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网络平台
315投诉网|中国质量万里行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金融保险 >

“新股不败”已成过去式 近万亿打新资金玩失踪

时间:2011-06-14 03:36来源:东方财富网 作者:
  

  2011年行至年中,沪深两市距离4月中旬高点已经连续下跌12%,让本已在去年全球涨幅“倒数第二”的A股中倍受煎熬的投资者很“受伤”。同时,市场也开始对长期以来新股的高价发行“用脚投票”,今年上市的新股已经有八成破发,八菱科技更是成为A股史上首家中止发行公司。

  穷则变,变则通。下跌带来的并不都是损失,下跌也是滤去浮沙、兴利除弊、夯实市场机制与规章的契机。

    莫慌!此次主力仍然在假摔? 套牢的股票很可能有救了! 3月股市很可能发生巨变? 拉锯战背后暗藏的资金动向!

  多重因素困扰中的A股何去何从?曾经的万亿打新资金流向何处,楼市的持续调控对股市影响几何,多元博弈格局下谁主A股市场话语权,机构如何看待市场格局与走势…… 本报从今日起连续推出大型调查性报道——“A股大变局”,以“资金走向、市场话语权、机构观点大调查”三部分,帮助投资者厘清市场误区,解析市场热点,辨识市场走向。

  我们相信,每一次的市场下跌洗礼,都会使中国股市向更成熟、更理性的方向转变。A股必然会逐步度过“新兴加转轨”的市场阶段,真正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实践平台和重要推手。

  从3.3万亿到1240亿,哪一个市场的资金变化落差如此之大?

  答案是:A股一级市场的打新资金。3.3万亿是2007年中国石油 IPO 时冻结的申购资金量,1240亿是今年5月前3周平均每周参与一级市场IPO的打新冻结资金。

  新股发行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曾经,天量的打新资金形成了一个庞大无比的“资金池”,为中国资本市场新股IPO提供着取之不竭的资金。从工商银行到中国石油、从中国建筑农业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近年来成功拿下了多单“全球最大IPO”,深圳证券交易所则顺利地帮助众多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然而,再满的“资金池”,水位也总有下降的时刻。进入2011年,池子里的水位变得越来越低。新股中签率也从以前的“千金难求一签”到如今的“中签如中弹”。与去年同期相比,A股市场打新资金狂降近九成!我们不禁要问,在今年以来近八成新股破发终结“新股不败”神话后,打新的主力军究竟去了哪里?

  本报调查发现,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 、国债回购、可转债申购等成为部分打新资金的替代性选择,而民间借贷与黄金 、玉石、艺术品等投资也有打新资金流入的迹象。不过,更多的资金选择暂时蛰伏,期望市场行情转好后继续坐享打新高收益。

  天量打新资金的潮起潮落也说明,市场对一直存在种种痼疾的新股发行问题用脚投票,新股发行体制需要更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

  “职业”打新资金却步

  彭先生是上海某上市公司投资部门的负责人,手中掌管着上亿元的专项投资资金。由于公司对风险控制和流动性的要求,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A股一级市场投资,俗称“打新股”。

  “市场真弱,好不容易中签的几只新股,今天一上市就都破发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彭先生眉头紧锁,谈到今年以来的打新收益时一脸失望表情。他告诉记者,自己在证券市场摸爬滚打了近20个年头,一级市场投资经验颇为丰富,即便如此,在最近的一轮新股“破发潮”中也未能幸免。

  “不瞒你说,我们现在还有好几只被套住的中签新股,准备解套后马上抛掉。虽然现在割肉卖掉,对我们的总市值影响也是微乎其微,但年终账面上出现多单打新亏损纪录,总归不太好看。”

  不过,到底什么时候能解套,彭先生心里也没底。“在市场企稳之前,公司恐怕会暂停申购新股操作了。”

  据了解,彭先生所在公司的董事会之前将打新资金额度设定为1.2亿,自管理层启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由于只能参与网上申购,1.2亿的打新额度就再也没有用足过。

  今年上半年中国股市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股破发成为一种常态。截至6月1日,今年上市的139只新股有111只破发,占上市新股总量的79.86%。其中主板公司13家破发,中小板公司41家破发,创业板公司57家破发,破发率分别为72.2%、82%和80.3%。

  新股大面积破发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也令以彭先生为代表的网上“职业”打新资金望而却步。不仅如此,随着新股上市“破发”的愈演愈烈,专业网下询价机构也打起了“退堂鼓”。

  6月7日,八菱科技宣布,因初步询价阶段询价机构不足20家,中止新股发行。八菱科技由此成为了A股历史上首家中止发行的公司。按照《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初步询价结束后,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下,提供有效报价询价对象不足20家的公司,应中止发行。

  在此之前,万安科技也险些因询价机构不足而中止发行。当时,万安科技IPO网下初步询价阶段只有24家机构捧场,距离发行中止仅差5家。

  过去20年不断书写“不败神话”的新股,似乎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散户不要,机构也不要。

  从万亿狂降到千亿

  事实上,早在2009年以前,中签新股的人,就像买到了一张中奖的彩票一样幸运,只要在新股上市当天将股票卖出,都能大赚一笔。绝大多数情况下,新股上市当天,股价是不会跌破发行价格的,出现100%、200%、甚至300%的涨幅,都是相当寻常的事情。

  “2007年,A股市场的债券型基金业绩相当之好,全年净值平均增幅高达23.56%,纯做债券交易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么高的收益率;其中,打新股对债基的业绩贡献度非常大。”上海某券商资产管理部门FOF产品投资经理告诉记者。

  据一位保险公司在银行间市场的交易员回忆,中石油上市的2007年,竟然出现过现券国债两周回购利率8%都无人问津的奇异现象。“你能想象吗?没有人愿意把放钱出去,一切都是为了打新股!”

