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产经分析 >

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2022-02-16   中国质量万里行   柯凌云   点击:

  文/柯凌云(中共黄石市委党校)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治理有效根本就是整合乡村中各类组织的力量,不断构建起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从而达到乡村善治的目标。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也是乡村振兴的保障。笔者现以D市M乡镇实践为例,与读者共同探讨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途径。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四项举措”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一是建强基层组织。通过选优配强村“两委”领导干部特别是村支书,分级分批加强村“两委”领导干部的集中轮训,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成立了村庄董事会,将政治上先进的农村党员干事、经济上领先的农民致富能手、德高望重的农村社区管理先进力量等推荐入乡村董事会,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社会凝聚力明显提高。

  二是发挥理事会作用。健全了乡村董事会的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基础党的建设、产业、乡村工程建设、社会发展新风、司法协调、公共服务产品生活”等“六进董事会”工程建设,使乡村董事会变成了乡村管理的主力军。今年以来,累计化解各类群众矛盾纠纷437件,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三是深化“三个中心”建设。加强乡镇服务中心建设,依托镇党群服务站,“互联网+监督”平台和“12345”公共服务热线,让群众成为监督主体,今年以来共受理各类事项765件,办结759件,办结率达99%以上。强化基础综治中心建设,融合基层政法、信访、行政司法、军人事务等部门,以促进人民群众协调、行政部门协调、司法机关协调的“三调”为一体,有效解决了过去“力量分散、人少事多、任务重”的难题。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极发挥“一约四会”的功能,主动引领群众移风易俗,先后建立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明实践服务中心393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880余场次,服务群众15.6万余名。

  四是积极倡导文明乡风。以开展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契机,积极推动全省新时期社会主义文明实践中心的试点建设,镇镇办起文明实践所、村村建起文明实践站,D市作为试点县市唯一代表,在全国大会作交流发言。深入展开“十星星文明户”、“十佳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新乡贤”等创评活动,涌现出“中国好人”陈彦珍、汪学东等一批社会先进典范、楷模好人,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初步形成。

  (二)“三个抓手”提升乡村组织效能

  一是立足村庄小阵地,做足党建大文章。根据中国农村的基层实践,重点突出“两个互动”,即:党的领导工作与农民群众自治良性互动、党员干部发展工作与董事会组成人员选举工作良性互动,把乡村的优秀人才培训成理事会成员,把先进理事会成员培训成共产党员,把党员理事会成员推选到村两委班子成员,同时鼓励退休干部和无职党员竞选理事会长。

  二是构建自治机制,激活农村大建设。通过构建自治平台,实现了两大改变。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村组自治”模式,以自然湾为主体,建立若干利益趋同村庄,构建符合当前实际的村党组织加村委会、农户、村庄理事会“1+3”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改变村庄治理决策机制,围绕村庄建设事项,村庄理事会研究形成初步方案,由村“两委”结合群众诉求、理事会的安排方案以及“村两委”年度工作安排,统筹考虑安排理事会组织群众予以实施。2016年至今,M乡镇村理事会积极引导农户建设文明礼堂、群众文明活动广场、建设门口塘、硬化路面、架设路灯、水渠清淤改造、对荒山植树绿化等工作,共投资1804万元,其中村民筹资、各界人士捐资988.3万元,政府奖补资金815.7万元,村容村貌取得了很大变化,

  三是完善激励小机制,营造共建大氛围。一方面,注重运用价值激励法,通过定期考核奖励“十佳理事会”和“十大董事会长(员)”。另外,通过合理运用物质奖励办法,严格遵循理事会项目申报——村二委批准——村公所统筹资金安排的正常程序,形成了村公益事业以奖代补的政策机制,并对积极参与村庄各项事务的村民给予一定生活物质奖励。

  二、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现存问题分析

  (一)农村党员结构亟待优化。农村能人和城市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乡村社会公共服务缺乏后继支撑。主要表现:一是农村党员结构不优,老龄化严重。据调研,某乡镇50岁以上的接近一半,且素质偏低,学历水平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二是村干部后继乏人,村“两委”的换届选举多半是“矮子里面选将军”,年龄偏大、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二)党组织凝聚力亟待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包含两项功能,一是政治功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二是社会功能,利益整合,服务管理。但调研发现,乡村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着不规范,甚至凭自己主观意愿的情况。另外,由于部分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缺乏群众互信基础,导致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松软情况。

  (三)党员先锋意识亟待提升。一方面,部分党员虽有心为群众出力,却苦于缺少有效载体和渠道,因而出现了“有人才难施展、干事缺平台”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党员几乎完全将自己和普通群众看齐。

  (四)村小组服务效率亟待改善。目前,农村基层自治为“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的架构。以M乡镇为例,200多位村民小组长,要服务全镇4万多村民,极大降低了村民自治组织工作效率。

  (五)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动力不足。家在农村,拼搏在城市,组织村民参加村庄管理和乡村建设有难度,导致村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不高。

