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网络平台
315投诉网|中国质量万里行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万里行在行动 > 精彩报道 >

世博,寻求未来的共同答案

时间:2010-06-28 14:11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作者:文/本刊记者 宿希强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文/本刊记者 宿希强

  在世纪交替、世界面临共同挑战的宏大坐标下观察,在“低碳”、“转型”、“发展”、“美好”成为全球共同关键词的背景之下,人类已站在了新的经济、科技、文化融合与提升的十字路口,作为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博览会,2010上海世博,意义空前。
  中国更是站在了新的发展的十字路口。在经历改革开放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中国正面临着新一轮上升的拐点——经济发展方式、制度安排、社会结构、公民意识等,都期待着积极的更新与飞跃。而如何完成这一轮的更新与飞跃,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中国的课题,也考验着中国人的智慧。
  此背景下,上海世博的参照意义也被广为看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像是一道切题的命题作文,中国命题,世界答题。这无疑是一道高质量的题目,是人类追求的永恒命题。当然,对于世博会的主办方中国来说,中国理应率先高质量破题。
  如果说中国破题的着眼点在于“一届成功的世博会”,那一届成功的世博会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怎样的一届世博会对于中国可称成功?中国应该从世博会观察到哪些须观察的、收获到哪些须收获的?
  中国需要在现实中高质量地应答这道大题。
  世博是一面镜子
  通过世博这面镜子,可以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和不足,但国人更应该通过世博收获自信,全民达成把产业升级、质量监控、科学发展放在首位的共识,完成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和人们预想的一样,上海世博会正在有条不紊地展示她独有的魅力。园区客流统计显示,自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园一个多月来,客流量已突破千万大关,单日客流量超过50万人次。据此估计,整个世博会184天,参观客流量将极有可能突破一亿人次,比官方期望的7000万人次还要乐观。
  世博网对此评论:中国人的热情正在释放。
  这样的参观规模,堪称空前。此前,159年世博史上,参观人次最高的一届是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达6422万。中国将创造新的历史纪录。
  不仅仅如此。事实上,和北京奥运会一样,举全国之力筹办的上海世博会,创下了系列世博纪录——
  参观人数、参展规模空前,192个国家和50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保守预计7000万人参观;上海世博会非洲国家参展力度空前,非洲大陆53个国家中,50个确认参展,其中与中国建交的所有48个国家全部参展;各国政要重视程度空前,将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副总统级别政要达102批,刷新历史纪录;展区面积空前,本届世博会展区面积5.28平方公里,为历史上最大;志愿者数量空前,本届世博会志愿者人数超过200万,史无前例;参展方自建馆数目空前,约有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报名建设,数量为历届之最……
  与此对应——
  “奥地利把上海世博会纳入了奥地利世博会历史上最大的参展项目。”上海世博会奥地利展馆总代表汉内斯·安德罗施说。
  “沙特阿拉伯对上海世博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投入堪称历史之最!”上海世博会沙特馆馆长说。
  “德国的参展规模是历届世博会之最。”德国经济部长布吕德勒说。
  ……
  但所有这些包含“大国情怀”的描述显然不是世博会的全部,更非要义所在。

