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调查 >

“爱美”也要提防“假医美”

2022-12-05   中国质量万里行   记者 罗克研   点击:

  今年脱口秀大会上Rock讲了一个自己去做医美项目热玛吉的段子。“热玛吉”对于大多数没有美容经历的消费者来说,听起来还很陌生。在“容貌焦虑”盛行的当下,越来越多人重视自身的外形条件。随着近几年“颜值经济”不断增长,正在逐步转化为消费者对美容的实际消费需求。

  根据《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2021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约2274亿元,比2020年增长15.10%,预测2022年规模约2643亿元,增速超过16%。

  爱美本是人的天性,不过在追逐“美”的过程里,一些消费者往会掉进充满陷阱的骗局当中。

  5年间医美投诉量增长近14倍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其中,虚假宣传、非法行医是涉诉医美机构的两大突出问题。根据投诉数据分析显示,当前医疗美容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部分医美机构证照不齐全,未取得医美经营许可或超范围经营;机构工作人员不具备执业资格,操作不规范;医疗产品渠道不明,部分医美机构使用假货、水货针剂以及山寨设备等;医美效果难以评估,服务质量与消费者预期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据电诉宝平台信息显示,网络医美投诉主要集中在整形失败、使用“三无”产品、产品真假掺杂、返现诱导、整形日记造假、无证行医、“美容套路贷”和售后问题这八个领域。

  从近些年各式各样的美容产品来看,肉毒素、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疗美容产品的水货肆行也进一步刺激着医美培训乱象的恶性循环。正如央视315晚会曝光“培训结束后,学员可通过医美药品批发商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拿到各种针剂,再加价给顾客注射。

  在医美纠纷中,有一些医美机构推出高昂的全流程服务套餐,比如保养液、调肤啫喱等,宣称用于巩固疗程效果。一旦消费者质疑医美效果,医美机构往往以“治疗结束后没有配合长期使用后期保养产品”为由,拒绝承担后果。

\

  近期,广州警方破获了一起非法生产销售假医美针剂案,现场查获假冒肉毒毒素、玻尿酸等医美药品、医疗器械成品5000余盒、半成品6万余盒,涉案金额4500余万元。

  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公布了该省非法医疗美容十大典型案例,在“美丽陷阱”中,部分“黑医美”“假医美”为牟取机构及个人利益,无相应资质非法制售使用玻尿酸、超声刀等药品、医疗器械,同时部分生活美容机构违规开展微创、非法医疗美容,导致危害消费者健康的事件时有发生,给消费者的医疗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据相关了解,在医美整个产业链上,医美机构普遍缺乏对上游的议价权,又要向下游的平台支付巨额的营销成本。其中又以中小型的民营医美机构最多,他们占到了市场中超过九成的比例,是市场的主流,也成为支撑起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正面临监管政策收紧的冲击。

  最近几年,为了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以直客为渠道的医美机构会选择不断地通过加大营销费用购买流量,特别是在当下医美机构数量众多、市场泥沙俱下的情况下,即便是大型的民营医美机构要从市场中脱颖而出也要面临更高的营销成本。

  加强医疗美容监管

  医美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非法机构、无证医师以及假冒产品等乱象频出,屡受诟病。全国医美机构由于医生少、需求大,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医疗机构通过虚构夸大医生资历、医美机构资质荣誉等方式,欺骗、误导消费者,给消费者以服务品质保证的假象。一些从业人员无相关资质违规营业,给消费者造成伤害。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拥有医疗美容合法资质的机构大约有1.3万家,然而,根据艾瑞咨询统计,超范围经营的医疗美容机构数量超过2000家,非法经营的医疗美容机构店铺数量达数万家。而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的数据,我国医疗美容合规从业人员约1.7万人,非法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

  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等18部门近日印发《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其中提出“按年度提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

  今年10月中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发布《医疗美容行业虚假宣传和价格违法行为治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治理工作指引》),清晰地指向医疗美容服务的传播宣传与定价收费。

  从内容上看,《治理工作指引》中的前8条几乎覆盖从信息源到传播媒介、受众,再到反馈机制的传播全链条,比如不得利用网站、自媒体等网络手段对医疗美容机构的资质荣誉、医生资质资历、医疗美容产品功效等内容进行虚假商业宣传;特别是不得通过平台推荐、网络文案、“种草笔记”等方式伪造“口碑”,或者利用直播带货、炮制话题、制造虚假舆论热点等方式,实施虚假营销互动。

  同时,《治理工作指引》后6条从静态规则和动态机制上,基本上控住了医疗美容行业主要的定价漏洞,比如要求进行明码标价;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价格。

  新规敲定,冲击波再次席卷近年来本就持续处于“最严监管季”的医美行业,许多业内人士将2022年视作中国医美行业的“合规元年”。

  10月的新政并不是医美行业第一次迎来监管潮。

  2017年七部委联合整治医疗美容机构的假货和水货,开启对医美产业的整治。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和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要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和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药品、器械等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医疗美容类广告、信息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同年11月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随后公安部也对医美领域的制假售假、非法从业、发布虚假广告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整治。

  分析认为,监管冲击下的医美产业正迎来成长的阵痛期,上游生产环节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中游的医美机构和下游的医美互联网平台两级分化的现象或将日趋明显。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显示,今年1-10月,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7027件,罚没金额4.2亿元。其中,涉及医美领域案件277件,罚没金额1374万元。

  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对医疗美容服务机构、主诊医师、护理人员资质等都有严格规定。

  《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消费者:“在接受医疗美容服务前,应认真考量医美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资质、信誉,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审慎作出决定。”

扫码投诉

我 要 投 诉

手机扫码

快速投诉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