  三、建立乡村组织振兴长效机制探析

  探寻乡村振兴之路,既要狠抓改革创新,又要高度重视“人”的问题。

  (一)明确改革目标。乡村发展靠党建引导,村级管理也要以党建破题。要明确改革创新四大目标,即重组民心民力、推动村民参与、减轻基层压力、构建和谐乡村。

  凝聚民心民力。人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因素,特别是要选对选准村“领头人”,村支部党委书记是村子经济发展的“主心骨”和“领班人”,对村支部党委书记的选择建议注意三点:一是在政治上靠得住,能坚决贯彻、全面执行党的道路、方向、政策措施;二是在岗位上有本事高,要有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真本事和实干精神;三是在作风上过得硬,能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时时放在首位。只有村支书用人为本、担当责任、担当作为,就会用责任促进担当,用有为推动作为。

  推动村民参与。通过搭建村民自治平台,建立激励机制,树立正确导向。引入农户集体参与管理,在村级协调议事中“唱主角”,通过基层民主协商,制定修订村规民约,实现村民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变,逐步形成“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村民自己管”的良好局面,为实现村庄复兴战略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减轻基层压力。针对村政公共事务管理矛盾和问题,依托已建立的农民代表大会、农民代表协商议事会、农民座谈会、农民座谈会、农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民主协商新渠道,帮助村民与村“两委”有效沟通交流。借助村级群众自治平台,在基层组织和村庄中间搭建一个“连心桥”,逐步做到三事分流(私事不出庄、小事不出会、大事不出村),把基层组织精力投入到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二)创新治理格局。乡村组织振兴工作绝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而是要充分尊重当地实际,结合当地群众诉求进行创新改革。

  搭好台,解决干事创业平台问题。一是顺应民情,科学界定地方自治单元。根据“因地制宜、有利发展、群众自愿、便于组织、尊重习惯、规模适度”的原则,首先由村“两委”领导深入征询农户意愿,其次以自然湾为主导,形成了若干利益趋同村庄的形成实施方案,再组织村民代表大会开展商议,并报请乡政府批准后执行,最后报市民政部门备案,按照此流程步骤为干事创业搭建有利平台。二是组织把关,依法搭建自治平台。重新规划村落之后,在广泛征询党员和农户意见基础上,讨论、谋划和提出村落委员会组建实施方案。各组的户代表以“一户一票”方法,就是否组建村庄理事会一事开展了民主选举,在征求三分之二以上户代表的同意后,村二委一致同意组建村民理事会。

  选好人,解决干事创业人才问题。明确参选村庄理事会成员要资格条件,按照为人正直、有奉献精神、愿意为群众服务、有威望有能力的标准,通过“一户一票”依法选举理事会成员。要完善“一个核心、双线合力、三级管理”的党组织管理体系,即以村党小组为核心,以党员干部与村民双线合力,党小组、村民理事会、村委会三层管理的农村党组织结构,推进基层党组织全覆盖。

  建好制,规范乡村组织运作机制。目前, M乡镇村民委员会运作制度主要分为村民委员会议事规则,“两会三公示一汇报”制等制度,确保乡村组织的运作机制畅通。如,村民委员会议事规则规定:以党的道路、方向、政策措施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一级党委政府的决策确定为基础,遵循民主集中制、求真务实、少数服从多数三大原则,集体协商、讨论村里的所有事情。

  加强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从履职情况与监管目标出发,将着重放在政府监管是否尊重人民群众意志,以及是否依照“两会三公开一报告”的管理办法规范工作;加强了对理事会等公益性投资机构的监督;推行“阳光运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公示。从满意度测评来看,一年测评满意率达不到50%的,限期整改;连续两年测评满意率达不到50%的村庄理事会要进行改选,理事会成员免除职务。

  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三点建议

  (一)引回“能人”。近年,中国农业市场空心化、中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等现象越来越突出。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要明确引才对象,加强分类引导,对有意向在乡村兴业的农民企业家、乡村能人、一技之长的退伍军人等,分类引导其流转耕地种植、兴办实业、发展特色产业等。从组织干部培养的角度看,把“德、能、勤、绩、廉”作为考核指标,在致富能人、返乡大学生、复员军人等群体中,推选到村支部主要岗位上锻炼,确保后继有人。

  (二)用好“贤人”。进入新时期,地方乡贤也被赋予了全新的社会责任,尤其对于提升地方乡风民俗、传承诗书礼仪、绽放道德光辉、修复乡土记忆、凝聚乡愁文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培养和选树新乡贤队伍,建立健全引入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尤其在创业扶持、特殊补贴、子女教育及住房医疗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通过建立新乡贤的工作平台,签署合同,授予称号及奖励,并组织列席地方政府部门的有关座谈会,引导其广开言路、积极参与建言奉献,并定时地开展联谊社会活动,使其感受到基层党委和政府的真诚态度,激发其为家乡做出更大贡献的热情和动力。

  (三)培育“新人”。产业农民,合作社的领军人才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式。在全产业链上,建设现代农业田间学校、农村人才创新孵化基地等培养载体,建立一批适合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团队。

  进一步健全职业资格认可机制。遴选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核心骨干,培养考核合格后授予新型职业技术村民资格等级证书,并享受政府相应支持优惠政策。强化扶持力度。强化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并确保逐年提高,加强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力度,进一步提升职业农村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扫码投诉

我 要 投 诉

手机扫码

快速投诉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