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投诉、打假维权网络平台
315投诉网|中国质量万里行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曝光台 > 旅游教育 >

当年"庐山恋"带动经济发展 现为何万人迁移

时间:2008-03-11 14:57来源:新京报 作者:
  

  脍炙人口的诗句使庐山瀑布闻名天下。然而,自2000年以来,庐山瀑布所在的秀峰和黄岩景区,其经营权和管理权先后三次被租赁。自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的庐山惨遭厄运:古迹受损,古木枯萎,林木遭乱砍滥伐……

  半年冷淡的生意

  庐山原本只能做半年兴隆的生意,但过多的人加入旅游行业,使得这半年生意也难以兴旺。

  9月5日下午,庐山风景区的一线风景观光点下着小雨,气温也只有十几度,导游服务站上,陈家颖撑着伞,等生意。山上愈来愈多的同行和竞争者,让陈家颖的眉头如雾中的庐山,紧锁着,“导游是吃青春饭的,山上出现一批批的女孩子在做这行。”

  “一天也就是一趟生意,挣三四十块钱。”在山上做了20年导游的陈家颖说,由于组团游客一般都有旅行社的导游,本地导游只能做些散客生意。

  陈家颖的丈夫因为车祸闲在家里,儿子在九江市里读高中。一年五六千块钱的收入,让43岁的陈家颖感到压力很大。

  “现在的生意很不好做,再赶上淡季,整个山上都没有什么人,都是在做赔本生意了。”在三叠泉景区卖旅游纪念品的于师傅说,庐山上也就半年的生意,可是店是要交一年的租金的,像这样的淡季,根本挣不回本来。

  “很难说牯岭的人均收入有多少,开酒店的、开旅馆的,是越来越有钱。剩下做小生意的、做导游的、打零工的,则越来越不好做了。”陈家颖说,牯岭居民的收入不能从人均值来衡量,除了一部分人有钱以外,很多的居民并不能找到一个挣钱的营生。

  现在的牯岭居民中,除了寥寥几百人的原居民,绝大多数都是从事旅游服务和旅游管理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

由于人口增多,庐山的旅游管理人员中已经出现有人下岗。据《九江日报》8月24日消息,庐山管理局每年将出资80万元,购买100个工作岗位,为辖区内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这次主要是安排在管辖的林区里工作。

  “人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旅游业发展能容纳的劳动力数量。”管理局一名有关人员表示,整合旅游资源、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也在搬迁的考虑范围之内。

  酱绿色的如琴湖

  庐山的湖水,在人口的压迫下,接近了排污极限;同时,空气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

  于新红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来到庐山。到庐山,因为她父亲的工作调动。“现在,人多了,镇里人的生活是有提高,但污水排放量也增加了。”

  于新红记得如琴湖在她小时候很清澈,可以游泳,如今连洗手都不敢了,“现在湖水比前两年还稍微好些。最严重的时候湖面是酱绿色的。”

  如琴湖是上世纪60年代初修建的人工湖,《庐山恋》的部分取景,就在这个湖上。在于新红的指点下,能看见从镇上过来的一条排水渠,和两根粗大排污管,直通湖底。罩在云里雾里的如琴湖,已经全面富养化了。

  2004年10月,如琴湖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开始分担牯岭镇上的排污压力。

  “如琴湖和半山腰的剪刀峡,两个污水处理厂是一块启用的,日处理污水5500吨,占庐山污水总量的40%。”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说,山上人口的增加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已经影响到了山脚的八里湖。

  除了湖水,庐山的空气也出现问题。“以前冬天镇上居民都是烧煤的,2000年左右,一到冬天,整个镇上都是呛人的烟雾。”庐山环保局工作人员说,当时调查,空气里的二氧化硫和烟尘严重超标,年排放的有害物质在550吨以上。

  2002年的最后一天,庐山管理局宣布,禁止燃煤上山。

  “现在空气污染的是汽车尾气,庐山还没限制汽车排量,突突喷烟雾的客车,一辆接一辆的。”出租车司机李良淼说,尤其是春夏旅游旺季的时候,风景区的主要道路上,都会出现堵车的情况,“那阵势,不比大城市的状况好多少。”

  迟来的迁移

  10年前就开始考虑迁民下山,在解决各种困难后,迁民方案终于开始实施。

  其实,迁移牯岭居民的想法很早就有了。一名景区管理局领导说,“1997年认定庐山为世界遗产地的时候,填报的人口数量是7000人,就已经超标一倍多了。”

  在庐山参评世界遗产前,管理局已经筹划过迁移牯岭居民下山的事情,只是最终没有形成决议。

  在之后几年里,庐山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迁移的问题又被反复讨论。

  2003年,根据国务院、建设部等9部委以及江西省建设厅的要求,管理局专门聘请了清华大学的相关专家,修编《庐山总体规划》,形成了《庐山风景名胜区2004~2020年总体规划大纲》。

  这份大纲规定,庐山风景区范围内禁止任何形式的破坏性开发,包括住房,并逐步将山上与旅游无关的人员全部迁移至山下居住。到2020年,庐山风景名胜区将完全恢复其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而直到今年,庐山风景区管理局才正式宣布,将在3年内分批迁移万余名牯岭居民。但在之后7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庐山风景区管理局强调搬迁下山的“不是全部庐山居民,而是4000余名行政管理机构的干部职工。”

