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所涉及的食用安全指标、标签等规定为强制标准
端午节刚过,粽子香味还在街头飘散。今后,这种进入千家万户的普通食品也将有首个“国家标准”了。据悉,我国正在酝酿出台的首部粽子国家标准,凡涉及消费者食用安全的指标均将采取强制,“国标”还将根据南北方粽子的不同特点,对相关指标进行调整。
南北粽子标准将有别
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国标将会充分考虑南北方粽子的不同特点,对相关指标进行调整。如考虑到西南部一些地区喜欢将腊肉放入粽子,易导致馅料的过氧化值高出行业标准限量规定,就有可能在国标中对该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同时,还会明确规定如果在糯米中添加其他杂粮时应符合的要求。
对于包裹粽子的粽叶的卫生状况经常被人们忽视。参与粽子“国标”起草的专家特别强调,国家标准将提出严格要求,规定粽叶必须是纯植物的,不得人工添加任何东西在里面。现在有些企业为使粽叶在高温蒸煮后仍保持鲜艳的绿色,用一种铜制剂处理粽叶。国标将会给粽子叶中的铜离子含量规定最高限量。
专家还透露,涉及消费者食用安全的指标肯定是强制性的,如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同时,标签的规定也将是强制性的。
记者了解到,我国在2005年由中国商业联合会颁布了《国家粽子行业标准》,专家表示,《国家粽子行业标准》是我国首次对传统点心制订行业标准。该标准除了对粽子的各种卫生指标进行规定外,还对不同种类的粽子包装方法、标志和产品标签以及贮存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比如该标准要求每个粽子或每个销售单元的包装上都要有标签,在标签上标注生产厂家,目的是为了建立食品追溯体系。
消费者对标准心存疑虑
对于即将出台的粽子新国标,消费者有赞有弹。赞同者认为有标准比没标准好,有检查比没检查好,随着这些标准的贯彻和检查的深入,大众食品卫生存在的问题才会逐步得到解决,老百姓才有可能吃到越来越多的放心食品。也有人建议“粽子标准”应该在涉及消费者食用安全的指标方面采取强制性标准,如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但应考虑到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对于天南海北的粽子在包法、用料、形状、大小以及煮法、吃法方面都各具特色,在制定“粽子标准”时,不要事无巨细,搞成了“标准粽子”。如果全国统一粽子的尺寸和形状,就可能改变了粽子的“味道”,也失去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
-专家说法
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
不搞“国标”搞“地标”
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昨日向记者表示,国家对粽子标准立项订标是好事,对卫生指标肯定是要规定的,但在感观和理化指标方面还值得商榷,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用国标来“一刀切”。
“我国幅员辽阔,北方的粽子和南方的粽子从原始材料到口味观感都大不一样,各个省甚至各个地市的粽子又有不同,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国标来涵盖,即便有了,执行起来也很难。”张俊修告诉记者,粽子是我国传统食品,地域性极强,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广东的碱水粽,在其他省份就很少见到,“如果因为国标而令这些传统特色食品消失,那也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