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汽车三包为何出台艰难

2011-11-03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中元    点击:

    种种法规在遇到车市的具体问题和现象时,往往难以奏效,究其原因,恐怕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不由得让人想起《水浒》中直言者李逵的一句名言:若条例依得,天下不乱了。

    汽车三包的出台,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已处在征求公众意见的阶段。对于该项规定是否能出台以及出台后的实际效果,迟疑者多,欢呼者亦有。不管是作为一方的消费者还是作为另一方的厂家和经销商,面对内容并不完善合理的规定,都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而赞成者则是抱着“有比没有强”的观念,将此次可能出台的规定看作一个起码的开始。

    汽车那些事,无需多说,随着中国的车一天天多起来,不管是纸面上还是实际中,“汽车社会”这个名词已经不可逃避,但汽车市场背面,侧面乃至明面上的事还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投诉量居高不下自不必说,有些潜规则甚至已经登堂入室,成为无所顾忌的条条框框。汽车市场,堪比股市。而种种法规在遇到车市的具体问题和现象时,往往难以奏效,究其原因,恐怕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不由得让人想起《水浒》中直言者李逵的一句名言:若条例依得,天下不乱了。天下不敢妄言,但条例在车市中发挥作用有限的确是事实。

    回头看三包,之所以质疑者多,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规定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可操作性,以及人们对规定能否落到实处的怀疑。现阶段的法制社会建设固然已进步良多,但在诸多方面,还保留着权力社会的影子。厂商比消费者拥有更多的权利,有关系的消费者比没关系的消费者拥有更多的权利,强硬的投诉者比善懦的投诉者拥有更多的权利可能。谁拥有更多的资源,谁就拥有更大的权利,就能拥有更大的造福权或者支配权。

    在这种模式下,多数法规在解决汽车市场的问题上,都难免遇到瓶颈。消费者对于法规能否为自己争取到合理的权利抱怀疑态度。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价值不菲的汽车,卖给你,哪有那么容易再把钱吐出来。这就是中国式的思维,也可以说是如今中国社会的无奈思维。整体环境造成的无奈思维和信心缺失不光左右着现下车市的怪现象,也对可能到来的改变起着抵触作用。

    三包,至少从字面上看,是有利于消费者的,但由于操作不力和信心不足,这种制度的变化恐怕难以引起共鸣和改变。但事情总要有个开始,大范围艰难争论和博弈的背后,范围更小但效能更大的争论和博弈可能同样激烈。制度的阻碍并不能等同于制度的无用,像法国电影《B13区》里那个警察的名言一样:只要成了法律,就有我这样的傻瓜来确保它得到执行。傻瓜总是有的,制度只要确定下来,也总是有用的。类似欧美国家健全的制度而引领的健康车市,就是个例子。欧美国家同样经历过市场的乱象,同样在法规与现实,权利与制度之间摇摆斗争,但时至今日,类似三包之类的规定不仅是写在纸上,更是深深刻入社会大众的心里。出现问题,推诿耍赖的不能说没有,但相比于遵纪守法的大多数来说,毕竟寥寥。

    面对可能到来的三包,不屑一顾或者期望过度恐怕都不合适,就此项规定的实际效用来做衡量,认清规定中的问题,结合市场特点和经验加以调整。既不抱残守缺,又不急于求成,在现有的社会特点下,能做多少是多少,可能较为合适。但这并非“问题与主义”之争,而是两者都需要。

    更进一步来说,受困于消费者信心不足的整个消费市场,需要受到切实可行且执行到位的法规的保护。提振信心,净化环境,确保一步步的良性调整能够实施,到时再说三包,认同感会更充分,推动力也更高。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