  “其实,行政人员和其他居民的界限是很难分清楚的。”一名管理局退休的老干部说。

  庐山的常住人口可以分成3个部分,建镇时搬上来的老庐山人,解放后陆续派到上山的行政工作人员,以及部分转业军人。同过几代人的生活,原来的行政人员也有家属在山上做服务业,原有居民的子弟也有不少做了公务员,界线已经很难划分清楚。

  当地一位知情人士说,“下山的人中,如果包含干部职工的家属在内,实际上也是1.2万人。所以,数字不同,但内涵是一致的。”

  打破无住房福利的历史

  迁民下山将改变庐山没有福利分房的历史,而其他深远的影响,只有到小镇搬迁后,才会显现。

  作为我国一个特殊的区域,庐山几乎没有私房,所有住房产权都属国家,至今还有很多庐山工作人员住在老别墅改造的房屋内。

  一位牯岭镇的行政人员说,“庐山人是全国惟一没有享受房改福利的群体。庐山文明新城的建设本质上是补上这份福利。”

  “公家说这是补房改,让庐山人享受住房福利,这是行政人员享受的,我们老百姓到底能得到多少好处?”庐山客运公司董事长韩金龙有些担心,普通居民下山能获得福利,而且政府出一部分、居民自己拿一部分的比例,现在还没有说法,居民能否接受还是个问题。

  按照新城建设方案,两年后在庐山脚下威家镇芳兰村,建成的“庐山文明新城”,短时间内能否解决居民生活、卫生、教育等各方面需要,都是牯岭居民所担忧的。

  在新城规划中称,凡属于应当享受房改政策的土地,一律实行无偿划拨,避免一城两制。同时,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的建设与商业用地的土地出让结合起来,学校、医院和商业网点三同步,新城的功能性设施逐步完善。

  “我们都是靠山吃山的,搬下去以后,我们的工作还要在山上,还不知道会怎么安排。”做了二十多年导游的陈家颖说。

  对此,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居民迁到山下,本质上是住房问题,与移民无关,下山后的庐山居民仍持庐山户口,山下居住,山上工作,继续享受管理局所有的福利。

  同时,风景区山门也将迁到山下,并新建大型立体公共停车场,开通游客上山旅游观光的环保车,客服中心、交通指挥中心等机构也将下迁,“这一系列的规划完成之后,将会衍生大量的就业岗位。”九江市规划局工作人员称。

  镇上的居民都安心地等着具体方案的出现。“对于何时迁移,山上的人也不着急,毕竟下面房子还没盖好呢。”李浩明看着门外白雾笼罩的牯岭,他只想先做好十一黄金期的那一单生意,“保不齐,到时会有什么变化呢。”

  ■往事

  牯岭小史:一个洋人一部电影改变小镇历史

  “牯岭”,来源于英文“cooling”,意为“凉爽”。为其取名的是英国人李德立。当他在庐山出现后,改变了这座山的历史。

  在李德立来庐山之前,山巅原是一片荒地。《牯岭开辟记》记载,1886年的庐山是豺虎野猪所出没的地方。那时的牯岭镇,不过是庐山上一片较为平坦的荒地,僧、道、尼还有几个烧炭工,常住人口不过百人。

  1895年,李德立来到庐山后,立即为这片荒山着迷。他通过清朝的总理衙门,费尽心机地以“每年十二千文银”的租金,租借庐山长冲谷一带,也就是现在的牯岭镇。租期是999年。

  天生有商人头脑的李德立,强租牯岭以后,就将该镇变成了牯岭公司,把地分成小块,并挂上序号,以每块三百元的价格,面向世界各国出售。

  “充分利用媒体,大做广告,李德立的炒作方式跟现在商家推销房地产的手法,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一名每年都要在山上常住的学者说。

  几年的工夫,李德立就把牯岭的土地,全部卖给了来自西方各国的洋人们。随后的33年里,李德立和他的各国住户们,开展了庞大的别墅修建工程。

  1927年的时候,山上已经有别墅560栋,满山金发碧眼的洋住户两三千人。

  同时,为了配合洋人的生活和建设,中国人在牯岭镇西头的西谷,从事洗染、理发、茶叶等服务行业,加上建筑别墅的中国工人,中国人在牯岭,也形成了自己的城镇。

  当时的建筑工人是分帮会的,石帮工人来自湖北大冶,木帮工人来自湖北黄梅和江西湖口、都昌,泥水帮来自山下的星子以及四周的山民。

  “我全家搬上来的时候,就是做木匠活的。”李家春老家就是江西湖口的,9岁时全家上山,快80年的阅历,融在了老人的举手投足里。

  “上山的很少下去的,也就是一个大村子,也就千把人。”李家春说,她小时候,整个牯岭镇上,避暑休闲的洋人和上山讨生活的中国人,约莫有五千左右。

  “直到1980年,庐山的常住人口一直保持在六千左右。”庐山公安局的宫警官说,他家是爷爷那一辈上从湖北迁上来的,对镇上人口的增长了如指掌。

  庐山历史在1980年发生改变是因为一部电影,改革开放初期的言情片———《庐山恋》。当初,它在影院放映时,几乎常常爆满。它的热映直接带动国内游客涌上庐山。

  “1980年以后,庐山突然掀起的旅游热潮,导致了牯岭镇人口持续增长,不久小镇常住人口就保持在一万以上。”宫警官说,一部电影让庐山闻名天下,它也成了庐山不堪人口重负的最直接根源,而导致今天的迁民下山。(记者 孙勇杰 江西庐山报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质量新闻搜索