  2007年10月,中石油回归A股IPO史无前例地冻结了3.3万亿的申购资金,创下了A股市场创立至今的最高纪录。

  正是由于A股市场“新股不败”神话的存在,一级市场新股申购的“资金池”日长夜大。无风险、收益稳定,打新股成为了一种“朴素”的理财方式。不仅金融机构、企业单位在打新,个人投资者也在打新。因为,打新=赚钱。

  然而,时过境迁。2009年,随着监管部门启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新股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的个别案例开始出现,一级市场的无风险“套利”交易也就此宣告终结。

  起初,打新股的收益总体而言是赚多赔少。但很少有人预料到的是,两年过后,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竟然成了家常便饭。

  6月2日,“史上最高中签率”的中小板新股双星新材上市,该新股中签率高达65.52%,堪称“见者有份”。正如中签者之前担忧的一样,双星新材开盘就破发,收盘报大跌11.45%。这意味着打新股民全被套,每中1个号就亏损3000多元。

  当一级市场“赚钱效应”消失的时候,打新“资金池”的萎缩现象也相当明显。

  本报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一级市场申购资金呈“阶梯式”下滑。

  1月份单周平均申购资金为6372亿元,环比下降42%;2月份周均申购资金为6106亿元,环比下降4%。

  3月份周均申购资金为5010亿元,环比下降18%;而4月份周均申购资金一下降为2765亿元,环比降幅达到了45%。

  5月前3周,平均每周参与一级市场IPO的“打新”冻结资金仅有124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狂降近九成!

  追寻打新资金踪迹

  天量的打新资金何处去了?股市、债市、房市,被认为是当前可容纳大资金的三大主要市场。

  “但打新资金有其特殊性,其一是风险厌恶性,其二是短周期性,这样的特性决定了其主要以追求低风险收益为目的,而且往往要求投资品种流动性强。因此,从股票一级市场流出的资金,不大可能盲目介入风险较高的二级市场或者房市。目前又处于加息周期,流入债市的可能性也很小。”东方证券段军芳博士分析认为。

  除了上述三大市场,理论上资金的可去之处还有银行、基金、国债、期货市场和委托理财等几个方向。从风险匹配的角度看,银行理财产品、国债回购、货币市场基金、可转债申购均为保守资金较为理想的投资标的。事实上,这些品种也构成了打新资金的四大主流去向。

  南京证券深圳南山营业部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多数大户已不参与打新,部分客户将资金投入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关注固定收益类产品。这些银行出售的稳健理财产品往往会设定不同的投资期限,期限越长给出的年化收益率也越高。从以往数据来看,稳健理财产品实现预期收益率是大概率事件。

  兴业证券上海梅花路营业部负责人也透露,最近固定收益类产品在客户中的关注度有所上升,甚至连智能通知储蓄功能也会得到闲置资金青睐。

  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额的猛增,也印证了打新资金将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了主要的替代投资渠道。央行最新发布的截至5月份统计数据,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规模今年以来大大增加。以工商银行为例,仅今年一季度,该行理财产品的销售额就达到12000亿。

  另外,货币基金由于具备无需认购和赎回费用,随时可以赎回T+0到账等优势,也成为流动性管理的绝佳工具。上海某财务公司代表告诉记者,考虑到目前加息或进入尾声,买货币型基金可以获得3%-4%左右的免税年化收益率,对于打新者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比上述两种投资标的,国债回购可以省去资金搬家的麻烦,且无风险,因此成为券商营业部力荐的投资渠道。银泰证券深圳福华路营业部总经理告诉记者,在大户打新热情不高的情况下,营业部建议其做国债回购,其收益为无风险收益,年化可达到3%左右。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除了固定收益类产品,参与可转债的网上网下申购也成为大资金的流向之一。

  上述财务公司代表表示,可转债有债性,相对来说风险低。公司今年参与了多只可转债申购,比如中石化可转债,收益率达到20%,另外还参与了川投转债的网上网下申购。

  而在券商营业部,申购新股已从之前的避险型投资建议,一下子沦为了重要的风险提示。

  中投证券资产管理部投资副总监告诉记者,由于打新投入研发程度和收益比严重不合,今年一季度以来其产品一直未参与打新,目前已将主要的研发力量投入到已上市公司的调研和相关领域。

  英大证券一位投资总监也表示,今年以来参与打新较少,仅在市场较好的时段内有选择参与,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取向不明,参与打新赚钱的机会较小。

