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李刚:“数字食品”正在成为新业态

2022-09-14      整理/本刊记者 雷玄   点击:

  作为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要活动之一,9月8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承办的“数字赋能食品安全可持续提升”系列活动在北京举办。活动围绕“数字赋能”“食安共治”等热门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食品安全可持续提升”建言献策,紧扣2022年全国食安周“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的主题。

\

  中国质量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李刚发表致辞时表示,“舌尖上的安全”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在2022年全国食品宣传安全周活动之际,举办以“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为主题的“数字赋能食品安全可持续提升”系列活动。主要是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向广大消费者通报食品安全的现状;二是探讨数字赋能食品安全的意义、特点和作用,数字食品的生产、监管和服务。

  第一,数字食品正在成为新业态,数字赋能食品改变了食品生产。

  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科技的引领下,食品生产趋向柔性化、智能化、个性化,食品配送依赖互联网。食品企业根据平台销售大数据,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点滴变化,实现“个性定制”——适合个人口味,“按需配料”——企业实现合理采购、避免食材浪费,“营养配量”——符合个人健康要求、营养搭配科学、不会吃多。“数字食品”正在逐渐成为保障百姓日常生活的新业态。

  第二,数字食品带来新消费理念,呼唤监管创新。

  数字化食品是以来源于食物本身的营养特性、人体健康特征(消费者身体生理特征、健康需求、爱好与个性需求)、食品加工制造中的特征变化等全方位收集与整合。这首先是一个数据安全监管、个人隐私安全维护问题,要解决“如何让消费者放心购”问题。其次是一个监管措施需要更新、创新的问题,老的手段不好用,新的监管方法没有建立健全,需要解决“如何让消费者放心吃”问题。

  第三,数字赋能产生新平台,维护食品安全手段创新。

  企业在参与“数字食安”的建设中,积极推进着相关应用场景的开发。比如数字智能取餐柜,提高了外卖配送的便利程度,让“无接触配送”更安全、更规范、更智慧;自动配送车,实现了室外全场景配送,成为保障外卖配送“最后三公里”的新助力。这个过程的主体是机器、数字产品,是一种新的主体,需要我们加以研究,提出对策。

  就拿食安检测环节来说,检测项目、检测设备、检测速度,都需要新的适应和调整。必须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平台和机制,利用利用条码技术、区块链技术、产业互联网,实现食品全生命周期追踪溯源,实现从产地到餐桌全链路追踪。这就为食品安全装上一道更为规范化、智慧化的“保险”。

  近年来,我国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源头治理行动,强化执法监管力度,全面构建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市场监管总局提出了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智慧监管工作部署,明确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框架,推动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在数字赋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地方也做了积极的探索。2021年,浙江省推出“浙食链”溯源码,消费者通过扫码便能了解商品的出厂检验情况、监督抽检结果,以及合格证明、消毒证明等信息;目前,福建省厦门市已有10.5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52.5万种食品纳入追溯系统,追溯覆盖面超过90%。

  第四,“数字食安”带来新挑战新机遇,需要媒体加强宣传和传播。

  “数字+食品安全”并不是简单的叠加组合,而是要在供给侧形成合力,从而实现“1+1>2”。这就需要宣传部门,宣传数字化食品的优势,分析新行业新业态的趋势,提出监管风险点、消费者关注热点,营造共建共享“数字食安”生态圈的良好舆论氛围。举办“数字赋能食品安全可持续提升”系列研讨活动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今天的活动由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中国质量报刊社下属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承办,通过围绕数字技术赋能,研讨如何发挥市场和监管“两只手”作用,进一步提升监管和服务效能,探讨构建网格化社会共治格局的实施路径,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食品安全可持续提升。

  食品安全建设永远在路上。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食品的需求更加多元,要不断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引导各界共同参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让我们携起手来,各尽所能,为“数字赋能食品安全”探讨路径、划定轨道;作为媒体单位,将继续搭建好平台,让全社了解数字赋能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各位领导嘉宾的支持下,共同推进“数字食安”活动,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食品安全氛围。

扫码投诉

我 要 投 诉

手机扫码

快速投诉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