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首选网络平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食品烟酒 >

洋奶粉掀进口狂潮 国内乳品陷产业链失衡危机

时间:2009-08-17 10:33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daping
  

      北京8月17日消息近日,来自广东、深圳、南京等多方海关数据显示,各地进口奶粉数量均出现大幅增长,同期增长1~3倍不等。同时,受国际市场奶源供大于求影响,洋奶粉价格一路滑坡,个别甚至比国产奶粉还要便宜。这对国产奶粉业形成了巨大冲击。

 

  兵临城下

 

  当下,“洋奶粉”正呈汹涌抢滩态势。来自黄埔海关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广东省进口奶粉3.3万吨,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3.1倍,6月份进口量更创下新高,同比猛增4.7倍。

 

  不仅广东,全国各地的进口奶粉都出现数量猛增。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国际乳联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宋昆岗透露,2009年前5个月我国累计进口奶粉10.66万吨。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字:要知道,2007年当年一年的进口量才不过9.82万吨!

 

  进口奶粉主要以工业大包粉为主。作为乳业生产的基础产品,这些原料粉广泛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成人奶粉、酸奶、冰品等多种产品中。

 

  与数量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口奶粉价格的走低。“2008年上半年,进口奶粉的价格基本在每吨4万元左右。然而,从2008年12月份一直到2009年4月,基本在2万到2.2万元之间徘徊,价格降幅达50%。”从事进口大包装奶粉生意多年的北京世行商贸公司总经理韩建峰告诉记者。在美国,原料奶价格为1.6元(人民币)/公斤,预计二季度将回落至1.4元/公斤,远远低于我国2.9元/公斤的平均价格。”海关总署在一份相关预警报告中称。

 

  “原本国产奶粉就不被市场看好,现在价格又不占优势,怎么可能卖得好?”韩建峰反问记者。

 

  库存高危

 

  与进口奶粉“大举进攻”相对应的,是国内奶粉不容乐观的库存积压。从2008年10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我国奶粉就开始大量囤积。来自中国奶业协会的调查数据称,截至2009年4月份国内奶粉企业库存已达25万~30万吨。目前这一数字很可能已接近40万吨。而这已经是半年间,中国乳业出现的第二次大量积压。

 

  2008年10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乳企收奶量大幅锐减,一度引发了一轮大规模奶农“倒奶”、“杀牛”风潮。当时在政府主导下,奶粉以及其他乳制品加工企业坚持收奶,将多余液态奶的份额拿到了自己手里。很多奶粉企业甚至24小时生产,不间断消化滞销的鲜奶。国家为此出台了专门的贴息收购政策,协助处理掉一部分奶粉:但自始至终,乳制品行业的“造血功能”就不曾恢复。进入2009年,内忧未解,外患又至。库存继续增加,而进口奶粉凭借价格优势的冲击更是让国内奶粉企业苦不堪言。业内预计,到2009年9~10月,进口原料奶价格可能仍保持在目前水平。换言之,国产奶粉未来依旧堪忧。

 

  产业链或陷失衡危机

 

  高额奶粉库存背后,预示的可能将是整个国内乳品产业的危机。原奶供需矛盾加剧,收购价格可能继续下滑,部分企业可能减少、甚至暂停收奶,严重影响奶农利益。”

 

  危机正在向上游养殖业逐渐传导。“倒奶”、“杀牛”现象频现,奶农的信心和积极性正受到严重打击。

 

  从终端看,尽管奶粉积压短期内并不会造成直接冲击,但是大量积压需要有加工、存储的费用,这将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如果积压量持续增大、占用资金越来越多,就会给正处于恢复中的企业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

 

  如何化解这一问题,成为横亘在诸多乳品和政府心头的难题。此前,国家已贴息收购了5万吨奶粉。2009年7月17日,工信部、财政部及商务部再次下发奶粉收储相关文件,决定以市场价格再收购5万吨。据悉,各相关省、市、自治区商务厅及财政厅目前已收到材料。

 

  然而,在汤志庆看来,政府两度介入对于解决目前奶粉危机所起到的作用可能仅是杯水车薪,甚至还将造成一些恶性后果,“收储意味着要国家来买单,而国家如何消化又会带来深层次的问题?”

 

  7月15日,商务部再次发布公告,将鲜奶、奶粉和乳清纳入《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自8月1日起,对上述品种实行进口报告管理。这意味着本来是直接报关的奶粉,以后每家企业每次进口都得备案。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商务部此举可能是想对整个进口奶粉情况摸个底,包括进口的数量、来源地、产品流向等,这将有利于接下来制定奶粉业相关问题对策制定,“至于能否化解国产奶粉严重挤压的状况目前还不好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