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
实时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监管 > 市场监管 >

探索保密与利用协调发展 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2025-08-20   中国质量万里行   衡水市市场监督管理综合执法支队 李凤池   点击:

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的管理至关重要,其保密与利用需达成平衡。国家档案局为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发挥档案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有关规定,专门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意见》,为基层档案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从基层监管实际出发,深入剖析知识产权监管领域档案管理的特殊要求,梳理了保密意识淡薄、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探索提出完善法规制度、运用技术手段、强化人员培训等针对性管理意见,旨在提升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管理水平,实现保密与利用的协调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关键,更是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成果的法律保障,其保护力度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及经济高质量发展。

知识产权监管档案是知识产权全流程的真实记录,既承载创新主体核心技术与商业秘密,又反映监管体系运行轨迹,具有不可替代的凭证与信息价值。但实际管理中,保密与利用的平衡成为难题——过度保密阻碍信息流通与成果转化,忽视保密则可能导致核心技术泄露、市场秩序混乱,损害创新主体权益。基于此,探索其管理特殊要求并提出有效意见,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促进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知识产权监管领域档案管理的特殊要求

(一)高度保密性。知识产权监管档案涉及众多企业和个人的核心技术、商业秘密等关键信息。如专利申请档案中的技术细节,一旦泄露可能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损害其合法权益。从《档案法》角度看,这些档案属于需要严格保密的范畴,要求档案管理部门采取严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建立严格的借阅审批制度,限制知悉范围;对接触档案的人员进行背景审查和保密教育等,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二)证据完整性。知识产权监管档案常作为解决纠纷、判定侵权的关键证据。如商标异议档案,其中包含的申请材料、异议理由及相关证据等必须完整无缺,以保证在法律程序中能有效支撑主张。依据《档案法》规定,档案管理需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对于知识产权监管档案而言,就是要在档案收集、整理和保管过程中严格把关,保证每份档案都具备作为有效证据的条件,不允许出现档案缺失、篡改等情况。

(三)时效性强。知识产权具有法定的保护期限,其监管档案也相应有时效性要求。在专利有效期内,相关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对于维护专利权人的权益至关重要;过了有效期,档案的管理方式和利用价值可能发生变化。《档案法》虽未专门针对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的时效性作出详细规定,但在实际管理中,需根据知识产权的特点及时对档案进行更新、调整管理策略,确保档案能满足不同阶段知识产权监管和利用的需求。

二、当前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保密措施执行不力。部分知识产权监管部门虽制定了保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漏洞:一些档案管理人员未严格按照借阅审批流程操作,随意扩大档案借阅范围;档案存储设备安全防护不足,易受到网络攻击或物理损坏,导致档案信息泄露风险增加。这与《档案法》中对档案安全保密的要求相悖,未能有效保障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的保密性。

(二)档案利用效率低下。一方面,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检索工具落后,导致工作人员在需要利用知识产权监管档案时,难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档案;另一方面,各部门之间档案信息共享不畅,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如专利管理部门和商标管理部门的档案系统相互独立,无法实现协同利用,影响了档案的整体利用效率,不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监管档案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持作用。

(三)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管理需要既懂档案管理知识,又熟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业务的专业人才。然而,当前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对档案的分类、整理和鉴定不够准确,影响了档案管理质量;同时,一些工作人员保密意识淡薄,对《档案法》及相关保密规定理解不深,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违规操作,给档案安全带来隐患。

三、基于《档案法》的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管理意见

(一)完善法规制度,明确保密与利用界限。结合《档案法》和知识产权监管工作实际,制定详细的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管理法规细则:明确规定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的保密级别、保密期限以及相应的保密措施(如涉及国家重大战略技术的专利监管档案,应确定为最高保密级别,并规定严格的保密期限和特殊的保密手段);同时,细化档案利用的条件、程序和范围,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档案合理利用。建立档案利用风险评估机制,对拟利用档案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批准利用申请,确保保密与利用的平衡有法可依。

(二)运用技术手段,提升保密与利用水平。加大对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管理的技术投入:在保密方面,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攻击。在利用方面,构建智能化档案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档案的快速检索和精准推荐(通过对用户检索历史和行为的分析,为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知识产权监管档案信息),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建立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档案资源的跨部门协同利用,但要在共享过程中严格遵循《档案法》关于信息安全的规定,采用安全可靠的共享技术和管理措施。

(三)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保密意识。定期组织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档案法》解读、知识产权业务知识、档案管理新技术应用以及保密知识等。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深入理解《档案法》对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管理的要求,掌握知识产权的特点和分类方法,熟练运用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手段。同时,加强保密意识教育(通过案例分析、法规讲解等方式),让工作人员认识到档案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其遵守保密规定的自觉性,杜绝因人为失误导致的档案泄密事件发生,提升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

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的保密与利用平衡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通过深入分析其特殊要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依据《档案法》提出完善法规制度、运用技术手段和强化人员培训等管理意见,有助于提升知识产权监管档案管理水平,实现保密与利用的有机统一,为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实践中,需不断总结经验,持续优化管理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产权监管环境和档案管理需求。

扫码投诉

手机扫码

快速投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Copyright © 2002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