  记者调查中还发现,民间借贷与黄金白银、玉石、艺术品等投资也有打新资流入的迹象。尽管流出的具体数字无法统计,流出资金量总体可能也不大。

  今年以来,白银涨幅近50%,黄金涨幅也达11%。在基本面没有任何显著变化的情况下,黄金和白银的不小涨幅明显是靠资金在推动。

  珠宝玉石投资今年火热异常,尤其是翡翠,半年涨了几倍,一些珍稀品种甚至涨了几十倍。在中国最大的翡翠成品集散地广州华林玉器街和缅甸翡翠的主要集中地云南腾冲,不少去年2000元左右手镯、翡翠戒指目前的价钱是5万。

  专家表示,贵金属和珠宝玉石具有的保值属性,明显会对风险偏好低的打新资金形成一定吸引力。

  今年1月,天津文交所上市了首批“艺术品股票”, 以 600万的份额计算,《黄河咆哮》市值一度高达1.03亿元。在今年的拍卖市场,各类珍贵字画近期也频频创新历史新高。业内人士猜测,不能排除艺术品投资对打新资金的吸引力。

  记者在调查中还在某券商营业部偶遇了手握近1000万元的大户刘先生。刘先生告诉记者,在他的资金配置中,他有300万元的资金一直固定在打新股上。但是,新股频频破发导致打新不安全后,他近期通过一家担保公司这300万元放给了浙江一家中小企业作为周转资金,3个月利息15%,担保公司拿5%,他拿保底收益10%。

  谈及参与民间借贷的风险,他表示,因为有担保公司作中介,加上现在民间高利贷年利率普遍超过100%,而他所放款的企业借贷成本只是年化60%,他也去这家企业考察过,所以并不担心借贷风险。

  伺机重出江湖

  从表明上看,当前新股破发成为常态,打新已无利可图,暂别新股市场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但事实上,相当数量的一级市场资金却是稳定得近乎保守,可以这样说,打新资金自有其蛰伏之道。

  “据我所知,有些资金宁愿留在账户上,也不愿去其他投资渠道。”东方证券段军芳博士说。

  本报记者在多家券商营业部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客户群体打新参与热情骤减,有部分客户转向固定收益等品种投资,但移出资金占比不大,普遍只有一至两成左右。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参与国债回购等固定收益产品,需要一个了解和学习过程,这个是阻碍客户参与此类产品的一个障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除去因为赚钱效应临时拆借过来的资金,市场上真正的打新资金是不大流动的。对于此部分资金而言,即便是参与固定收益类产品,那也只能称作‘兼职’。”某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纵观A股历史,发生过数次新股发行制度变更,历经几度牛熊轮回,新股收益率也随之起起伏伏。在打新者看来,与二级市场拥有相同β系数的一级市场,牛熊切换也是说来就来的事。

  “从此前经验来看,一旦市场好转,资金会在隔夜便回撤营业部。只要打新能保证一定收益,便会有资金回笼。毕竟对于这些专职打新资金来说,这里才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市场。” 广发证券深圳民田路营业部负责人说。

  其实,记者发现,机构对于未来的打新机会并不悲观。作为市场打新主力,机构们也在静待机会出现。

  “我觉得市场一直破发的话,发行价就会下来,现在已经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我们等待的结果。只要市场经常破发,参与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少,那我们就去打。”光大证券资管部总经理吴亮说。

  “对于打新产品,我们确实觉得会有机会,只是阶段性的有一些问题。我们希望破发得多一些,后面的机会就大一些。”他表示。

  2010年,中国A股市场创出了一项纪录,IPO融资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中国股市建立仅20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

  然而,与“全球最大IPO市场”地位不太相称的是,A股市场全年走势不佳,上证综合指数累计跌幅超过14%,在“金砖四国”中表现最差,全球股市排名仅略好于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

  融资第一,跌幅第二,这不禁令人联想起古语“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中国股市辉煌的IPO纪录,究竟是不是由过度透支换来的呢?

  上市公司集体“超募”、新股发行市盈普遍高企。仅从这两大表象出发,我们就不该为“全球最大IPO市场”的名头欢呼,正视A股市场的IPO泡沫,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投资者终于开始用脚投票。新股上市后大面积破发,新股发行中签率直线上升,一级市场“资金池”不断萎缩,打新资金流向其他渠道……可以预见的是,自八菱科技开始,A股市场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发行中止案例。投资者不再迷信“新股不败神话”,A股市场IPO,再也不是“钱多、人傻”的游戏。

  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提倡管理层人为控制IPO节奏,恰恰相反,市场化发行才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最终方向。在现阶段,应当为股市IPO负起责任来的,是上市公司和投行。

  过度包装业绩、蓄意高价发行是目前投行业的通病,长此以往,股市配置市场经济资源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也会受到巨大打击。

  我们提倡真实信披、合理定价、理性融资。发行人与投行将IPO价格定得稍低一些,适当让利于投资人,让A股市场新股申购的“赚钱效应”重新显现出来,长期来看,这一定是聪明之举;反之,若联手做局,过度包装、强行推高IPO价格,最终只能落得发行失败的下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