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林曾经居住的房子(图片来源:网络)
近日,湖北十堰一男子被发现死在家中。他是村中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不愿工作独自居住家中14年,他像野人一样生存:不在厨房做饭,冬季只吃生蔬菜,饥饿时,碰见什么吃什么,没成熟的果子,地里的花生、玉米棒子,他都拿来充饥。村民怀疑他是饿死的,但否认他有患精神病。
村民们都不认为他是患了精神病:“他说话清楚,一般人还说不过他,原来打牌、下棋像模像样,不像有精神病。”而王小林的启蒙老师回忆,小学时,王小林非常聪明,很有悟性,成绩一直很好,一次数学竞赛中,他考了全县第三名。刘老师清楚地记得,王小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当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谈及王小林,他的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仍记得他,“他的字写得好,成绩也很优秀,后来考上郧县一中。”
杨维兵:“宅”死的大学生是一本反面教材
排除精神疾病,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非常痛心的个案。一个大学生,在“只要勤劳就不会饿饭”的今天,怎么会被活活饿死呢?无论从哪个角度找答案,似乎都没有一个最确切的答案。这虽然是个案,但其表现出来的“自视清高”“高分低能”“慵散懒惰”“生活白痴”等特征在很多以“啃老”为代表的新生代大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体现,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如果说湖北“宅”死家中的大学生是一本教育失败的反面教材,那么越来越多的“啃老族”正在拷问着我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制度。如果我们的下一代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自行解决,那么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承担起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重任。
漫画杨仕成
张遇哲:大学生“宅”死家中的警示意义
大学生“宅”死家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个例和偶然因素,但必须看到,这并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更是教育和社会的悲哀。与之相佐证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独立自强?为什么一个大学生独居家中14年,社会都没有拉他一把,使其早日回归?这个不幸的故事引发一系列沉重思考,更折射出当今教育和社会的三大缺失。
龙小梅:大学生14年“宅死”家中的反思
把全部责任推给学生也是不公平的。造成年轻人“啃老”的外因之一,在他们父母身上。父母舍不得断奶,看不得孩子吃苦受挫,只当这20多岁的成年人还是当年柔弱的幼子。子有所求、母有所应,毕业不工作,他们还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但他们呕心沥血、倾其所有供养一个大学生,不是让他成为“家里蹲”。本应有独立人格、本应肩负家庭责任的大学生成了奶瓶巨婴,对他们来说太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