。这似乎是常识。

  三十年前,中国经济开始“市场化”的初期,我们的经济学家担当着中国社会“教师爷”的重要角色,他们理论清晰,观点鲜明,指导具体,并且术业有专攻,赢得全社会的信任,其代表人物吴敬琏“吴市场”、厉以宁“厉股份”、钟朋荣“钟投资”等,还有曾被誉为“京城四少”的青年经济学家,等等吧。这些代表人物以各自的专长为国家和社会所信任和拥戴,可以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可眼下,我们的许多经济学家,老的老去了,新的在哪里?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犹如大浪淘沙,湮没淘汰了很多曾经的“主流”学者,这也是正常的。问题是新的一代经济学者在哪里?他们又在谈什么?

  有人说,新的经济学家都在“金融圈子”里,但是,他们似乎更像是某个项目的操盘手,虽然表现专业,但宏观概念并不十分清晰,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和关注度似乎也并不强烈。并不像上一代经济学家那样有更强烈一些的家国情怀。当然,这都是给人的外在印象,在这个社会利益集团化趋势更明显的当下,你并不能太指望一个经济学家“为人民说话”,但也正是这一点,我们的社会除了自封的这个家那个家以外,已经没有了“大家”,而只有所谓的“专家”。他们不是“通才”,而是一心一意的“专才”,可是,在新的转型期到来的节点上,我们的社会,倒是应该希望有更多的“通才”,他们不仅通晓如何赚钱给集团,更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申明大义,成为兼顾精神文明的社会导师。吴敬琏现在关心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腐败问题,研究的不是“自由经济与市场”,而是“裙带资本主义”。当然,这也是一种市场,只不过不是吴先生的研究初衷。他的意思是,不解决别的问题,“真正的市场”将不会发生作用。吴先生现在是“通才”,因为已不能“专才”。你不能怪他“不务正业”。

  张维迎都在谈“信仰”了。

  实际上“专才”多了,社会才更进一步地发展。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