  世博契机与经济转型
  “世博会对中国的深刻意义在于促使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全面转型,这应该成为全民共识。”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秘书长屠启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重视程度看,国家也期望一届成功的世博会能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契机。”
  审视世博会的发展历程,有学者分析,世博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三波“高潮”:第一波在欧美,以展现工业文明与国家力量为主;第二波在日韩,以拉动区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而第三波是在中国。
  中国如何抓住世博这一机遇?
  早在中国申办世博会之初,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就意味深长地说:“世博会管50年。”
  “这是说的世博长期效应,”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乔兆红认为,“世博会缘起于大国登场,其历程证明着强国世博,其影响证明着世博强国。”
  中国之所以看重世博会,无疑也在于世博的拉动效应,而世博的强力拉动效应与长期效应在历届成功的世博会中体现良多。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引发的投资和消费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形成了特殊的“关西经济带”,也孕育形成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世博会之后大阪逐步发展成为了日本的第二大经济圈。此次世博会,极大促进了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大阪经济圈的融合。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投资100亿美元兴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新机场和酒店床位接待能力的提升,使旅游业成为获益最大的行业。世博会后在园区二次开发兴建了“塞维利亚科技园区”,到2004年园区产值占整个城市生产总值的12%。此次世博会的举办,使西班牙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服务业产值比重从1990年的57%增长到1993年的63%。
1993年的韩国大田世博会,同样促进了产业升级。之前韩国一直以出口加工型经济为导向,1985年韩元对美元大幅升值后,韩国的出口大受影响,韩国经济出现了滑坡。1993年,韩国国内生产总值处于谷底,但世博会后经济逐渐恢复了增长,此次世博会成为韩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契机。
  反观中国,世博的拉动效应还只是初见端倪。“以世博会为契机,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了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如杭州湾大桥、高速公路网、沪杭高速铁路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初步实现了3小时经济圈,使圈内各城市之间的交往更为便捷,为产业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和南京等城市将脱颖而出。上海世博会,将促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崛起,并成为全球六大城市群之一。”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说,“上海世博会大大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崛起和经济圈的联动发展,应该没有问题。”在他看来,上海世博会将给中国带来1.2万亿至1.5万亿元的产出效应,但其中,至少有30%释放在世博会之后。
  很多研究者认为,世博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上海,最先受益的是前期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行业,以及相关消费带动的商业、餐饮、服务等行业。“世博园区从规划、搬迁、建设、运营到二次开发,至少历时10年。由此投入的巨额资金以及带动的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勃兴,一定程度上可支撑起上海两个‘五年规划’的经济基本面。”
  问题是,世博效应如何波及全国?
  “上海世博应该是一场中国全民的国事活动,”中科院经济研究所专家周民良认为,“无论官员、企业还是民众对世博的认识不能浮于表面。”
  事实上,中国高层不仅对世博促进上海经济转型期望值很高,还对促进全国经济转型抱以厚望——至少是在意识层面。早在2009年上半年世博园建设期间,国务院前副总理、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前主任委员吴仪就在一次工作会上对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地方大员提出要求:“不要把你们的地方馆搞得像成就展。”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认为,这是说到了点子上,点明了世博会的方向和宗旨。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就在世博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6月,中央高层在系列考察、调研活动中,也频频提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字眼。6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几乎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在内蒙古考察时也强调,    “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内蒙古工作的重大意义,把进一步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央高层的定调释放出强烈的信号,中国正在也必须完成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转变。”中国十大质量人物、北京大学质量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殊途同归,民间的世博与官方的高层都在普及中国经济转型这一思想,以逐步完成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找准位置与收获自信
  世博会是一面镜子,确切地说是一组镜子,世界各国互为镜像,互相参照借鉴。“我们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更应该收获自信。”中国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主任刘治彦对记者说,“重要的是,中国能通过世博会进一步找准在世界上的位置,中国的年轻一代也能藉此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早在本届世博会之初,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黄健之就强调,“在很多方面我们并不比外国落后。”
  其中有代表性的当属世博会有史以来室内展览面积最大、展示内容最丰富的主题馆,馆内建有世界最大的生态绿墙和世界最大的无柱展厅,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这是由一些归国学者研制的模块式太阳能聚热阵列技术,比光伏技术更先进,是全球最尖端最前沿的光热技术。”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说。
  早在2005年,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就启动了“世博科技行动计划”,科研投入7亿元,据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介绍,许多项目成果已在世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中得到实际应用,如建筑节能、楼宇自控、新能源汽车、RFID、安防、智能交通等。
  “无论世博会上还是世博会下,中国人应该有足够的底气,”刘治彦认为,“这是我们观察世博应秉持的心理姿态。”
1902年,怀揣强国梦的梁启超曾创作小说《新中国未来记》,第一回“楔子”便讲述公元1962年正月初一,南京举行维新五十年之大祝典,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召开,各国全权大臣在这里签署太平条约,其间,还在上海开设大博览会(世博会),梁启超设想的大博览会,“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各国专门名家、大博士来集者,不下数千人,各国大学学生来集者,不下数万人,处处有演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
  百年来,国人把能举办世博会看作国家强盛、社会繁荣的标志和象征。而百年世博梦的背后却是,中国人日渐消逝的民族自信。
  从这种意义上说,5月下旬,本届上海世博会曝出的“假残障坐轮椅事件”倒有了点中国人已然自信的味道——其固然说明中国国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也同时说明,中国人已不再刻意藏起“袍子下的小”了。
  可供参照的是,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日本每日新闻社国际部主任八木亚夫回忆,他至今最难忘的是,大阪世博会之前,他的小学老师曾专门教诲:“外国客人来了,要讲文明,不要再随便撒尿了!”
  大阪世博会举办时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相似,同样是出口大国,同样少有品牌,同样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当年,为时半年的大阪世博会,改变了日本的命运,而如今的上海世博会,也恰逢中国历史上的转弯之际。
  大阪世博会的最大收获是,日本各方逐渐形成了共识:通过世博会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均衡化。八木亚夫认为,大阪世博会实际上担负了国民普及教育的功能,国民开阔了眼界,头脑开了窍,日本走向均衡发展。在世博会上赢得自信树立了目标的日本人,把产业升级和质量监控放在了首位,开始重塑日本制造。
  “中国同样应该通过世博收获自信,全民达成把产业升级、质量监控、科学发展放在首位的共识,完成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历史使命。”杨钢说。
  当然,国人的这种“自信”和“使命”还需要伴随国民素质的提升及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上海世博的自我定位、使都市更好生活更美的理念通过卓越、开放、灵感和自信的心态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体现。“卓越、开放、灵感和自信是一种世博精神。”
  杜维明认为,上海世博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对话搭建了平台。“以中国和美国的对话为例,我们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关注同情、公正、责任、谦让以及和谐社会,但我们也赞同美国的核心价值:自由、理性、法制、人权和个人的尊严。其实所谓美国的核心价值已经是世界各地都已接受的,因此也应该为我们所接受。”
  “同理,我们的核心价值并不只是‘亚洲价值’,而是扎根东亚‘儒教文化圈’而且具有全球意义的价值,因此也应该是美国学习的核心价值。”杜维明说,“而所有文化的走向最终是迈向和平的文化。”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